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由于資金逐步趨緊,民間借貸市場活動交易較活躍,金額、利率都呈現上升趨勢。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貸款更加困難。這些企業有強烈的資金融資需求,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導致銀行機構信貸資金供給“疲軟”,再加上民間有一定的供給,助推了民間借貸金額、利率上升,且有一定的上升趨勢。人民銀行官渡區支行在對縣域民間借貸利率進行跟蹤監測和問卷調查、走訪調查情況進行點面結合分析研究認為,縣域民間借貸呈現新情況新變化。
一、民間借貸五個特點比較突出
從我支行2011年對轄區民間借貸利率監測和調查情況看,當前民間借貸活動有如下特點:一是借貸筆數增多;二是借貸金額增加;三是借貸利率逐步向上浮動;四是民間借貸違約率時有發生;五是用于生產經營的民間借貸增長較快。形成原因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由于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導致銀行機構信貸資金供給“疲軟”。有限的信貸資金投向首要選擇能提供抵質押物的客戶。以往使用信用貸款、保證貸款周轉的客戶難以在各商業銀行獲得足額貸款經營,只能到民間借貸市場融資,導致民間借貸資金需求增加,交易活躍。
二是民間存在一定閑散資金。由于資本市場連續走弱,樓市的高利潤時期已經結束,很多資金從股市、樓市撒出,恰逢民間借貸利潤率高于市場平均利潤,資金紛紛注入民間借貸市場,賺取高額利潤和投資回報。
三是很多客戶資金周轉困難時,為了企業發展和生存,不顧財務成本及清償能力,鋌而走險,盲目使用高利率民間借貸,呈現民間借貸非理性融資。
二、生產經營性資金需求增加,利率上浮趨勢明顯
根據我們按季對40個農戶樣本和10個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樣本的監測的情況看,2011年末,45個農戶樣本民間借貸發生額128筆288萬元,最高利率40%,最低利率11.87%,加權平均利率27.1873%,比上年末提高10.95%,表明民間借貸需求旺盛,需求度增加。向親友借入占36%,向互助組織和個人借入占56.60;借貸方式中采取信用和抵押擔保質押方式各占30%、36%;用途中生產經營排第一占36%,表明在民間借貸需求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已經成為第一重要。家用消費占33%;期限在1年以內的占36%;簽訂字據的占98%;有民間借貸的農戶向農村合作銀行借款362萬元,占民間借貸金額288萬元的125.69%。10個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樣本民間借貸發生額75筆1702萬元,最高利率50.97%,最低利率12%,加權平均利率38.28%,比上年末提高22.08%,表明個體工商戶私營資金需求旺盛,融資難進一步加劇,民間借貸利率水漲船高。向企業借入占38.72%、向企業職工借入占28%;以信用方式借貸占28%,以抵押擔保方式借貸占39%;生產周轉和投資占66.80%;1年以內的占71.92%;簽訂字據的占99%;有民間借貸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1981萬元,占民間借貸金額1702萬元的116.39%。
三、長期化、書面協議、擔保抵押方式轉變明顯
2011年貫徹執行穩健貨幣政策以來,各商業銀行機構信貸規模趨緊,有的還略有減少,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滿足率低,對民間借貸需求逐漸增加。從民間借貸監測和調查情況看,農戶間資金借貸行為增多,單筆資金需求額度擴大。農戶利率市場化趨勢明顯,借貸利率逐步提高。民間借貸利率受資金供需、銀行利率變動等影響的因素加大。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和正在城中村改造的村社農戶借貸相對規范一些,絕大多數簽訂書面協議,數額較大的還需要以房屋等實物作抵押等。農村農戶借貸口頭化比例減少,雖然多為親戚、熟人、朋友之間發生的借貸行為,大多以書面協議或借條約定。民間借貸向長期化發展趨勢明顯。由于民間借貸用途的變化,使民間借貸期限出現長期化的趨勢。民間借貸參與主體信用意識明顯增強,保證程度進一步提高。當前,民間借貸由原來傳統的口頭協議向書面協議、中間人擔保、抵押等方式轉變,通過抵押或擔保形式進行的民間借貸的比例明顯上升。隨著民間借貸中介組織的出現,民間借貸可能會逐步向組織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民間借貸手續也會逐漸完善,簽訂借貸協議、有保證人保證的比例也將會提高,民間借貸風險程度會得到一定控制。
四、三個問題有待解決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有所改善,融資需求仍難充分滿足
中小企業自身經營發展中存在的抵押擔保難落實、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以及目前一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配套、難落實等因素。在2011年穩健貨幣政策大環境下,雖然各縣區小額貸款公司相繼成立、商業銀行相繼成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有所改善,但制約中小企業融資難根本性問題仍未解決。從今年兩次中小企業融資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多次申請貸款而僅有一次獲得貸款、獲得貸款數額與經過銀行審批實際獲得貸款數額相差甚遠、主要以自有資金或民間借款維持生產經營、多數反映從銀行貸款困難等情況較為普遍。
(二)企業資金需求有缺口,助推民間借貸需求增加
從今年兩次中小企業融資問卷調查情況看,資金需求有缺口的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注冊資本金大多在100萬元~1000萬元,70%的企業生產經營正常平穩,企業反映經營中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銷售困難及產品價格下降、融資渠道少等。企業資金需求略有缺口和有較大缺口的各占一半。這些企業面臨不融資企業將“關門大吉”,融資則只能尋求民間借貸的兩難選擇,這些因素助推了民間借貸需求增加。
(三)信息溝通傳遞平臺太少
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缺乏政府、銀行、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傳遞平臺。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和指導意見,中小企業信息,工商、稅務掌握的企業注冊、納稅信息,銀行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貸政策和貸款業務流程等缺乏一個共享的信息溝通傳遞平臺。一定程度形成企業告貸無門、銀行放貸難放、政府發愁的尷尬狀況。
五、引導加疏導,逐步破解難題
考察民間借貸形成原因,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問題。縣域經濟金融主要以中小企業融資為對象,以中小企業貸款為主要信貸投向,在兼顧社會經濟效益和銀行經濟效益基礎上,從融資環境上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應是縣域金融機構信貸投向和金融服務覆蓋的主要內容。當前,迫切需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措施落實,迫切需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扶持措施落實,迫切需要解決縣域商業銀行信貸營銷權重調整,迫切需要解決小額貸款增長,迫切需要引導加疏導民間借貸,逐步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難題。縣域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增長,縣域民間借貸陽光化,將會有助于實實在在落實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