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業單位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將有利于提高事業單位的綜合經濟效益。目前,事業單位進行企業化管理的模式尚不成熟,也缺乏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文章闡述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接軌的可行性,分析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后財務管理的特點,并提出了加強企業化管理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事業單位 企業財務管理 措施
一、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接軌的可行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事業單位進行改制,實行企業化管理也成為必然趨勢。改制后的事業單位能夠更快地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激烈競爭,有利于其健康發展。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向企業會計制度轉變是否可行,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前提之一。首先,事業單位與企業的會計體系逐漸趨同。社會的發展與財政改革的深入使得事業單位預算會計的職能相應拓寬,其會計主體地位不斷加強,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差別日益減少,兩者有逐步接軌的趨勢。其次,兩者的會計制度具有很多相同點。一是兩種制度具有相同的會計前提;二是兩者遵循大致相同的會計核算原則,如相關性、真實性、可比性等原則;三是計科目的設置、核算內容、財務分析方法的應用等具有相同點。最后,兩者在會計方法上具有一致性。從報表要素確認與計量原則、報告方法和內容上看,兩者對資產、負債等方面的規定大體相同,各項核算方法、核算原則、報表的構成也基本一致。凈資產、結余、所有者權益、利潤實質上是資產與負債以及收入與支出計量的結果,也具有一致性。
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后其財務管理的特點
(一)財務管理的目標具有雙重性
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不僅要追求社會效益,即體現出公益性,而且要追求經濟效益,即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對于事業單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如某些純粹的公益服務型項目,即使產生負利潤,也必須持續下去,此時社會效益重于經濟效益。對于其他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經營型項目,事業單位則需盡一切可能擴大收益,實現單位利潤最大化。通過經營型項目的盈利來彌補公益服務型項目的虧損,并不斷積累,實現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二)財務管理的任務具有雙重性
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后,其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既包括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任務,又包括企業財務管理的任務。完成財務制度建設、財務信息、預算管理及財務監督等是兩者的共同任務。當事業單位側重于公益性時,其財務管理任務主要是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依法組織收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當事業單位經營項目主要體現市場性時,其財務管理任務則側重于籌集資金、組織財務預測、實施財務控制、進行財務分析以及利潤分配等。
(三)財務信息具有雙重性
事業單位的財務報告不同于企業,在報告的結構、內容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后,其財務信息主要由財務報告來反映。事業單位對內應編制企業財務報告,真實、客觀地反映其經營狀況,并以此作為財務分析的依據,進而提出改進意見。事業單位對外則應按照事業單位的統一要求,將對內編制的企業財務報告進行對應的轉換,同時在事業單位統一的會計科目中予以反映,進而編制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以便如實反映其收支狀況。
三、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后加強財務管理的措施
(一)積極完善財務制度
一是要實行完全成本核算,即全面按照企業會計制度進行成本核算,終止事業單位原有的“內部成本核算”。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領導者和財務人員應把完全成本核算作為財務管理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實現以
最小的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二是要實行企業會計體系,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以企業財務準則為主進行會計核算。同時,對事業單位會計科目進行必要的增加或減少,設置統一的、科學合理的會計科目。還應改變事業單位原有的固定資產核算方式,將“計提折舊”引入其中。
(二)加強收入與支出管理
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后,其收入包括:財政性收入、事業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而經營性收入則是事業單位收入的主渠道,因此要加強對生產經營和有償服務過程的管理,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來確認銷售收入和有償服務收入。支出包括:繳撥性支出、事業性支出和經營性支出。加強支出管理就必須要劃清各類支出的界限,嚴格執行各項財政財務制度及財經紀律,厲行節約,盡可能地節約費用,從而降低成本。此外,還應規范“支出”的會計核算,對費用進行合理的分攤。
(三)提高資產與負債管理水平
對于現金或銀行存款的管理,事業單位應嚴格執行企業化管理,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對現金管理的相關規定,按時對銀行存款進行對賬,及時清理未達賬項。不定期對存貨進行清查盤點,并及時調整賬務,確保賬實相符。此外,還應設置固定資產明細賬,確保賬物相符。對于負債的管理,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應當圍繞其社會職能來運作,嚴格控制負債規模,避免盲目擴張。在舉債前應認真調研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綜合分析投入與回報是否成比例,嚴格防范負債風險。此外,對負債要進行及時清理和辦理結算。
(四)優化利潤及利潤分配管理
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后,利潤為全部收入與全部支出的差額,即事業結余與經營結余的合計數。優化利潤管理,就必須合理地確認收入與支出,并進行一系列的賬務處理,進而如實反映事業單位的經營成果。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在進行利潤分配時,應按照如下順序:繳納所得稅;支付各項稅收的滯納金和罰款;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提取公益金;如果有投資者,則應當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如有規定,則上交上級主管部門;本單位留存;剩余部分可留存以后年度進行分配。
參考文獻
[1] 李卓.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財經大學,2010,6.
[2] 企業財務通則. 2006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財政部令第41號.
作者簡介:宋雪飛(1982-),女,山西朔州人,現從事財務會計工作,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