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自直轄以來,對外貿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重慶市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享受了國家諸多的優惠政策,其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與宏觀經濟環境有關系,與國家的貿易政策以及自身的經濟結構也有莫大的關系,因此,重慶市的對外貿易既符合全國貿易發展的大流,也有自己的特點。通過對重慶市近年來進出口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了重慶市進出口的特點,提出了重慶市發展外貿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重慶對外貿易 進出口結構 對策
一、重慶市進出口的特點
(一)進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1.初級產品進口增長較快,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原料和資源,重慶市的經濟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使其對原材料初級的進口的逐年擴大。2003年初級產品的進口總額為9218萬美元,而到了2010年,這一數據增長為8.0261億美元,以年平均增長率 30%以上的高速態勢繼續增長。進口初級產品中,礦產品的比重最大,2010年,礦產品進口總額為5.5250億美元,占初級產品進口的68.84%,是2003年的6.3倍。其次,植物產品類所占的比重也較大,植物產品類主要是大豆的進口,進口總額逐年增長,尤其是2004、2005兩年,進口額又區區幾十萬發展為2004年的2947萬美元。到了2010年,植物產品的進口額高達2.2294億美元,占初級產品進口額比重27.8%,比2003年增長了幾百倍。初級產品進口所占比重,從2003年9.13%迅速上升為2010年的16.26% 。初級產品的進口的快速增長為重慶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證,彌補了重慶資源短缺的局面,促進了重慶市經濟的增長。
2.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迅速,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2003年到2010年,重慶市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14.9226億元迅速增至2010年的73.2190億美元,是2003年的近5倍,出口總額中,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始終在95%以上。其中,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類,從2003年的5.1632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22.6173億美元,占全部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 36.74%;機械、機械器具類從2003年的3.5027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23.4860億元,占全部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26.91%;化學工業品及其相關工業類,又2003年的2.0873億美元增長為2010年的7.820億美元,占全部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10.93%。賤金屬及其制品類,由2003年的1.4684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5.1441億美元,占全部工業制成品比重為 10.37%,以上這四類產品共占全部工業制成品比重高達85%以上。
(二)一般貿易比重下降,加工貿易不斷增長
在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推動了重慶進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重慶市的對外貿易方式中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占了最大的比重。以下是總結近年來重慶市對外貿易方式的主要特征:
1.一般貿易方式始終占主導地位
重慶市一般貿易方式外貿總額從2003年的22.85億美元發展為2010年的101.76億美元,然而其所占比重卻由88%,下降為82%。但是,一般貿易方式仍然占重慶市的對外貿易方式的主導地位。
2.加工貿易方式不斷增長,比重逐年增加
國內外原材料市場存在價格差,這使得加工貿易的利潤也比其他貿易方式高很多,加工貿易的發展帶動著就業,技術革新等,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貿易方式。近年來,重慶市的進料加工貿易迅猛發展,成為僅次于一般貿易的外貿方式,從2003年的1.96億美元增長為2010年的15.5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 3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在加工方式上,進料加工是重慶市加工貿易的主要方式,占全市加工貿易的98.21%。
重慶市的對外開放程度在不斷擴大,外向型經濟不斷發展,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加工貿易、作為投資進口設備、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等其他對外貿易方式的不斷比重不斷上升,重慶市的對外貿易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和多樣化。
二、重慶市發展外貿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一)適當擴大進口規模
進口同樣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重慶市的進口商品以礦產品等初級產品以及機電設備、車輛、航空器等運輸設備,賤金屬及其制品等工業制成品為主。進口的擴大能夠調整重慶市的產業結構,降低貿易摩擦,促進經濟發展。然而,重慶市的經濟增長,一直以來都是主要是投資拉動的,在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升級改造上投入比重相對較小,使得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影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升級。
因此,在工業方面,重慶要加大對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這有利于企業技術的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有利于全省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在農業方面,重慶市要擴大對重要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的進口,來滿足全市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在人民群眾生活方面,要擴大對一些國內短缺或者質量優良的生活日用品的進口,這樣可以豐富全市的消費市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
(二)以“一江兩翼三洋”出海通道為基礎,縮短運距,降低物流成本
距海洋地理距離遠是“內陸”與“沿海”最大的差異。這種地理上的距離障礙是可以通過建設交通運輸通道被克服的,如果運輸通道快速便捷就可以縮短內陸與海洋的地理距離。重慶市“一江兩翼三洋”戰略正在逐步實施,蘭渝鐵路、成渝高鐵正在建設之中,若再建成西安到重慶的西渝高鐵,將成都、西安和蘭州這三個西部的大城市與重慶通過高速鐵路相連,重慶將成為長江沿線以及整個西部地區的貨物出海中轉站。重慶市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沿邊國家地區的快速通道將打通,縮短與海洋的距離,讓重慶的出海通道暢通快捷,這樣能有效減少重慶市的外貿進出口成本,讓重慶市的外貿劣勢逐漸減弱,優勢逐漸顯現。充分發揮重慶市外貿潛力,突破重慶市外貿瓶頸,吸引沿海地區及國外的企業來重慶建廠、辦實業,將有力促進重慶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統計年鑒. 2008-2011.
[2]張林,張薦華.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思瑾(1990-),女,漢族,海南人,就讀于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