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國公司和東道國之間的利益是緊密聯系的,不能孤立看待任意一方的利益。本文通過建立各方收益函數,分析汽車產業獲得自主創新能力下東道國政府與跨國公司的共贏問題。
【關鍵詞】自主創新 共贏技術外溢 自主品牌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目前,分析跨國公司和東道國共贏問題的文獻比較多,大都是從宏觀角度來分析,具體到某一個行業或是某一個產業的較少。本人認為具體到一個行業或者是產業研究共贏問題可以給我國政府制定外資政策提供更有力的建議。
汽車產業是我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為國民經濟創造巨大的產值。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得出我國汽車工業總產值2005年是5591.74億元,2006年7587.36億元,2007年10600.48億元,分別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3%,4%。從05年后我國汽車工業有了飛速的發展,06年和07年的環比增長率分別是35.69%,39.71%。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汽車產業的年增長率降至8.3%,但總量仍絕對增長,總量達到11478億元,占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8%。
汽車產業是綜合性的產業,波及范圍相對其他產業更廣泛。研究表明汽車工業的經濟波及效應是汽車工業本身產值的3-5倍,甚至7倍。另外,汽車產品還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因為其是軍事力量的代表之一,其發展對現代化的國防建設具有推動作用。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決定它將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急于搶占的戰略要點。因此從汽車產業的角度分析跨國公司與我國的共贏問題就有了現實的意義。
二、我國汽車產業在合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改革開放的30年,我國汽車合資企業全面系統地學習和吸收了跨國公司的知識、技術,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汽車工業體系,縮短了與國外的差距。雖然,汽車企業的合資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然而,合資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發展具有中國自主的強大汽車產業。所以,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我國汽車企業在合資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低水平重復引進的現象比較嚴重,加上相互封鎖和地方保護主義,引進的技術在各廠家之間相互擴散比較困難。據有關專家研究,我國引進的技術其擴散過程呈現倒“V”型,而不是一般的“S”型,即我國引進項目在初期很快增長到頂峰,其后速度下降并很快停止,這是技術擴散效果中最差的一種。其次,我國汽車合資企業引進產品技術后抽調技術力量完成國產化率,無暇顧及自主技術開發,陷入了一種依賴外國技術的怪圈中,從而也就談不上自主開發能力的提升。再次,對跨國企業來說只要轉移的技術比我國目前的技術強就可以獲得我國的市場,因此外方不會用核心技術交換我國市場。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合資各方的目的不一致。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政府推出“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是希望通過技術外溢帶動汽車及關聯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中資企業可以自主決策制造、發展、具有自主開發能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目的。外方的目的是擴大市場份額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獲取廉價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規避貿易保護措施等,歸根結底是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強化其全球市場競爭力。國際汽車生產大國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是不愿意看到中國出口大量自主研發的汽車。因此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只允許其子公司采用標準化的成熟技術,保留關鍵部件或設備由母公司的供應權,維持技術壟斷。
可見跨國公司和東道主國的目標是有沖突的。這種沖突是在合作基礎上的利益分配的對立。
三、模型分析
為了研究跨國企業與我國汽車產業的共贏問題,現根據我國汽車產業在合資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我國與跨國企業在合作中各自的目標不同,建立模型分析。
(一)參與人的假定
本文所考察的參與人只有兩個:我國汽車行業中,跨國投資的外方與中方的企業。且兩者都是出于完全信息狀態下。
(二)自主創新的界定
自主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自主創新的能力是指建立和培育自主發展的體系能力。為了使建立的模型簡單化,本文以自主品牌的建設來代替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
(三)模型變量的界定
S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投資數量;E為東道國的基礎環境;R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基礎環境的偏愛程度;M為跨國公司技術的外溢度以及對我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N為外溢技術的先進程度;C為東道國政府的引資成本;T為東道國政府的外資的優惠待遇,t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政府優惠政策的偏愛程度;B0為跨國公司中的合資企業允許中方技術人員參與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形成自主品牌的有關變量,包括形成我國自主的知識產權;B1為內資自主品牌的有關變量。東道國的利益為πd;跨國公司的利益πf。πd可以表示為πd(πf,S,C,M,N,B0,B1);可以表示為πf(S,M,N,B1),其中, ;
S可以表示為S(T,E,R),其中 。因為加上稅收等優惠政策,對分析的結果影響不大,因此本文為了簡化運算,在所構建的模型函數中省去了T變量。
上面公式中的α1表示的是中外合資中的中方控制的自主品牌對中方利益的影響程度。α2表示的是內資企業完全控制的自主品牌對中方利益的影響程度。α表示的是中方企業吸收轉移的國外先進技術后在跨國企業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跨國公司創造更多的利益。β表示的是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使我國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從而在某些產品甚至是核心產品的生產上能夠給跨國公司構成競爭,從而使跨國公司的利益受到威脅的程度。r表示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對東道國利益的影響程度。η表示中外合資中的中方控制的自主品牌在技術方面的先進程度、在推廣中所采用的經營和管理的模式以及所使用的營銷渠道方面能夠給跨國公司帶來的有利影響的程度。ε表示對中外合資中的中方控制的自主品牌給跨國公司中的外方擁有的品牌構成的競爭程度。
由①式可知,在自主品牌的建設方面若東道國的利益取得最大化,則要求 ,也就是 。跨國公司作為一個理性主體,投資的目的就是獲得最大的利益,因此 。
若 與 同時成立,則α1=0。即與跨國公司合作中,中方控制的自主品牌給中方帶來的利益為零,即自主品牌的擁有對中方毫無利益可言。這一結論是與現實情況相矛盾的。自主品牌的缺失使我國在與外資企業合作中缺乏話語權。我國企業逐漸淪為外資企業的貼牌生產商,在外資企業獲取巨大的利益的同時,我國只能獲取微小的加工,組裝費。因此α1≠0, 與 不能同時成立。也就是跨國公司和東道國不能同時取得絕對的利益最大化。跨國公司和東道國之間的合作共贏是在跨國公司取得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東道國采取具體的刺激措施來獲取利益的相對最大化。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可以得到(MN)β-α,即(MN)=(。
若β>α即技術外溢給跨國公司帶來的利益小于所帶來的損失。則>0。那么若ε增加,則(MN)的量是增加的。若η增加,則(MN)的量是下降的。即當外方認為自主品牌帶來的威脅遠遠大于轉移技術時。外方傾向于向中方轉移技術而不是支持中方自主品牌建設,但是如果中方自主品牌給外方帶來的利益足夠大,不管技術外溢帶來的影響如何,外方都會支持中方自主品牌的建設。
若β<α即技術外溢給跨國公司帶來的利益大于所帶來的損失。則<0。那么(MN)=()。若η增加,則(MN)的量是增加的。隨著中方自主品牌給跨國公司帶來的有利影響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在支持中方的自主品牌建設的同時,也會增加技術轉移的力度。若ε增加,則(MN)的量是下降的。若中方自主品牌對外方的威脅不斷增加,則外方會限制對中方的技術轉移。以上得出的結論可以總結為:中方自主品牌的建設相比外方對中方的技術外溢帶給外方的影響更大。
,內資企業控制的自主品牌與我國利益之間的關系是正相關的。即隨著內資企業控制的自主品牌的增加,我國汽車產業的利益也是增加的,所以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內資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鼓勵有能力的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增加對內資企業自主品牌建設的激勵措施,為內資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由上面的公式可知在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方面,若 與
同時為零。則要求r=0.即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沒有給東道國帶來利益。這一點與現實不符,所以r≠0即 與 不同時為零。在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技術外溢方面,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不能同時取得絕對的利益最大化。若 =0可知:
隨著η值的增加,B1的值是減少的;隨著ε值的增加,B1的值是增加的。即中方控制的自主品牌對外方越有利,外方越不愿意支持中方的自主品牌的建設;越有害,外方越樂意支持中方自主品牌的建設。顯然,這個結論是不正確的。那么 =0也就是不存在的。這也就是說跨國公司通過對東道國的技術轉移是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所以理性的跨國公司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不希望技術在中國發展壯大,從而形成一個可以與他們相抗衡的競爭對手。
若我們現在對自主品牌的界定從本土企業開發的自主品牌、合資企業中完全由中方控制的品牌擴展到合資汽車企業中雙方開發且共同擁有的品牌。那么 ,即隨著合 ,資企業中雙方控制的自主品牌的數量的增加,合資中的外方的利益是不斷增加的,中方的利益也是不斷增加的。
四、政策建議
由上述分析得出,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在技術的轉移方面不能取得絕對的最大化利益,所以,在引進外資的時候,我國政府需要對外資所選用的進入方式引起的成本與收益進行綜合的權衡與評價。我國政府應該充分利用自有資源,在合約簽訂時爭取較高質量的技術外溢等權益,在合同執行期有意識的去維護并且有能力實現自己的權益。我國政府應針對外資企業不同的技術轉讓程度和對市場效率的不同貢獻采取不同的優惠措施。自主品牌方面,雖然我國產品的設計和質量在不斷提高,但是,目前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與外國品牌的汽車相比主要是價格優勢,現在的跨國公司也在研發低成本小型車,一旦這個生產體系建成以后,對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的沖擊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國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還需要很多路要走,需要提高汽車產品的技術含量,建立自主品牌的理念,樹立品牌的忠誠度,推出自己的服務品牌。既然合資雙方共同擁有的自主品牌可以給雙方帶來不斷增長的利益,那么我國有實力的汽車企業應充分考慮與跨國企業合創品牌的各種可能性,并堅持在合創品牌中的擁有權。
參考文獻
[1]姚戰琪.跨國進入、東道國利益與規制政策[J].產業經濟研究,2005(1).
[2]姚戰琪.跨國公司進入方式規制的理論與政策研究[J].財經研究,2006(9).
[3]姚杰,李好好.國際直接投資中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之間的博弈模型[J].經濟管理,2002(2).
[4]柴正猛.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之間的多階段正和博弈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3(5).
[5]姚杰.合作與競爭: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之間博弈[J].北京:中國管理科學,2000(11).
[6]冼國明,李誠邦.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關系之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7]詹曉寧.吸引FDI的競爭:是否零和博弈———初步的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2(1).
[8]易志高.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間的競合博弈分析[J].唯實,2007(5)
[9]唐杰,楊沿平,周文杰.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戰略[M].科學出版社,2009.
[10]孟嗣宗.創新:中國汽車工業之魂[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李丹(1984-),女,漢族,安徽亳州人,就讀于華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與產業發展;周薇(1985-),女,漢族,湖北恩施人,就讀于華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貿易與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