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農信社面臨的主要風險及危害
金融行業是高風險行業,不僅是經營貨幣,而且也在經營著風險。就處于發展相對滯后、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和外部環境復雜的農信社而言,面對的既有人的風險,也有制度的風險;既有內部的風險,也有外部的風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一是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要求償還貸款本息而導致農信社遭受損失的信用風險,這是農信社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二是因資金短缺導致資金調度和緊急流動應變能力不足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三是內部工作人員以權謀私、監守自盜或外部人員偽造信息、套取資金帶來的道德風險;四是員工不遵章守制、違規操作帶來的操作風險;五是利率波動、客戶競爭、個人貸款違規流入資本市場、資金涌入房產行業等潛在的市場風險;六是綜合業務系統、卡業務、ATM等自助業務發展過程中的科技風險;七是案件和安全風險;八是服務質量低下、案件多發可能引起公眾的信任危機的聲譽風險。當前這些風險壓力日益增大,其綜合作用在農信社脆弱的肌體上,一旦井噴爆發,不僅可能導致部分信用社破產倒閉,對客戶利益造成傷害,而且還可能波及整個信合體系,導致社會公信力下降,引發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安全穩定。
二、農信社風險管理與化解存在的問題
自深化農信社改革試點工作以來,農信社風險管理理念不斷深入,風險化解手段持續完善,風險識別計量工具創新使用,風險管理水平大為提升,但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系統風險防范體系缺失,歷史積弊依然存在,內部控制仍較薄弱,甚至個別地區和機構案件多發、頻發、風險突出,究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缺乏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很多機構將著力點更多的是側重于信用風險,而對于道德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僅限于表層認識;崗位職責的設定沒有有效體現監督制衡,如信貸風險政策制定與執行未能良好分立,且各種風險管理的綜合協調程度不高。二是規章制度不完善。對一些業務經營尤其是新興業務存在監控盲區;同時制度的壓力傳導不夠,執行力弱化;內部審計監察以事后為主,缺乏事前、事中監督。三是缺少科學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受法人結構、硬件支持、客戶群體差異等因素影響,沒有建立一套成熟、實用的風險管理IT信息系統,導致在關鍵風險點識別、風險實時監控、預警、報告上的及時、準確性上不夠。四是缺乏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方法單一,對各類風險仍以定性分析、主觀臆斷為主,缺少深度定性和計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精細化管控不足。五是權責利配置失衡。現有的績效分配機制不能體現薪酬收入與承擔責任的大小多少相匹配,可能導致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視甚至掩蓋風險。六是風險管理人才匱乏。無論是高層管理還是各專業條線員工,多經驗型,少專家型、研究型,專業程度和綜合分析能力不夠。七是沒有形成良好的風險管控文化。風控文化沒有根植于所有員工的心中、貫穿到業務發展全程,抗風險就是求生存、促發展的理念沒有得到全面樹立,導致風險管控落實不夠到位。
三、強化風險管理與化解的路徑
風險管理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保障的總則,從戰略偏好、規章制度、組織體系、工具方法等多方面著力,建立政策明確、責任到位、手段科學、處置及時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實現控制單一風險向控制全面風險、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
(一)確立風險管理戰略與偏好
根據自身市場定位、發展戰略和資本實力,結合經濟金融政策、監管要求、股民價值回報、同業競爭水平等,明確整體的風險管理戰略和偏好,即愿意承擔怎樣的風險、承擔程度及收益,并通過資本充足率、風險資本總量、各類風險資本占比等指標加以量化,抓好風險偏好的壓力傳導,向各專業條線和機構科學分配。
(二)健全風險管理架構和體系
“三會一層”要明確定位,建立決策、執行、監督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制衡的“三位一體”風管體系;遵循前、中、后臺相分離,業務部門、風險部門、監察審計部門要既分工、又合作,形成風險管控的“三重防線”;從省聯社到縣聯社、再到基層信用社,逐級設立風險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崗,配備專業風險管理經理,集中統一管理,分級授權實施,強化風險信息傳導及聯動處置,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風險管理整體合力和系統優勢。
(三)健全風險管理規章制度
對現有各項風險管理制度進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對新業務和新產品需要重新制定或修訂的制度、流程,預先做好可行性分析,確保可操作性強。讓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斷優化和再造業務流程,并著力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和執行效果,確保所有風險毫無“漏洞”可鉆。
(四)建立風險管理科技信息系統
在已建立的綜合業務系統、信貸管理系統、稽核管理系統、“1104”系統等的基礎上,從風險組織流程、計量模型、數據庫等入手,建立系統縝密、覆蓋寬泛、信息全面,能準確、及時、有效地反映風險動態變化的IT風險監控和評價預警系統,強化信息共享,實時對所有機構進行監測分析和報告評價,以及時預警和處置。
(五)強化有效的激勵和約束
將風險管理與整體績效和員工個人績效有機結合,實行定期目標經營責任制,對各社現有的歷史包袱和風險狀況進行清理核實,新老劃斷,分別考核獎懲;建立嚴格的風險問責制和連帶責任追究制,對誘發風險的一線人員、直接管理人員及未及時發現風險的稽核人員一并追責;加重懲戒監守自盜等“不道德”行為,時刻保持對道德風險的“零容忍”高壓態勢。
(六)優化貸款投向和結構
在滿足農戶基本種養業資金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轉變資金投放重點;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與黨政、招商引資部門的聯系,積極爭取優質重大項目;積極拓展消費信貸,鼓勵和支持返鄉民工、大學生“村官”利用所學技術回鄉創業,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斷壯大優質客戶群體,同時調優貸款投向和結構,提高資產質量,稀釋降低信貸風險。
(七)打造健康的風險管理文化
制定高標準的員工行為準則與職業操守,加強對員工從業知識、風險要求、道德思想及案件警示等方面的教育培訓,積極推進建立風險為本的企業文化,并強化傳播和滲透,使全體員工自覺形成誠實守信、依法合規、穩健審慎的經營管理行為。
(八)努力改善社會信用環境
加快征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在全社會、各行業構建起“守信受益、失信受罰”的聯合機制,樹立全民信用意識。同時,處理好與地方黨政、執法部門的關系,爭取對公存款充實資金實力;充分借助行政、法律等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貸款,依法打擊逃廢債行為,保全資產,使農信社正當、合法的權益得到保障,風險得到化解。
作者簡介:周福才(1966-),男,河北省武邑縣,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金融。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