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后是計劃生育的一代,是改革開放的一代,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從出生那天起,國家已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時代發展的腳步逐漸加快,當我們還沒有意識到卻已身在時代的潮流中,我們只能不斷地去追趕潮流,去適應環境的急劇變化。文章結合目前的形勢,分析了80后理財的必要性和理財的方法。
【關鍵詞】80后 投資理財
一、80后的“危”與“機”背景
(一)“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是為緩和人口增長過快而在1980年開始采取的人口政策,即80后出生在一個“人口爆炸危機”中,人口數量與社會資源緊張的情況會伴隨我們這一代人終身:讀書時搶書桌,工作時搶飯碗,甚至種競爭會延續到我們的下一代,生育時要搶產床。幸好,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1978年底推動的改革開放,從體制上解放了龐大的生產力,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儲蓄率在1994年達到32.6%,到2005年,我國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我們的父輩在這改革開放30多年中辛勤奮斗累積了一定量的家庭財富,我們80后也是幸福成長的一代。
但是從新世紀初至今,80后在逐漸走出校園踏入社會時卻遭遇到了巨大的個人發展及生存壓力。首先,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國內遭遇通貨緊縮壓力,國內經濟靠外貿拉動的經驗受到了挑戰,轉而寄希望于拉動內需刺激增長,故而提出了教育業作為第三產業,即“教育產業化”,這就造成了各大高校擴大招生,提高收費。2003屆作為第一屆擴招后的80后應屆生,之后每一屆應屆生相繼踏入職場,雖然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人口紅利”臨近枯竭(2008年出現用工荒),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劉易斯拐點”出現在即,但由于大學教育供給與社會實踐需求之間的脫節造成社會普遍反映“大學生”這類“高級勞動力”數量在增加,但質量并不樂觀,企業要發著工資培訓大學生員工,80后就業難與低薪成為必然。從人生的生命運動規律及人生職場發展必然規律來看:30歲以前是職場學習期,個人應以踏實學習積累職場知識為首要目的,比積累財富更為重要,若第一階段沒有打好基礎會影響其終身職場生涯的成敗。所以就短期經濟效益來看,80后的就業收入與家庭的教育投資收益是讓人失望的,但必須調整心態,畢竟80后文化素質高,潛力大,“可持續發展”個人職場生涯,逐漸提高工作收入是必然趨勢。
(二)美國金融危機
其次,對于80后造成最直接經濟壓力沖擊的是這場從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延續至今歐債危機的全球金融危機,隨著我國經濟金融與國際一體化日益深入,特別是在人民幣近三年來持續加速升值后,在資本項目管制相當被動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與國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由于國內的企業要承受庫存積壓后的融資難,又要承受輸入性通貨膨脹,企業利潤空間一小再小,導致就業不穩定,國內商品價格上漲,而且國內房價在各方勢力的推動下一再追高。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顯示,2008年2月CPI同比上漲8.7%,月環比上漲2.6%,次數據已達到11年以來新高。2010年8月CPI同比上漲3.5%,創22個月新高,與此同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居民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貶值達1.25%。我們家庭傳統的單一理財方式—儲蓄面臨巨大的縮水風險。而即將30而立的80后在高房價與婚房剛性需求間掙扎的同時,還要面臨工作不穩定、低薪、低現金購買力的多重壓力。擺在我們面前的客觀需要就是要在工作技能外必需再掌握“個人理財”這一人生技能。我們只有通過“個人理財投資”來提高自己個人的財務自由度,我們還有一連串的人生賬單要付:戀愛、結婚、生子、贍養老人,以及自己個人未來的養老問題等。在不能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改變我們自己的小環境。在這場財富保衛戰中若不想束手就擒,就應該猛然驚醒,穩固防守犀利反擊,在這場財富反擊戰中反敗為勝,不要“白首方悔投資遲”。
現代金融業以互聯網為物質基礎,80后是網絡空間中自由穿行的青年人,在網絡時代和數字化的世界里,80后一直是“信息富裕者”的一代人,再加上原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學習與參考各種投資法則后形成自己的“投資決策體系”獲利思維,在面對眾多經濟現象中判斷經濟走向,大量了解各方面投資信息盡量消除投資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性所帶來的高風險,選擇合適的金融工具進行資金和時間配置,用時間的長度降低資產波動的風險,以“復利”為財富增長的加速器,以一種可持續的財富增長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財務自由度。(財務自由度=投資性收入/每月支出)財務自由度≥1時,即理財收入已經大于支出,工作收入不再是你單一的生存依靠,通過理財收入你可以“財務自由,生活自主,人生自在”。這當然是成功的個人投資理財所能達到的勝利彼岸。要實現成功的個人投資理財需要從觀念、方式、策略、方向、原則等多方面整合進行,而且即使我們選擇了正確的道理,成功也需要長時間努力,理財將成為我們終生的學習習慣。
二、80后投資理財的方法
80后我們在個人理財方面最為欠缺的是財富觀、價值觀的教育,由于我們國家是新興經濟體,我們的父輩經歷的是90年代的“膽商”經濟,他們靠他們頑強的生存意志和節儉傳統創下一份家業,但對于“守江山”,特別是在國際一體化的金融市場,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為方針走好人生理財每一步就需要借鑒國際資本主義的百年經驗來為自己補課了。
(一)每月儲蓄30%的工資,先儲蓄,后消費
因為投資收益絕對數取決于本金的多少,若本金是1萬元,50%的收益率也不好干什么,但若是百萬元,10%的收益率也要超過大部分人的平均工資了,只有在本金做大才能形成足夠的安全邊際,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對于本金的積累,最困難是積累初期,要經歷挫折和等待,換來的或許只有少許的進步。“不積跬步無至千里”,而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花錢要區分“投資”或“消費”
消費觀念應該客觀實際化,在浮躁的物質商品社會中,要懂得權衡取舍,去功利化,選擇自己真正需要且在自己支付能力范圍中的,小心不要讓自己的財富人生從負數開始。購買住房是一種建立終身資產的行動,所以應當深思熟慮,在采取任何獲得不動產之前,都應當考慮好自己的資金支付能力和支付方式等問題。而且投資理財的財富增長點是“復利”,隨性而散漫的消費習慣是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樣“滾雪球”增長你的財富的。
(三)投資理財不是投機賭博
我們的人生賬單不要長期支付,不是賭場押大小,一局定輸贏。個人投資理財追求的是“恒財”不是“橫財”。投資理財有道,切忌破釜沉舟式的孤注一擲,要學會運用風險承受能來來決定投資,而不是風險偏好來做投資。一個風險偏愛者不等同于投資者具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若一個投資者在高收益的誘惑下,根本不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些完全不符合自身收益風險特征的理財產品,失敗的后果不難想見。投資的成敗首先取決于我們對風險的認知程度,冷靜對待自己的風險偏好,下功夫認識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并據此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你的投資理財不用冒大風險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適當調整自己對金錢的偏好,調整對金錢的態度和看法,這對穩定投資過程中心態有好處
賺錢的動機是為了家庭幸福和人生自由,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投資過程中的起伏,以博愛嚴謹的心態來制約內心恐懼與貪婪,平衡內心的沖突,這樣才能客觀理智地進行成功的理財投資。心態決定姿態,姿態決定生態。不要忘了自己理財的初衷,是為了幸福無為其他。
三、小結
我們80后是缺乏財富觀教育的,因為中國傳統的家庭財富教育是保守而且矛盾的,正面的就是單純“賺錢、存錢”,負面的就是“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股票市場是用“炒”的,投資與投機等同,這些都是長久以來國民對金融市場的錯誤理解。我們要從“負的財務教育”觀念轉變過來,不然用錯誤方式獲得的“橫財”,只是財富的短暫停留而已,這于我們理財的初衷是相違背的,我們要通過理財來實現對自己人生責任的盡責,而不是游戲人生。
2012年,國家在金融市場建設方面動作頻頻,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股市方面也在推出股指期貨后又再推出了融資融券。各種創新的理財工具豐富了居民的投資渠道,這讓儲蓄資本能夠良性地分流到資本市場讓資金價格市場化、合理化,這對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直接有利的幫助。之前很長時間大家提到的是“消費救國”,現在國家金融市場逐步完善的過程中,為了降低高儲蓄率所帶來的財富縮水,80后勇于承擔責任出來“個人理財投資”,在捍衛家庭財富的同時也是“金融救國”。
作者簡介:趙聯英(1983-),女,上海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