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濟南個人家庭理財產品選擇情況分析
1.從年齡結構看,年輕的人大多比較敢于投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也比較多,而年紀大一些的人大多比較保守,即使有投資,投資所占的資金比重也只是其收入的一小部分,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儲蓄等風險小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看到,有55.1%的人都是選擇以自身收入的0%-20%進行投資,說明人們大多還是傾向于使用較少的資金進行投資,0%-20%這一區間在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范圍內,如果賺錢當然好,而如果失利也不會對其的生活造成過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國人在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后,對投資活動持謹慎態度,不愿將手中資金用于投資獲利,對市場前景持不太樂觀的態度。尤其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中老年人更不愿進行投資,反而是手中富余資金較為缺乏的年輕人看準金融危機過后的市場低迷時期,積極進行投資建倉,期望當經濟轉好之時自己的投資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報酬。
2.從理財產品信息渠道看,年輕人較為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且網絡的信息流通能力遠遠大于其他傳統媒體,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主要宣傳對象應該定位為不太接觸網絡的中老年人,因此此類媒體上的廣告應迎合中老年人的興趣口味,在關鍵版面或關鍵時段放出,取到更好的效果。
3.人們投資的方向主要有儲蓄、股票、國債、基金、期貨、收藏品等方面。人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主要考慮收益率、風險以及投資期限。近些年來,不少新興的投資方式也逐步獲得了人們的青睞,比如期貨、外匯、黃金以及收藏品等,這些新興的方式大多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
4.在投資期限的選擇上,人們大多選擇半年至一年以及一年至三年,兩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4.7%和38。1%。主要原因在于,短于六個月的投資收益率過低,對普通投資者等對于資金流動性沒有特別嚴格要求的投資者來說沒有吸引力,而三年以上的長期投資,雖然其收益率較其他投資為高,但期限過長。考慮到資金流動性和金融市場變化迅速的特點,大部分投資者普遍傾向于半年至三年的中期投資,投資收益有保證的同時也不會擠占資金,影響通過資本運作獲取最大收益。
二、今后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趨勢
1.理財產品期數和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會放緩。
2.理財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投資范圍越來越廣,產品結構日益復雜。
3.客戶更加理性關注風險。主要由于全球股市調整,與股票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大量的零收益、負收益事件,客戶與銀行間產生了一些糾紛,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4.銀行理財產品成為重要的常規投資產品之一。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商業銀行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業務,商業銀行基本建立起發展理財產品的管理體系,理財業務走入正常化發展軌道。
5.理財產品以短期為主,趨向基金化。由于目前我國處于加息周期,特別是近期物價上漲較快,中長期理財產品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另外,由于客戶對產品的靈活性要求越來越高,已經有銀行推出了隨時開放的產品,理財產品基金化趨勢明顯。
三、對銀行等理財產品發行方的建議
1.保證收益,風險合理。收益與風險作為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銀行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收益與風險要相互搭配,收益以風險為代價,風險以收益為補償,而且最好能夠確定一個基準收益率,令投資者獲得基本的回報。當收益低于預期時,應對投資者做出合理的解釋。
2.細分投資者類型,做出合理理財建議。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差異化不明顯,產品開發缺乏深度,理財缺乏細致的市場劃分和明確的產品定位[2]。對于不同年齡、不同風險承受力的投資者要提出不同的理財建議,推薦不同的理財產品供其選擇。雖然投資者對自身的情況會有所保留,但銀行處于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還是應該積極了解投資者有關做出理財決策的個人信息。
3.利用自己的行業優勢、網點優勢做到理財便利化。銀行可以自動將投資者的儲蓄賬戶與其理財賬戶相掛鉤,減少投資者的轉賬操作,方便其投資理財。另一方面,銀行要利用其網點廣布的優勢,讓普通投資者一出家門即可進行全面系統的理財活動,而不需要到某些指定的規模較大的支行才可以進行有關投資理財的全部操作。
4.普及理財相關知識,簡明理財產品說明。從今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廣大人民群眾對金融理財業務并非十分了解,對其中一些術語基本沒有認識。這就要求銀行在平時的宣傳中不僅要以銷售產品為目標,還要以普及理財基礎知識為目的。雖然這次調查我們并沒有深入到對單只理財產品的考察,但從活動中接觸到的宣傳資料來看,理財產品的宣傳材料普遍過于專業,普通投資者對其理解有限,從而難以到達預定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蔣劍平.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J].農村金融研究,2008(04).
[2]郝悅,杜躍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品牌與顧客投資選擇分析[J].商業研究,2010(09).
作者簡介:周佳奇(1992-),女,山東日照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金融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產品問題。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