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善農民民生
(一)政策導向,現實需要
胡錦濤主席曾強調,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出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二)我國幾種已經取得成功的農業發展模式
1.農業合作社架起了農民與市場對話的橋梁
根據國際合作社聯盟1995年第31屆代表大會對合作社做出的最新定義:合作社是人們自愿聯合組成的自治性的社會組織,以通過共同所有制和民主控制的企業來滿足社員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共同需求和渴望。
2.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步伐
由于不同地方的農村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擁有的各種自然資源不同,各種條件有差異,所以也要因地制宜的根據實際情況發揮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推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化步伐。
3.發展高新技術農業,讓農業科技化標準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要想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就要產用科學管理技術種植的現代化生產方式,這方面的杰出代表就是陜西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其作為全國惟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楊凌模式”,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中受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該地農民自豪地說“打個電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就會出現在田間地頭,鄉農技員更是每天都來指導。
二、以四川金寶村為例探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一)金寶村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概況
金寶村位于宏仁鄉東北部,距梓潼縣3.5公里,與縣城隔河相望,全村7社,434戶1364人,勞動力822人,常年外出務工人602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370畝,其中田723畝,地647畝。潼江河自北向南繞村而過(屬縣城生活用水水源地)、石雞堰右干渠自北向南穿村而下,山坪塘14口、蓄水池34口,年蓄水35000立方米。交通便利,北與梓許路南與302省道相接的通村水泥路自北向南穿村而過。
金寶村距離縣城較近且有上千畝的良田,繞村而過的河道為金寶村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條件,穿村而過且與外界相連的水泥路為金寶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金寶村村后所依的黃豆山,全村的兩千多株櫻花,以及金寶村潼江河段的河景都可謂是金寶村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
(二)以前的金寶村
然而,以前的金寶村卻并不富裕,村民一直以來被束縛在土地上,進行傳統耕作,即使金寶村有千畝良田,多年來也是發展傳統農業,小戶耕種,產出率極低,農民收入務農收入只能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由于務農收入很低,當地工業發展也比較落后,農民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為提高收入,村里不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以前村民的房子是張家朝南、李家朝北,亂成一片,毫無章法,致使發展旅游的口號也就空喊了多年。
2008年的“5·12”地震給金寶村帶來了極大的損失,當時村中大部分村民的房子需要重建,金寶村正是抓住這一機遇,統一規劃,重新布局,發展產業化,規模化農業,最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
(三)金寶村的轉變發展之路
1.引進企業業主,使農業走上產業化
為了讓村里的1000多畝良田發揮最大效益,實現地盡其力,金寶村采取的是流轉土地,引進業主發展現代農業,建土地工廠,讓村民在家門口上班這一思路。 經過四處奔走多方協商后,金寶村引進了靚綠瓜果協會、科興公司和東怡農家樂,靚綠瓜果協會發展三百畝大棚蔬菜,科興公司發展七百畝葡萄。大棚種植,葡萄園,農業機械化,金寶村的農業第一次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每年全村承租給業主的1300畝土地,每年支付土地租金和當地村民的務工工資在360萬左右,全村人平均比以前增收1000元以上。
通過建產業基地,促生產發展。規范流轉土地,引進業主開發,吸引廣大計生戶積極參與產業基地建設,吸納貧困計生戶到基地務工的方法,使農民既可以獲得土地租金,又可以在這些企業上班,收入明顯增加,生活水平相應提高。
2.建設景觀民居,發展特色觀光旅游業
在災后重建過程中,金寶村統一規劃,統一設計,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做出建特色民居,發展觀光旅游的規劃。現在,全村災后農房重建全部完成,統一為灰瓦白墻,并在墻上繪上山水畫,有的題上了唐詩宋詞。2010年3月,金寶村舉辦了首屆櫻花節,6000多名游客盡賞金寶櫻花。目前全村已有3家農家樂和成都客戶簽訂了合作協議,游客可在村民家租地種菜,可到基地自助采摘,實現互動發展。
綜合以上,金寶村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動力,因地制宜,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不拘一格發展現代農業,加速了農牧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農牧民增產增收。
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在新的一年里金寶村繪制了依山臨水由山上到潼江河,依次形成生態環山、民居和鄉村旅游、現代觀光農業、特色水產養殖等4個層次的總體產業布局的藍圖。
參考文獻
[1] 李智勇.當代中國農業發展模式新探[N].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4).
[2] 楊明秀,祝海波.國外典型農業發展模式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視點,2008.
[3]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的實踐與探索[J].四川改革,2011(5).
作者簡介:候元梅(1988-),女,漢族,貴州貴陽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方向:農村金融。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