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金融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各國政府對金融業的穩定非常重視。政府監管對加強金融業的監督管理從而促進金融業穩定運行,進而化解金融風險將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從政府監管對金融業的監督管理的作用進行探索,并提出了加強政府監管的途徑。
【關鍵詞】政府 金融監管 作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秩序是金融業安全、穩健、高效運行的有力保證,也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F代經濟危機往往首先從金融危機開始,近年來始于美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已證明了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特別是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時期的社會主義中國正處于經濟的轉型時期,金融的穩定對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能否成功至關重要。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金融全球一體化也漸露雛形,金融在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更加突出,正因為金融在經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國都把加強對金融的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維護并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來抓。
一、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現實情況
1995年以前,一些商業銀行打破傳統分業界限,紛紛涉及銀行、證券、信托、房地產、實業投資和貿易等,形成了綜合經營的局面,但由于當時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水平低,自我約束能力差,人民銀行的監管資源落后,監管技術、監管能力和經驗不足,加上金融法規制度不健全,導致了金融秩序混亂,大量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證券市場等領域造成嚴重損失,有的銀行分支機構因大量虧損出現了支付困難,導致了局部金融風潮。1993年起國家開始整頓金融秩序,并于1995年出臺《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金融法律,確立了分業經營的體制。1998年先后成立了證監會和保監會,與人民銀行分別在各自的領域進行專業化監管,形成了分業監管的格局,2003年4月又成立了銀監會,接替了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能,確立了“三架馬車”的監管格局。這種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在整治金融秩序、維護金融穩定、防范金融風險、消除經濟泡沫等方面收到了明顯成效。但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很多外資銀行試圖在中國開展一站式的金融服務,為應對全球范圍的競爭,我國金融業將不可避免地走上綜合經營之路,并可能選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實現綜合經營,事實上中信、光大、平安等機構已經選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從事綜合經營。
二、政府監管在我國金融監管中的作用
(一)金融風險的客觀存在及其嚴重危害性,要求政府職能部門嚴加管制
眾所周知,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風波此起彼伏:墨西哥金融風險導致了其國內經濟處于癱瘓局面;阿爾巴尼亞金融投機造成了國家動亂;特別是1997年7月以來,由泰銖大幅度貶值引發的東南亞股市危機,其影響波及全球金融市場,形成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場劇烈動蕩;日本、韓國相繼爆發金融風波,這些現象充分說明了金融風險大量地客觀存在和嚴重危害性,并極大地影響了兩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使得金融風險問題進一步受到全球關注。
我國金融業中已隱藏著金融風險:一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重較高;二是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遺留問題較多,少數已不能到期支付債務;三是社會上亂辦金融,嚴重擾亂金融秩序;四是股票期貨市場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僅靠金融市場本身,難以完全化解金融風險,還必須要求社會職能部門進行干預,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強嚴格的監督管理,否則就會導致信用秩序混亂,經濟運行基礎遭到破壞;被迫增加貨幣供應,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甚至在當前經濟和金融逐漸全球化一體化的背景中會遭受到國際金融風波和經濟危機的沖擊。
(二)政府的適度有效管制,是穩定金融市場的前提和基礎
我們在分析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時強調: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但它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周期性的經濟金融危機;計劃經濟體制過于強調政府部門的資源配置作用,以至于忽視或否定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制約經濟高效發展,因此政府部門對經濟金融的干預,應具有適時、適度和正確有效性。
從韓國金融危機來看,這是政府對金融行業的長期過度干預的結果。韓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韓國韓寶、三美、韓興等七大財團相繼破產以及真露、代龍、起亞等集團瀕臨破產。為了挽救大量企業,韓國政府要求商業銀行、綜合金融公司甚至中央銀行提供緊急貸款,這使得銀行業受到極大的壓力,巨額呆賬貸款將韓國銀行業推至危機邊緣。政府對商業銀行的干預首先表現在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控制上,按照政府的要求對企業的大量政策性扶持貸款,剝奪了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權,嚴重削弱了商業銀行管理和控制貸款風險的積極性韓國政府對商業銀行的干預還表現在對銀行存貸款率的嚴格控制上,其利率遠遠低于金融市場上其他金融工具,長期低息貸款和負利率貸款降低了銀行的盈利率韓國中央銀行的非獨立性使其難以真正在金融系統中發揮應有的獨立制定貨幣政策、實施金融監管和穩定貨幣的主要職能和作用。這充分說明只有政府實施適度有效的管制,才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國金融管制與當前金融市場發展是基本適應的。
三、適度加強政府管制和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發展的主要內容和手段
金融市場包括四大要素主體、客體、中介和管理者。金融市場的主體是指資本供求雙方的參與者,即自然人或法人,如居民個人、家庭、商業銀行、其他機構投資者、政府、廠商、中介銀行等;金融市場的客體是指各種金融工具,如支票、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金融中介指經紀人(公司);各種管理者指行業協會組織和立法、執法管理組織等。
金融市場的多要素性和復雜性,決定了金融風險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僅就商業銀行風險,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劃分的核心風險就包括信用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9種。證券市場、保險市場的風險種類更多,這對加強監管穩定發展我國金融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還處在一個不斷健全、完善的時期,金融工具有待進一步創新,證券和保險市場有待進一步發展,許多國際上一些先進的金融產品在我國還剛剛興起。因此,作為履行監管職能的政府部門管理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擴充,監管的手段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管理的宗旨不僅適應經濟金融發展需要,還要不斷促進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與發展,管理的形式和內容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也要不斷完善。
就現階段而言,我們認為為了穩定金融市場,防范金融風險,政府部門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調整穩定合理的經濟結構,使經濟保持持續增長,這是政府穩定金融市場的基本條件
要保持GDP、投資、消費、物價、物資供應量等宏觀指標增長的趨勢基本一致,供求關系達到大體平衡,各產業發展結構基本合理,企業的競爭發展能力和風險意識、自我約束能力進一步增強。這方面我國已有較好的基礎:連續幾年的糧食豐收使我國糧食儲備充裕;國有企業向大集團、大企業方向發展;進出口貿易額基本持平,略有盈余;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對增強對外支付能力和提高國際地位大有益處。
(二)確定和穩定中央銀行職能,是穩定金融市場的重要前提
中央銀行作為政府金融機構管理執行機構,具有特殊的目標、對象和原則以貨幣政策和貨幣穩定為目標以商業與政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管理對象,不以盈利為目的,存款不支付利息,保持在政府內的獨立性原則。它代表國家管國家儲備,參與國際事務,管理監督金融機構,組織全國清算,在全國金融機構中處于中心地位。因此它是“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管理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中央銀行的一個很重要的職能是控制基礎貨幣量發行和預測貨幣乘數,保持貨幣供應量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防止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另一個很重要的職能是加強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履行國家政府對金融機構監管的職能。
(三)建立商業銀行包括其他非銀行機構的內控機制,是穩定金融市場,防范金融風險的基礎
商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必須具有明確的責任和目標,并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權,保證資本經營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原則;必須具有中央銀行規定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確保商業銀行資本構成具有風險損失承受能力;必須建立并保持審慎的書面借貸政策貸款審批和管理程序以及完善的貸款檔案。必須建立準確計量并充分控制市場風險的體系;必須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程序(包括董事和高級管理層的適當監督),以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各項重大的風險并適時設立資本金;必須建立相適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包括職責分配、承諾付款和資產負債賬務處理、交叉核對、資產保持、內外部審計檢查等,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和遵章守法。商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只有按照國際規范建立穩定經營的內控機制,才能保證自身經營的穩定性,從而為使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打下堅定基礎。
(四)政府監管部門規范和明確監督管理程序和手段,確保監管力度
政府部門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首先是發執照時進行控制審批,審查其所有權結構、董事和高級管理層、經營計劃和內控制度,以及包括資本金在內的財務狀況等當報批的所有者是外國機構時,還應有其母國的批文。其次是持續的監管手段,包括現場和非現場監督監管者經常與金融機構保持接觸,全面了解其經營情況,最重要的是應對金融機構進行報表分析監督。最后由監督機關通過完善的監管手段發現金融機構未能滿足審慎要求如最低資本充足率或當存款人的安全受到威脅時利用其監管權力,采取如停業整頓、限期整改、接管、合并或清算,關閉等糾正措施,保持現有金融機構穩健經營。
(五)建立健全金融法規,促進金融監管的規范性和金融市場的長期穩定
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票據法》、《擔保法》等多部金融法律,中國人民銀行共頒布了《貸款通則》等有關規定件,對高風險金融機構實行跟蹤監控,有效及時地化解了一些已暴露的金融風險。但這還很不夠,應根據現在金融市場發展狀況,還需健全、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制度,使我國金融市場在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下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林萍,王蕾蕾.論金融監管機構的獨立性[J].金融與經濟,2006,(08).
[2]龐曉波,黃衛挺,朱毅.理解金融自由化效應:增長與波動[J].社會科學,2010,(03).
[3]孟咸美.論我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變革與完善[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
[4]薛鋒剛.金融危機后韓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改革之借鑒[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5]喬海曙.制度創新:“入世”過渡期內國有銀行的戰略選擇[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05).
[6]葛兆強.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與政府關系問題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0,(01).
作者簡介:蔡斌(1983-),男,漢族,北京人,畢業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