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簡要分析了影響中國商品房價格的因素,收集了2009~2011年全國29個省的相關數據,從實證角度進行了計量分析,并基于模型結果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商品房價格 影響因素 政策建議
一、模型設定
(一)數據性質的選擇
為避免數據收集產生的誤差,本文選取了中國除臺灣、香港、澳門、西藏、上海等以外的29個省份的截面數據來建立模型。并在時間上進行了拓展,采用了《中國統計年鑒2009》《中國統計年鑒2010》《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三年全國各省商品房的相關數據。
(二)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以各省商品房平均價格作為被解釋變量Y,選取以下幾個解釋變量作為其影響因素:首先,商品房價格成本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就是土地購置費用,當今土地的稀缺性導致了住房價格的不斷上漲,兩者之間為正相關關系。其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商品房價格的影響也是顯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居民的購買能力成正比。經濟適用房以微薄的利潤保障了相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是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房,因此其對房價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商品房的施工和竣工面積反映了該省商品房市場供應量,由一般需求理論可知,實際需求量是由供給和需求函數共同決定的,與房價在理論上呈負相關關系。最后,由于經濟、社會和政策等方面的差異,使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房價明顯高于中西部,故引入虛擬變量D1,代表宏觀區位因素。將其它影響因素歸入隨機擾動項μi,設定模型如下:
其中Y為各地區的商品房平均價格(元/平方米);X1為土地購置費(元/平方米);X2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為經濟適用房銷售面積(萬/平方米);X4為商品房施工面積(萬/平方米);X5為商品房竣工面積(萬/平方米);D1為虛擬變量,中西部取0,東部取1。
二、模型估計
假定所建模型及隨機擾動項ui滿足古典假定,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得如下回歸結果:
三、模型檢驗
(一)經濟意義檢驗
模型回歸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土地購置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竣工面積的增加,會帶來商品房平均價格的上升;經濟適用房銷售面積、商品房施工面積的增加,會使得商品房平均價格下降。虛擬變量的t值顯著,說明區位差異對房價有顯著影響。其中X5的系數與預期不符。
(二)統計檢驗
(1)擬合優度:修正可決系數=0.920616,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很好。
(2)F檢驗和t檢驗:由于F=167.2239值較大,說明回歸方程顯著;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為n-9=78時得臨界值為1.991,其中X5不顯著,表明可能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
(三)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的檢驗與修正
利用Eviews軟件,得各解釋變量的系數相關矩陣,其中X1與X2,X4與X5的相關系數較高,其他不高。采用逐步回歸法來修正,結果得到:
2.異方差的檢驗與修正
首先利用圖示法進行檢驗,從中大致看出e2i隨X1,X2,X4的變動呈增大趨勢,因此模型可能存在異方差。然后采用White檢驗,根據回歸結果得nR2=22.376226,在α=0.05下查x2分布表得臨界值x20.05(4)=9.48773,因nR2=22.376226>x20.05(4)=9.48773,說明原模型存在異方差。最后選用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修正,經過反復嘗試發現以為權數效果最好,結果得到:
3.自相關的檢驗與修正
對樣本量為87、4個解釋變量的模型、1%顯著水平,查DW統計表可知,dL=1.44178,dU=1.58141,模型中dU 綜上所述,根據多重共線性、異方差、自相關的檢驗與修正,得到最終的結果為: 四、政策建議 (一)調控住房供給 房價的供給彈性并不大,反映出我國的房地產供給問題在結構而不在數量。因此,要著力于優化住房供給結構,一是要使住房供給適應需求,二是要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健全住房保障體系。 (二)規范土地供應,合理確定地價 土地購置費對房價的影響最大。地價決定房價,房價反過來又會拉動地價上升。目前,我國的土地供應不足,購買欲望卻很旺盛,房價自然迅速飆升,因此,政府可根據對商品房需求量的預期來確定地價。 (三)依據地區差異調整政府行為 虛擬變量對房價有重大影響,說明區域差異對房價的影響很大。所以中央政府在制定調控政策時,應著重考慮各省的差異,使調控政策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