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將全球經濟帶入深淵,全球正面臨著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增長點之一。本文根據研究總體目標,建立起了長三角地區戰略性主導產業的評價與篩選指標體系,并且以江蘇省為樣本,對江蘇省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辨析,提出了江蘇省現階段應該重點發展的十大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領域及其相應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 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 評價指標體系 產業選擇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逐漸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典型的經濟發展區域,其區域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培育和支持是重要環節。對于江蘇省而言,正確選擇那些不僅能適應長三角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方向而且能帶動省內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將會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長遠發展和江蘇省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的升級和轉換。
一、長三角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長三角地區相對于我國其他經濟區,較早布局、發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目前的現狀是起步快、增勢猛、目標高。
首先,起步快。2010年以來在浙江,杭州、寧波等地正緊鑼密鼓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集聚區。其次,增勢猛。上海近年來一直將新興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2010年上海高技術產業全年產值達到6300億元,略超歷史最高的2008年的產值(6041.98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2%左右。第三,目標高。在發展目標上,各省市都“鉚足了勁”。江蘇省提出,到2013年六大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3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30%,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比重達30%,增加值占GDP比重確保超過15%。
但是,現階段,長三角地區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也開始出現趨同的現象,必須對那些潛在的戰略性主導新興產業進行評價和篩選,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順利升級轉化和中部六省資源的優化配置。
由于長三角地區省市眾多,為了簡便起見,本文以江蘇省為樣本,來研究長三角地區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評價及篩選問題。
二、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含義及其評價指標體系
(一)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界定
在對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行分析以前,首先對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含義進行界定。本文中所指的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是指那些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在未來將有可能成為主導產業或者支柱產業的關系全局長遠利益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會影響一國或一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升級轉換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起根本性、全局性作用。
(二)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上文給出的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定義,要求篩選出來的新興產業,首先要滿足產業形成和成長的條件,要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選擇,又必須依據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形成的內在機理,找出形成動因,分析具備的條件,對動因進行趨勢判斷來確立。
按照以上要求,在征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篩選,增刪,修改和調整,最終可以構建下述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評價指標體系
準則層指標層
1.區域比較優勢科技優勢
自然資源優勢
人力資源優勢
2.產業增長潛力需求收入彈性
產業增長率
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比率
3.產業關聯性相關產業支撐
感應度
帶動度
4.技術發展度技術先進行
技術成熟度
技術密集度
5.可持續發展產業的就業功能
對節約資源的貢獻
對環境保護的貢獻
三、江蘇省潛在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發展辨析
(一)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條件——SWOT分析
據了解,2010年,江蘇省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0647億元,增加值約5000億元,占全國新興產業比重達25%左右。預計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達10%和18%;到2020年,比重將分別達18%和25%。那么,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如此之快的條件有哪些呢?表2從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四個方面顯示了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條件,從而構成了一個SWOT分析矩陣。
表2 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矩陣
內部因素優勢(S)
1.資源優勢
2.技術優勢
3.產業基礎優勢
4.創新優勢劣勢(W)
1.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尚未創立
2.產業組織結構有待升級
3.創新型人才的不足
外部因素機會(O)
1.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2.江蘇《“十二五”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
3.中部的崛起挑戰(T)
1.國際及其他區域的競爭
2.資源環境的壓力
3.技術的不可預測性
由表2可以知道,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條件比較優越,優勢多于劣勢,機會多于挑戰。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江蘇省的優勢和機會,從眾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選擇出江蘇省潛在的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
(二)江蘇省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
根據表1中所列舉的評價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五大指標體系,結合江蘇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和機會,采用逐步篩選法可以得出江蘇省未來應當重點發展的十大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它們分別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互聯網和云計算、高端裝備制造、智能電網、生物技術和新醫藥以及海洋工程裝備。
上述十大戰略性主導產業,每個產業都體現了江蘇省“戰略性、需求性、高端性、標志性”的特征,代表了江蘇省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三)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
1.從區域上來說,對蘇南、蘇中和蘇北不同區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應確定不同的方向路徑:蘇南地區應突出高端化發展,注重原始創新,使之成為全球知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發展區;蘇中地區應突出國際化發展,注重開放式創新,使之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增長點;蘇北地區突出引進合作發展,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之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2.從具體的十大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方面,各個產業的發展策略也不盡相同。在太陽能光伏領域,應形成以無錫為重點,徐州、常州、南京、蘇州、揚州等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在高性能材料和碳纖維領域,形成以鎮江、連云港、淮安、宿遷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以鹽城、揚州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節能環保領域,形成以鹽城、宜興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平板顯示領域,形成以蘇州、南京、昆山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在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領域,應形成以泰州為重點,南京、無錫、蘇州和連云港等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同時,省內應重點培育南京的軟件和智能電網、蘇州的納米技術及材料應用、無錫的物聯網和云計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裝備和南通的海洋裝備工程。
四、結論
總之,對于長三角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各地也要大力加快潛在戰略性主導新興產業市場的培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避免新興產業項目趨同,產能過剩。各省市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完善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和財政政策支撐體系,加強技術創新,堅持走產業化路線,這樣才能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洪濤.新興產業發展中政府作用機制研究[C].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李洋.基于區域創新網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C].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劉勇.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C].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曾丹.區域傳統產業轉型決策理論及模型研究——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視角[C].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