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演變與由來,從若干個方面探討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依此指出對我國金融發展的若干啟示。
【關鍵詞】歐洲主權債務 金融業 啟示
隨著2010年5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風暴的形成與擴散,全球范疇內的經濟增長可謂是處于陰霾與蕭條的狀態。而歐洲的市場經濟狀況、金融市場秩序等必然會受到更為嚴重的制約性影響。但我國與其相比,整體的經濟發展趨勢還是相對樂觀的,即有著明顯的復蘇跡象。但不論最終由希臘等國家所引起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結果如何,我國都應當積極面對,吸取經驗與教訓,并加以深思,采取正確、恰當的舉措,以此才能促進國內經濟增長處于穩定狀態。
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演變與由來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主要引線或導火索可以說是希臘。即希臘在2001年達到了歐盟的財赤率要求,同年加入歐元區。但是,這一過程對希臘國家而言,所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巨大的。具體而言,希臘為了盡可能縮減自身外幣債務,與高盛簽訂了一個貨幣互換協議。這樣,希臘就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減少了自身的外幣債務,達到足夠的財赤率加入歐元區。但通過與高盛所簽訂的協議來看,希臘就必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支付給對方高于市價的高額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希臘的赤字率顯然會走入低迷狀態,進而導致了2009年的主權債務危機形成。
除此之外,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紛紛下調希臘主權評級,希臘的債務危機開始不斷升級,由于歐洲各國之間的聯盟關系,歐盟各國央行之間互相持有其他同盟國的政府債券,導致整個歐盟都受到債務危機困擾。最終,歐盟成員國財政部長達成了一項總額高達7500億歐元的穩定機制,IMF提供2500億歐元資金救助希臘,自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獲得了暫時性緩解。但歐元區國家之間失衡的貿易、區內主要大國的觀望、美聯儲無節制的印制美鈔,多種因素在助推全球經濟下行的同時,也有可能導致歐元區解體。
二、境內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應對措施
(一)歐洲債務危機前的國內經濟政策調整
我國已經步入了后金融危機時代,加之歐債風暴的來臨,國內經濟增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但自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增速,投資、消費保持旺盛的勢頭,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經濟發展方式進入轉型期。
其中,最為顯著的成果就是貨幣信貸的重要指標,即存款準備金率在持續走高。具體而言,2010年年初,央行在未來四個月的時間里,分別于一月、二月以及五月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從上調幅度及最終上調比率結果來看,達到了200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位,有效控制了信貸過度投放。
與此同時,從2009年開始,我國貨幣總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出現了放緩態勢。并在此后的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我國市場資金流動性也呈現出了趨緊狀態。即金融組織機構的借貸利率出現了小幅回升跡象,而非金融組織機構及相關單位也同樣出現了借貸利率逐月回升的跡象。因此,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金融貨幣政策實施的成果還是相對突出的,按照當前態勢發展,金融政策可逐步退出。
(二)歐洲債務危機影響下的國內政策調整
進入2010年5月,歐債危機影響作用越來越明顯。首先,我國受到歐債危機波及是必然的,歐元區是中國的第二大進出口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其次,政府在面對全球性的歐債危機的沖擊時,高層所采取的預防經濟“二次探底”的準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歐債危機影響。
總體來看,國家中央銀行對國內市場的資金供給進行微調,借以對沖人民幣升值壓力。如,央行在2010年5月以來,已累計凈投放資金5000億以上。同時,央行對國內市場的調控意圖也非常明顯,如至少加大一年以上的央票回購處理、放緩三年期的央票發行等,旨在提高短期金融產品的價值與地位,從而才能避免長期資金運作時被凍結的可能。由此可知,歐債危機的爆發及作用影響對我國調控舉措執行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延緩作用。
(三)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采取低價向歐美國家出口產品的政策,造成同一商品國內價格遠高于對外出口價格的不正常現象。一旦產生外部壓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來全力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僅失去產業升級調整機會,還以資源浪費、重復投資、環境污染、低工資低保障、增加國際貿易摩擦為代價,導致可持續發展受限,競爭力不足。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地方政府超規模負債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受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出口受阻,生產出的商品境內滯銷,銀行不良資產或信貸違約率增加,國際結算欠款增長,實際失業率飆升,對金融、民生、經濟、社會穩定產生重大影響。為此,增加國內消費、提高存款利率或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提上議事日程,不能再以犧牲廣大儲戶利益為代價提供廉價貸款用于重復投資、污染投資、泡沫投資,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犧牲公眾健康為代價來獲得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提高商品高附加價值、減少出口退稅或出口補貼、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創新自主品牌、消除境內外同一商品價格差異、擴大并升級國內消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是十二五期間應著力解決的發展問題,也是應對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必由之路。
三、歐洲債務危機的啟示
(一)利于進出口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
歐債危機的形成不僅會對我國金融業有著明顯影響,而且對于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有著不小的影響。但如果從長遠角度看,這同樣會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即國家一直相對依賴于出口的經濟增長,逐漸演化成為擴大內需建設,從而有利于國內產業化經濟結構的整體調整。也就是說,在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致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后,我國政府根據形勢采取了一系列緩解經濟現狀持續走低的時勢政策,如投放資金達到了四萬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的就業情況,使居民就業率維持在一個相對樂觀的可控范疇內,保證了社會、經濟穩定。但是,這同樣使得一些并沒有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組織機構陷入了平臺期。加之,隨著這些本就產能過剩的組織機構再次加大生產規模后,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矛盾性問題就更加明顯了。而隨著歐債危機繼金融次貸危機的爆發,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不少組織機構的產業轉型。也就是說,隨著歐債危機的爆發,我國貿易進出口必然會再次受到影響,一些企業等相關組織機構為了適應現狀,必然會對自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才能大規模的出現一批收購、兼并性企業,不少中小企業被競爭實力較突出的企業所兼并,進而利于中國出口行業的整體實力能夠提升。
(二)利于國內對債務及相關財政赤字的審視
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審視國內債務問題異常重要。目前,我國政府在控制財政赤字問題所取得的成果相對突出。如2009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以內,并且總債務也控制在了20%范疇之內,和國際上的預警指標60%相比,我國所取得的控制成果是比較喜人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我國債務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負債指標有的高達300%,銀監會統計有11萬億的地方政府負債,國際權威機構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接近25萬億甚至更多。為此,負債比率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給各地方政府敲響了警鐘,全球金融危機及債務危機也有助于中央、地方政府對內外債務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而為規范政府融資平臺、加強金融監管增加了動力。
四、結語
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與金融危機的擴散,各界人士對貿易、金融、市場全球化引發了深度思考。不得不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有區別也有聯系,起因是希臘等相關國家的財政赤字泛濫與通用貨幣暫時交換的鋪張遮掩,最終導致其財政危機隱患迅速擴張,政府主權受到波及。另一個更主要的因素是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向全球輸出通貨膨脹,
利用美元的獨特地位掠奪全世界的資源為自己無節制的高額財政赤字買單,借以打擊日元、歐元、人民幣挑戰國際儲備貨幣的努力,全力保持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為此,人民幣國際化、增加內需、經濟轉型、國際儲備多元化、增加黃金儲備、加強雙邊及多邊貿易結算貨幣互換是保持持續發展的選擇之一。
參考文獻
[1]朱興勤.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功能異化及對中國的啟示——歐洲主權信用危機的反思[J].中州大學學報,2011,28(3):17-19.
[2]李欣.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1,(7):38-41.
[3]徐泰玲.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緣由、影響及警示[J].群眾,2011,(11):88-89.
[4] 陸岷峰,張惠.政府適度負債規模的研究——從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到中國地方政府負債風險談起[J].南都學壇:南陽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1,31(5):101-109.
[5]潘文,李竹渝,石堅.歐盟主權債務危機:新的進展與前景展望[J].商業研究,2011,(11):149-155.
[6]宗良,邊衛紅,廖淑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發展與應對之策[J].中國貨幣市場,2011,(1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