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于2005年8月至2012年5月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變化,將其走勢分為三大階段,將歐元對人民幣匯率也以此標準劃分階段,并對各個階段進行描述性統計,對于其統計指標,對中國的匯改政策進行評價。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匯改 描述性統計
一、匯率變化過程階段劃分
數據選取是以2005年8月到2012年5月的匯率數據為基礎,運用eviews6.0作圖,得到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的歷史走勢。
通過作圖可以看到,整個過程以2008年7月和2010年6月為界限呈現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為我國開始推行“一攬子”貨幣政策,旨在進一步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第二階段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面對美元的不斷貶值和人民幣升值反向發展的趨勢,嚴重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國家重新使用“盯住”美元政策。第三階段迫于西方各國催促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再度改革使用一攬子貨幣政策。
二、歐元對人民幣匯率歷史走勢研究
由于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一樣的特征,考慮到一國匯率政策對全球各國影響,尤其對于重要貿易伙伴國的影響,所以借此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5月此三階段中人民幣兌國際其他貨幣的匯率變化,進而研究整個變化過程中我國匯率政策的特征。考慮到歐盟是我國目前的最大貿易伙伴,在此選取歐元(EUR)作為研究對象。從歐元匯率走勢可以看出,2005至2008年歐元不斷升值,人民幣不斷貶值;但2008至2010年,匯率變化呈現出較大的波動起伏,但此階段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不變;2010年至2012年至今,匯率振幅較第二階段較小,但是波動依然較大。計算歐元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益率,通過描述性統計研究各個階段的波動性,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
①對于均值和中值,第一階段>第三階段>第二階段,且二、三階段的值均為負數,由此可以說明:第一階段人民幣相對歐元而言不斷貶值,而二、三階段人民幣相對歐元不斷升值,且第二階段的升值幅度大于第三階段。
②對于方差,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一階段,說明第二階段匯率波動最大,第三階段其次,而第一階段的波動最小。
③從偏度指標來看,第三階段匯率分布右偏,第一和第二階段匯率分布左偏,其中第一和第二階段的不對稱性較明顯,尤其第二階段不對稱性最大。
④從峰度來看,第二和第三階段峰度均>3,表示第二、三階段匯率呈現出高峰厚尾的特征。這點與第二點相對應,表示出此階段的波動性較大。
三、USD/RMB和EUR/RMB的走勢對比分析
由上表分析,第一階段和其他兩個階段相比,美元波動較大,歐元最小,總體來說人民幣對二者的波動較為溫和。人民幣對歐元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一升一貶的雙向波動對平衡我國出口貿易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二階段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美元不斷貶值,考慮到當時美國是我國的最大貿易國,所以采用盯住美元的外匯政策后,人民幣對美元是波動最小的。但卻造成對歐元的波動是最大的,這樣的匯率政策無非飲鴆止渴,在經濟衰弱的形勢下,更造成了我國貿易環境的復雜和惡化。第三階段綜合歐元和美元兩方面,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在三階段中最大的。采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在國際政治壓力下的被迫調整與升值,無法及時主動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國內經濟疲軟的現象無法得到緩解。
四、總結
從文章中可以看到,自從匯改以來,呈現出的效果好壞不一,但是人民幣總是處于一個被動升值的局面,而且相對于主要貿易伙伴國而言,匯率的波動性很大。一國的匯率政策,需要考慮到國際國內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管中窺豹只注重一點,那么這樣會得不償失。因此,在我國下面的匯改中應該增強我國匯率自主調控的機制,加強匯率變化的彈性,主動應對貿易伙伴大國的經濟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我國人民幣幣值的穩定,更加會穩定我國對內對外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韓龍.評西方對人民幣均衡匯率的評估[J].上海金融,2008(8).
[2]竇祥勝.西方均衡匯率理論述評[J].經濟評論,2006(9).
[3]唐素梅.2005:“試析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蚌埠黨校學報.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