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隨著雷曼兄弟的倒閉,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危機,而2009年12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又相繼爆發,世界經濟很可能第二次探底。受危機影響,全球大量企業紛紛倒閉,為了保持企業的流動性,大量企業急于出售資產,企業價值被嚴重低估,降低了跨國并購成本,加上各國的救市政策給中國海外并購創造了條件。因此,危機下,中國企業的并購之路充滿機遇。
【關鍵詞】金融危機 并購 機遇
隨著世界經濟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不斷加強。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經濟格局正在形成和發展,全球企業并購規模在2003年到2007年間持續增長,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并購結束了多年來連續增長的勢頭,從2008年開始不斷下降。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對全球各個行業和企業都造成嚴重影響,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利潤下滑,被迫裁員、撤資及重組。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2009年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上榜企業的總市值從2008年的26.8萬億美元縮減至15.6萬億美元。而根據日本內閣府2009年6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僅截至2009年3月底的半年內,日本國內20家大型制造業廠商共在全球裁員8.7萬人。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企業有的放棄了擴產計劃,有的放棄既定的上市計劃,而已經上市企業股票跌跌不休,A股市場嚴重縮水。金融危機已經給全球的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降低了全球企業并購規模及資本在國際間進行直接投資規模。
然而,這也讓中國企業的并購也迎來了歷史性機遇:大量企業為了擺脫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減少企業的經營損失而希望出售經營管理不善的資產,使得并購交易的談判變得相對容易,加上金融危機使發達經濟體企業價值下降,大大降低了并購成本。
一、并購動因分析
全球經歷了五次并購浪潮,每一次并購浪潮都與當時的經濟、金融、政治以及文化等外在因素沖擊有很大的關系。在進行并購動因分析時,一般有兩種觀點:新古典假說和行為經濟學假說。
(一)新古典假說
該假說認為并購浪潮是由規模經濟、技術進步以及管制變化等方面的變動所引起的,這些來自產業內部的巨大變化需要對產業內資源進行打規模的重新分配,然而這些變化本身并不具備如此巨大的力量,因此必須借助資本的流動來支持資產的重新分配,資產流動性的增加以及金融約束的減少呈現出推動并購浪潮的巨大力量。
(二)行為經濟學假說
該假說的核心觀點在于理性的管理者在一定時期以被市場價值高估的公司股票去購買被低估了的相關公司的資產,因此高市凈率和并購浪潮在行為因素下聯系到了一起。在這種假說下,除了管理者用高估的股票市值去購買低估的企業所導致的并購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
二、金融危機使我國跨國并購充滿機遇
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雙重影響下,國際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許多經濟學家也預言,世界經濟將第二次探底。然而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負面沖擊的同時也給我國的海外并購創造了良機。
(一)國內法律政策推動我國企業海外并購
為了促進危機中企業的并購活動,在金融危機時期,中國銀行業監督協會以及證券業監督協會就并購重整中的問題制定了新的規則:銀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指出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同時《貸款通則》也取消了關于借款人“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的規定。從而加強了投資者的資金使用自由。在目前的并購案例中,一般采取的是吸收合并或者新建合并,因此在并購中會涉及重整問題,中國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破產重整中用新發型股份購買新資產的,新股定價不必執行“不得低于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強制性要求。這些規定都給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二)外國企業價值低估降低了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成本
根據Tobin的q值理論,在不考慮資本利得稅的條件下,當企業的市場價值被低估,直到低于其重置成本時,并購將可能發生。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華盛頓互助銀行,通用汽車等世界知名企業相繼申請破產倒閉,整個市場估值相對比較低。低下的市場價值給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化,各國實體經濟也受到波及。面對不斷惡化的世界經濟環境,各東道國的進入壁壘不斷降低,給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時,進入壁壘的下降,給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三、小結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雖然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但同時也給我國的海外并購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受到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嚴重受阻,而借助海外并購,至少有以下三個意義:第一,收購海外優質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其與國外的優質企業進行你死我活的競爭,不如進行強強合作,而并購讓這成為了可能。第二,減少東道國法律對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限制。為了保護國內企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法律法規來限制其他國家投資者對其進行直接投資。在并購中,我國企業與外國企業合并之后就規避了上述的法律法規。第三,通過并購行為,獲得國外的技術、專利、品牌或其他知識產權。
在海外并購中,我國企業也要關注各種相關風險,比如選擇并購對象的風險,定價的風險以及并購之后的整合風險等。要控制并減少海外并購復雜性及風險性,就需要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等獨立性較高的第三方機構的參與,獨立第三方的加入可以確保并購的成功,這也為后續進行海外并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借鑒。
總之,金融危機中,世界經濟很可能第二次探底,造就了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良機,正因為如此,有學者提出這次危機之后,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可能會迎來第六次并購浪潮。
參考文獻
[1] 白瑋,詹俊河,譚紹杰.金融危機給我國并購市場帶來的機遇.財會通訊,2010(01):121-124.
[2] 程連君.淺談金融危機下的企業并購.中國農業會計,2009(10):54-55.
[3] 肖文琪.跨國并購,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面臨的機遇.金融經濟,2009(49).
[4] 原磊.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并購行為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0(07):22-29.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