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道路進程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突出,現有的社會養老方式還不能有效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以房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基金來源模式,在中國實行“以房養老”政策,是對中國現有養老方式的補充,但此政策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更正和補充。
【關鍵詞】老齡化 以房養老 反向抵押貸款
一、“以房養老”提出的背景
“以房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給相應的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其對房屋的價值、未來的增值及折損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根據評估值和對老人的平均壽命進行計算之后,按月或按年支付現金給投保的老人,使得其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
(一)中國目前正在處于人口結構轉型期,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探索多種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成為養老模式發展的新方向。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中國目前有60歲以上老人1.78 億,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約3171萬人,大中城市空巢家庭達70%,空巢老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越來越多,老齡人口的增加帶來了巨大的養老需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以房養老有著可推行的原因和意義。
(二)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夠健全,且因地區差異和盤根錯節的各方利益交織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實際操作中收到各方利益的掠奪,使得社會資金缺口大,可利用的社會公共養老資源還很缺乏,在這種情形下,“以房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制度,不僅可以緩解政府養老壓力,還可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三)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獨生子女贍養老人負擔加劇日益顯現。再有一些空巢老人雖有獨立住房,但是子女不在身邊,使得其日常生活難以得到照料。對于我國獨生子女典型的“四二一”家庭結構,采取房屋變現“以房養老”,大大解決了同時贍養四位老人的壓力。
二、“以房養老”面臨的困境
(一)傳統觀念的束縛
老年人更傾向于接受我國保守的傳統養老的思想觀念及中國的“孝”文化。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觀念不斷受到西方文化觀的沖擊,但是數千年的文化影響,使得中國老年人不容易接受房產變現養老的觀念,“以房養老”短期內不會有大的突破。
(二)養老機構不完善
很多老人不愿意離開自己的房子到養老機構安享晚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多數的養老機構不夠完善,對老人的關懷與照顧不夠,使其缺少家的感覺。另外,養老機構的建設不夠完善也是一個現實問題,我國目前養老床位總數僅占全國老年人口的1.59%,難以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
(三)物權制度障礙重重
雖然不少國家都采取了“以房養老”措施,應對人口老齡化,但由于我國現有的制度——房屋產權70年,“以房養老”難以推行。
據統計,我國居民平均壽命為71歲,如果再扣除建房時間,事實上房屋的實際產權年限肯定不到70年。房屋產權的不確定,凡是以房屋產權為基礎和依據的制度都無法設計和確立。“以房養老”無疑是其中的一個受影響最大的典型制度。因而,在許多國家都行之有效的養老模式,在中國困難重重。
(四)適用人群少
“以房養老”的前提是手里有房,我國的房地產開發在農村地區還無法推進。我國雖然城市化發展路程大大加速,但是農村人口仍是全國人口結構的主流,農村老年人口在全國老年人比例頗重,實施“以房養老”僅能使城市老年人口獲益,容易造成社會分配不均。
(五)相關法律制約
我國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有關社會保障以及房產方面的法律更是缺失。“以房養老”的主體要求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參與。而我國目前現行的法律法規規定,不允許保險公司混業經營。此外,我國銀行機構處置固定房產,一般都是抵債等方式,這也對房屋的方向按揭處置設置障礙。
三、“以房養老”的對策
(一)消除傳統觀念的束縛
實施“以房養老”急需轉變傳統觀念,通過廣告宣傳、正確引導,使得人們充分認識“以房養老”可以改善老人經濟狀況,減輕子女壓力。
(二)構建相應法律法規
“以房養老”作為新興的養老模式,它的推行本身就有較大的風險,“以房養老”的運作還涉及大量資金流轉、法規制約、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問題,此時政府可以采取加強監管的方式,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從而對市場加以宏觀調控,增強人們對“以房養老”項目的信心,推動“以房養老”的發展。
(三)對房產市場加以調控
我國是農業大國,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少,要推行“以房養老”模式,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在我國推廣這種模式,不能忽略農村的廣闊市場,政府通過放寬政策,不緊要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也要擴大從村的房產市場,擴大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滿足農民需求。
(四)借鑒外國先進經驗
以美國為例,雖然美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但大多數美國老年人依然以“以房養老”方式作補充。老年人將自有產權的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在綜合評估借款人年齡、生命期望值、房產現在價值以及預計房主去世時房產的價值等因素后,金融機構每月給房主一筆固定的錢。房主繼續獲得居住權,一直延續到房主去世。當房主去世后,其房產出售,所得用來償還貸款本息,其升值部分歸抵押權人所有。一般情況下,信托公司也會參與其中,將銀行的房產抵押貸款進行資產證券化,分散銀行的經營風險。
四、結論
雖然我國要推行 “以房養老”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和問題,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除了基本的社會養老保險金,“以房養老”的模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以房養老”是社會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我國養老制度發展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 袁璟“以房養老”模式推行障礙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1(20).
作者簡介:郝灝(1989-),女,漢族,山西晉中人,蘭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