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文通過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需求進行理論研究,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現狀出發,探討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需求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實施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有效需求 陽光操作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被定為農村醫改的突破口,是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在“三農問題”中,最重要的還是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改善和提高億萬農民的教育和健康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是以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以大病統籌為主,重點解決農民因患大病出現的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問題,首先保證的是對農民大額醫療費用的補助。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需求的理論分析
(一)影響農戶參保的因素分析
對于農戶來說,影響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客觀環境因素大體可以分三個層面的因素:即宏觀環境、中觀環境、微觀環境等因素。
1.影響農戶參保的宏觀環境因素分析
宏觀環境對農戶的影響,所處地區的政策狀況、文化特征、經濟實力、思想意識、基礎設施等宏觀因素的影響。比如在政策狀況好的、文化趨新型或開放型、經濟實力較強、基礎設施完善的地區往往是農戶參保意識和參保率高的地區。
2.影響農戶參保的中觀環境因素分析
中觀層面主要指農戶所屬社區對農戶參合造成的影響因素,如社區特征、社區經濟水平、風俗習慣、由于歷史影響而形成的思維定勢和行為特征等因素。中觀層面還是屬于社會屬性的范疇,表明個人在作為特定階層或階級時所具有該階層或階級的一般性特征。
3.影響農戶參保的微觀環境因素分析
微觀層面主要指與農戶個人特征相聯系的參保的原因,農戶的年齡、工作性質以及家庭資產狀況(收入結構、支出結構等)、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客觀實際與主觀判斷)、健康風險意識等。
(二)從農戶角度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需求進行的決策模型分析
在分析農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與否的決策行為時,假定農戶是經濟理性人。本文從保險經濟學對農戶參保與否進行理論分析。本文引進R-S模型,不同于R-S模型的是=++,為生病時的固定損失。為農戶生病就醫可能,為生病了到定點醫療機構就醫之后,在領取補償金的過程中產生的其他成本,為農戶選擇的醫療服務所需的支出,,=0表示不就醫,=1時表示肯定就醫。是農戶支付的參合費用,生病時,獲得合作醫療補償金額=,為農戶選擇的醫療服務所需的支出,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費用補助比例,其中=表示參保農戶的獲保收益。表示不生病失的收入水平,表示生病時的收入水平,那么個人的期望效用為:
(1)
其中U′0,U″0,因為個人是風險規避的。分別為農戶的疾病風險,醫療習慣(以醫療服務選擇表示),就醫可能,風險態度;個人的不同特征分別用表示,i=H,L。H 表示高,L表示低。農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期望效用為:
(2)
個人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的期望效用為:
(3)
當農戶采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式分散疾病風險的效用等于農戶自己分散疾病風險的效用時,即
(4)
農戶才會考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來分散疾病風險,所以個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條件是:
上式表明只要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帶來的期望效用大于未參保的期望效用,農戶就會選擇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來分散風險。
二、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現狀
(一)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已為農民廣泛認知
在2003年以后,全國各省積極響應中央政府的戰略布置,積極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從經濟發達的沿海省市到內陸地區,都在有序有效地實施這項利國利民的制度,并且掀起了建設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高潮。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曉率達98.8%。由于知曉率是任何一項制度(對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也是這樣)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心理基礎,達到如此高的知曉率表明,這項制度已然在全國深入人心。
(二)農民認可當地的鄉村醫療機構
鄉村醫療機構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網絡中最底層的醫療機構,它直接面對農民的醫療需求,是最前端的醫療服務系統。中國大多數的人是居住在農村,對于這項制度而言,最主要的醫療需求在中國廣大農村,所以,農民對當地的鄉村醫療機構的認可程度是決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需求的重要因素。
調查表明:95.9%的農民看病首選鄉村醫院。被調查的農戶中,有56.6%的農戶首選村合作醫療衛生室,有39.3%的農戶患病后首選鄉鎮衛生院,1.2%的農戶首選縣城醫院,2.9%的農戶首選個體醫生。“您家庭人員若身體不適而不去看病”的選項為“零”。
(三)政府籌集資金60%和受到保險補償的農民超過20%
大量研究表明,制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需求的重要因素是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結構。還有,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的補償效率必將繼續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在這次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的資金籌集結構中,60%的資金來自于各級政府,20%的資金來源是有農戶來負擔, 20%的資金是來源于社會公益資金。
從個人繳費金額看,除了困難戶外,普通農戶每人每年最低的為10元,最高50元,一般以20元左右。個人繳費因投保者的所在地區的經濟狀況而不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個人繳費一般為20-50元不等;在經濟發展中的地區,個人繳費一般為10-20元不等。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建議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農民的就醫用藥問題,促進農民無病早防、有病早就醫。緩解了農民支付大病、重病的壓力,進一步刺激了農民醫療方面的需求,增加了農民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通過我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需求和實施效果的實證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政府部門具體建議
加強對政府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督,加強對藥品生產、銷售環節和醫療機構的監管。嚴格的基金管理是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而公正、低成本的基金管理,是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健康運轉的前提。合作醫療基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既不同于社會保險,也不同于商業保險,正是合作醫療基金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合作醫療基金運行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公正、低成本
1.建立大病醫療保險制度,遵循“制度先行,逐步推進,政府支持”的原則。加強基金管理:一成立專門機構比如大病保險辦公室。二設立專門儲蓄賬戶,專賬管理。三逐級審查,向參保農民公開收支情況。在不發達的貧困地區,由于當地農民的人均收入和醫療支付能力處于低水平線,可以實施福利型合作醫療,就是對小病進行補償,保小,不保大。因為對于不發達地區的農民而言,他們的時間價值比較低,因此機會成本也相對較低,所以他們愿意為小額的醫療補助費用等上較長的時間,而且這種福利型合作醫療可以擴大合作醫療的受益面。
2.合理確定籌資比例和報銷水平:依據各地實際經濟發展狀況來具體確定籌資比例,以農民的承受水平為主,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民的交納額可以相對少些,其余應集體資金進行負擔。這樣也可減輕農民的負擔。對于報銷措施,要分額度,分病種來確定報銷比例,這樣比較合理、有效和科學,爭取以最小的成本來使效益最大化。
(二)對醫療衛生機構的具體建議
對醫療衛生機構重點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加強醫療公共衛生設施和基礎醫療設施的建設。
2.實行“陽光操作”,做到公開透明。這是讓農民群眾明白放心、廣泛開展民主監督和宣傳合作醫療的重要形式,是組織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重要機制。
(三)對監管部門的具體建議
加強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并以此為依托,建立起從省到縣、鄉、村的多級報賬體系,讓農民能夠在本村、本鄉和本縣就近報賬。同時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為農民建立了家庭名冊、健康狀況、結算補償金額等基礎性數據,農民可隨時查找,財政、審計等部門可對基金的管理和使用進行適時監督,整個過程實現了公開、透明。
參考文獻
[1] 陳信勇,王運福.建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路徑選擇—一個需求演化的視角[J].浙江社會科學,2008(1):146-149.
[2] 付增清.農村醫保改革的路徑與重點[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0(1):15-17.
[3] 李軍.農業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4] 喬治斯.迪翁,斯科特.E.哈林頓.保險經濟學[M] .王國軍,譯.競爭性保險市場的均衡:不完備信息經濟學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錦歌(1975-),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工業大學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物業管理、房地產方向的教學工作。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