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并發癥情況。 方法 選擇我院2005年1月~2012年6月手術治療的245例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觀察對象,對術后死亡率及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 結果 245例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存活 222例。不同年齡段及不同體重段的死亡率比較,P < 0.05。有并發癥組的主動脈阻斷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長于對照組(P < 0.05)。 結論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應掌握好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時機,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術后死亡率,從而取得滿意的手術效果。
[關鍵詞]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死亡率;手術;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65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7—0060—02
Clinical stud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IAN Zhenyu LIANG Zhiqiang ZHU Rujun PENG Bangtian WANG Jianwei
Cardiac Surgery of the Henan Provincial Chest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June 2012 surgery, 245 cases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to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All 245 cases of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atients survive for 222 cases.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weight mortality,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Group of complications of aortic cross—clamping tim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urgery should master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timing of surger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lower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thus to achieve a satisfactory effect of surgery.
[Key words]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Surgery; Complications
目前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仍然較高,且年齡趨向低齡化。早期手術可減輕心臟及其他重要臟器如腦、肺、腎的繼發性損害[1]。隨著外科手術、心肌保護技術提高及體外循環設備的更新,低體重嬰幼兒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逐步提高并在國內廣泛開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1月~2012年6月手術治療的245例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觀察對象,全部均經體檢、心電圖、X線影像、超聲心動圖確診,心胸比率0.46~0.85。245例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中,男性患兒136例,占55.5%,女性患兒109例,占44.5%,年齡38 h~36個月,平均(16.8±2.7)個月,其中<12個月39例,占15.9%,12~24個月內共80例,占32.7%,24~36個月內共126例,占51.4%。體質量:其中<5 kg 15例,占6.1%,5~10 kg 49例,占20.0%,≥10 kg181例,占73.9%。體重3~16 kg,平均(8.2±2.7) kg。
1.2 疾病種類
非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中,室間隔缺損(VSD)179例,其中合并PDA 12例,VSD合并ASD 20例,VSD合并ASD、肺動脈狹窄(PS) 8例,VSD合并主動脈縮窄(COA) 1例,其余138例為單純室間隔缺損(VSD);動脈導管未閉(PDA)21例,合并主動脈縮窄(COA)2例;房間隔缺損(ASD)26例;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中,法洛三聯征4例;右心室雙出口(DORV)8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TGA)1例;肺動脈閉鎖4例;三尖瓣閉鎖(TA)2例。
1.3手術方法
行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完成心內直視手術。常規建立CPB,179例ASD均在淺低溫體外循環下采用心臟不停跳法行補片修補,其他病例均在中度低溫心臟停跳下矯正心內畸形。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手術死亡率情況比較、
245例病例呼吸機輔助時間< 24 h 201例,術后住院時間為 7~25 d。存活 222例。不同年齡段及不同體重段的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2。
2.2 術后主要并發癥情況比較
包括低心排綜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出血等,但均無神經系統并發癥。根據有無發生并發癥分為有并發癥組42例,無并發癥組203例,兩組的主動脈阻斷時間分別為(65.7±2.3) min、(45.7±4.8) min,術后住院時間(18.8±2.7) min、(9.4±1.4) min,兩組分別比較,t = 12.235、6.8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表1 不同年齡段死亡率比較
表2 不同體重段死亡率比較
3討論
3.1 手術時機的選擇
對出現癥狀的嬰幼兒先心病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手術,特別是復雜先心病的自然病死率極高。大量左向右分流的病人,肺循環血流量明顯增加,生后不久就易出現肺炎心衰、肺動脈高壓等合并癥,應爭取在生后6個月以內手術,或在肺炎心衰基本控制后行亞急診手術。改變傳統宜在學齡前手術的觀念,對具有手術適應證患兒可不受年齡和體重的限制,對危重病例應行急診手術[3]。
3.2 手術方法
嬰幼兒心腔小,心內顯露困難,組織嬌嫩,因此手術操作必須輕、準確,防止損傷心肌。對于VSD患兒宜經右心房或肺動脈切口修補,盡量避免右心室切口以保護右心功能,特別對有重度PH及小年齡、低體重患兒,將有助于術后功能的恢復[4]。TOF患兒應在疏通好右心室流道。VSD修補接近完成時開始復溫,右心室流出補片縫至肺總動脈后即開放主動脈。然后作流出道加寬,以減少主動脈阻斷時間。合并PDA者,在平行循環下行心包外分離及結扎,以避免發生灌注肺[5]。
3.3 手術效果
從年齡段方面分析可知,245例嬰幼兒的種,<12個月患兒的手術死亡率為20.5%,明顯高于其他兩組,是由于該年齡組所復雜先心病的比例較高;說明年齡越小手術死亡率越高。從體質量方面分析,<5 kg者手術死亡率達33.3%,5~10 kg手術死亡率達20.4%,≥10 kg手術死亡率達4.4%,以上說明低體質量手術死亡率高。與姬尚義等[6]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
3.4 術后監護
基本原則為維持循環功能穩定,防治低心排綜合癥,保證心腦腎等主要臟器灌注。呼吸系統的管理是嬰幼兒術后的難點和重點,同時盡早進食加強營養。鼓勵患兒吹氣鍛煉肺功能,以減少肺部并發癥[7]。
綜上所述,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應掌握好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時機,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術后死亡率,從而取得滿意的手術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林,羅昭全,張偉,等. 10 kg以下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32例體會[J]. 四川醫學,2009,30(2):238—239.
[2] 孟毅,呂國楨,董逸飛,等.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248例臨床分析[J].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7,28(4):263—264.
[3] 高宏,蔡振杰.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268例外科治療分析[J]. 臨床外科雜志,2010,18(6):412—413.
[4] 張玉龍,劉志平,朱憲明,等.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18例分析[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1,33(2):144—145.
[5] 王奇,韋武利,何兆忠.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6):938—939.
[6] 姬尚義,沈宗林,楊建安,等.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1018例外科治療[J].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5,11(1):11—12.
[7] 陳幻,陳進文,何芳,等. 53例低體重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ICU監護[J]. 微創醫學,2011,6(1):87—89.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