一、芝加哥學派關于反壟斷法價值目標的研究及思考
(一)芝加哥學派關于反壟斷法價值目標的研究
美國芝加哥學派強調壟斷與動態競爭是共存于真實的市場過程之中的,競爭即意味著每個競爭者都試圖確保自己的成功,防止他人的成功。動態競爭是一個誘導和激發爭勝主體連續、廣泛尋找替代品與替代方式的動態過程,是不斷發現新需求并滿足各種新需求之手段的過程,是消費者選擇的過程。
芝加哥學派將壟斷劃分為外部性壟斷和內生的壟斷:外部性壟斷,即所謂的“壟斷化”(monopolize),包括壟斷主體利用市場權勢阻礙其他市場競爭者或潛在競爭者進入市場的行為和政府對市場準入設置的強制性壁壘所產生的壟斷(又稱行政性壟斷),芝加哥學派認為“壟斷化”是反壟斷法的規制對象;而內生的壟斷(monopoly),內生于動態的時間與市場過程之中,包括壟斷權勢和自然壟斷,是暫時的、不可持續的,它是對壟斷主體在過去的競爭中進行創新發現并滿足市場需求所獲取的獎勵,具體表現為壟斷租金或壟斷利潤,即使出現一定程度或一段時期的壟斷與壟斷權勢,在動態市場過程中,這并不是缺乏效率的標志。 因此,在他們看來,反壟斷法應對內生的壟斷采取“寬容”的態度。這不僅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而且有助于約束政府的過渡干預行為。
(二)對芝加哥學派理論的反思
芝加哥理論認為反壟斷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效益,其代表人物波斯納就認為“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唯一目標應該是追求經濟效率,真正的問題則在于市場是否存在人為設置的進入壁壘。”在筆者看來,之所以會將經濟效益作為反壟斷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標,一方面,是因為反壟斷法的理論研究過于依賴于經濟學關于競爭與壟斷的理論分析,而經濟學是將經濟效益作為其研究的唯一目標的;另一方面,經濟效益可以量化,在反壟斷法的司法實踐中,具有可標準化執行的優勢,在經濟層面上維護了法律的公正價值,也更容易使人們相信法律的公正。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將經濟效益作為法律的核心價值目標對法律自身所造成的影響:一方面,正如美國布雷耶(Breyer)大法官在Barry Wright案中的意見里所闡釋的:盡管技術性的經濟分析有助于闡釋反壟斷法,但是法律無法精確地復制經濟學家的觀點。那種尋求體現各種經濟學復雜性和限定性的規則,被證明是產生相反效果的,反而會使得他們試圖尋求的經濟學目的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經濟學中用于理性計算的各種數量模型都是架構于擬制的假設基礎之上的,并非真實的地立基于豐富多變的現實之上的。通過各種成本分析,以經濟效益為判斷標準來解釋經濟性問題是有價值的。但是,將經濟效益作為法律的價值判斷標準,勢必會掩蓋支撐法律存在的核心價值——正義、平等、自由和公平。當然,這些核心價值與經濟效益之間并非完全孤立的,有時這些核心價值還需要經濟效益來度量。但可度量并不意味著可替代,這些核心價值中所蘊含的善的理念是經濟效益所不能取代的。如果人為地將經濟效益強加于法律的核心價值之上,不僅容易瓦解法律存在的基石,而且對人之信仰構成毀滅性的威脅,最終造成人類的無根感。
二、反壟斷法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規制機理
競爭是一種形成意見的過程:通過傳播信息,競爭使經濟體系達到了統一性與一貫性,因為競爭,人們有可能知道的各種可能性和機會才至少會與他們事實上所知道的一樣多。市場作為競爭的場所與載體之一,一方面,市場“天然”地具有競爭的屬性;另一方面,市場競爭又不可避免地被貼上“人類社會”的標簽,被劃入“秩序”的范疇。哈耶克將人類社會秩序理解為自生自發的、“人之行動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
競爭秩序永遠處于市場自生自發的運作過程中,因而社會秩序不能被設計或建構。因為在世俗社會并不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的個體或組織,所以不論這種設計或建構自稱是執行上帝的意志還是人們的命令,都不可能保證其所知道的要比自由所達到的知識更加豐富。既然市場競爭秩序的運作不能被設計或建構,那么規則又怎么能夠知道市場競爭秩序應該如何運作并對其進行維護呢?在筆者看來,規則確實不能對市場競爭本身進行具體的規制,但是不是規則就不能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了呢?在此,需要明晰的是規則的規制對象是什么?市場競爭秩序總是受到市場競爭所賴以依存的制度體系的制約,市場競爭秩序的“失敗”并不是市場本身存在局限或不足,而是市場競爭所賴以存在的制度前提的“失敗”。所以,規則的規制對象不應該是市場競爭本身,而是市場競爭所賴以依存的制度體系,規則通過對制度體系進行改進和保障,從而實現對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而反壟斷法作為人為設計的外部性規則,如何得以有效地實施,關鍵在于是否遵循了自生自發的內部性規則的機理。因此要保障反壟斷法的實施,不僅要理解反壟斷的內在機理,還要認識到反壟斷法是通過制約制度來影響市場競爭秩序的外部規則。
三、反壟斷法價值目標的重構
既然反壟斷法的實質是市場競爭秩序的外部規則,那么其宗旨則在于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自生自發。規則可以通過對市場所賴以依存的制度進行規制以保障市場競爭秩序的自生自發,也就是說,如何保障市場自生自發的競爭秩序則是反壟斷法所應關注的價值目標。在筆者看來,首先,開放的市場環境是市場競爭秩序得以自生自發的基礎;其次,自由的市場競爭主體是市場競爭秩序自生自發的動力;最后,作為市場競爭的最終受益者——消費者——的福利是檢驗市場競爭秩序是否開放、企業是否自由的標準。消費者是人在社會中的角色之一,是平等、自由的抽象的“人”的具體化,作為消費者的人的福利不僅表現為人之基本權利應該得以確實保障,還包括對消費者所特有的權利的維護。因此,可以將消費者的福利理解為消費者應當享有的經濟利益和人格權利,包括消費者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失、“貨幣投票”的表決權不被限制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被壓抑。實現市場開放、保障企業自由和保護消費者福利三者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共同作用于反壟斷法的各個方面。
市場開放、企業自由和消費者福利之間的互動影響著反壟斷法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的實施:第一,為保障市場的開放,反壟斷法應該對限制企業進入市場的行為或人為設置的壁壘的行為予以規制,因此,反壟斷法不僅應對壟斷企業為了維持現有的壟斷而濫用優勢地位阻礙其他競爭者自由進出市場的行為進行規制,而且要對行政性壟斷行為進行規制;第二,為保障企業自由,反壟斷法不應對企業之間的自由行為進行隨意地、模式化地規制,而應該根據對企業的具體行為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措施,這就要求,一方面反壟斷法的具體規定不能“一刀切”或只規定幾種方法措施,另一方面應該成立獨立的執行反壟斷法的專業組織機構以保障反壟斷法得以有效實施,并要求這個機構的成員有法律和經濟領域的專業人員組成以保證對案件的分析更加專業客觀;第三,為保障消費者福利,反壟斷法就不得為了政治家所關注的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而容忍侵害消費者福利的行為,易言之,消費者福利既是反壟斷法的終極目標,同時也是反壟斷法的容忍底線,這也從一方面反映出了反壟斷法對人性的關懷。
四、結束語
實現市場開放、保障企業自由和保護消費者福利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基石,以三者為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不僅奠定了反壟斷法的存在價值,而且更有利于真正地發揮出反壟斷法的實踐價值。一方面,實現市場開放、保障企業自由和保護消費者福利內生于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需要,并以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為宗旨,有效地保障了反壟斷法的實施效力更加集中,更具針對性,不易被過多的“不確定因素” 所沖淡。另一方面,實現市場開放、保障企業自由和保護消費者福利不僅將反壟斷法的實施環境、參與主體和判斷基準都考量在內,而且構成了一個開放的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體系,能夠包容反壟斷法實踐中所可能出現的情況,使反壟斷法的實施不乏靈活性。
參考文獻
[1] 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 韓朝華,譯.商務印書館,2000:267.
[2] 盛杰民,袁祝杰.動態競爭觀與我國競爭立法的路向.中國法學,2002(2).
[3] 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競爭秩序.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4] 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鄧正來,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5] 王廷惠.微觀規制理論研究.1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 湯春來.試論我國反壟斷法價值目標的定位.中國法學,2001(2).
[7] 王晹.論反壟斷法一般理論及基本制度.中國法學,1997(2).
[8] Beesley M,Littlechild S.Privatisation:Principles,Problems and Prioritives.Lloyds Bank Review,1983.
[9] Ellig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 P.J.Boettke,ed,The Elgar Companion to Austrian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246.
作者簡介:王冬(1979-),男,漢族,四川成都人,法學博士,現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總論;計超(1988-),男,漢族,湖北荊州人,現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2009級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