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實現經濟發展的信息化已是不斷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潮流。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論述信息技術在產業升級、經濟的增長和實現管理現代化中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并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從而真正達到經濟的可持續大發展。
【關鍵詞】經濟 可持續發展 信息技術
一、信息技術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信息技術是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地位的因素,對于經濟能否健康迅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而可持續發展則是對良好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以及全面性的概括。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門精深的學問,需要我們去探索。本文講述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實現現代化的管理、適應新的經濟形態、有效利用和開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一)信息技術帶來產業升級
所謂產業升級是指由于技術進步使傳統的原有產業中產品技術含量增加,產業結構得到改善,產業素質和效率也得到提高。產業整體層次上升,然而信息基礎技術是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信息基礎技術是以材料科學為基礎,以器件物理技術為依托的多學科、多專業的技術體系。其包括微電子、分子電子和光電子技術等技術。
1.與微電子技術相關的產業
在如今信息社會中,信息材料的代表是硅,以硅為核心的這些材料能夠制作出高集成度的高速器件,以及高密度、三維、多功能集成電路芯片。這種信息材料的發展以及新的工藝、新的設計的革新必將推動精密化學材料、精密陶瓷、高分子塑料、新型合金、輕金屬和納米材料等一系列的發展。這些材料的發展可以極大的促進技術的革新,進而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最終使得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姿態。
2.與分子電子及光電子技術相關的產業技術
分子電子學的含義是分子水平上的電子學,其目標是用單個分子、超分子或分子簇代替硅基半導體晶體管等固體電子學元件組裝邏輯電路,乃至組裝完整的分子計算機。應用分子電子技術制作生物芯片,利用蛋白質和其它生物物質的超級自裝配與自組織功能制造新電子器件,從而可以產生出跟人腦相當的分析與學習能力的生物基因芯片。
(二)信息技術帶來了管理方式的變革
網絡,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之一,是信息化發展下的應用最為廣泛的工具。它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人與人,人與事的信息交流方式,促使組織內各部門可以及時有效自由的傳達,各環節能夠緊緊相扣,減少了以往傳統的信息傳遞的滯后性以及傳播的零碎性。通過網絡,部門管理者可以將組織的制度制定的更加合理、有序,去掉一些中間監管部門或審查機構,讓網絡替代這些機構的職能,這樣最高決策者可以通過網絡迅速地對各種決策結果進行評價,對不符合要求的決策給予糾正。同時,能夠消除以往部門設置繁多現象,提高管理和決策效率以及減少開支。
信息技術在企業部門的廣泛運用,使得經濟管理部門的決策得以逐漸的規范和科學。此外,隨著經濟管理系統的細化和專業化,產生出了兩種輔導經濟和決策的更為專業的系統,分別是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這兩種系統對于企業管理以及信息決策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實際作用,另外情報的檢索方面也能更為速度。在如今的信息化大發展背景下,一種叫做經濟數學模型的工具應運而生,借助這種工作進行預測分析,極大地提高了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方便經濟管理的順利執行。通過網絡,我們的經濟增長質量得到飛速提高。
(三)信息技術產生新的經濟形態,帶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所謂經濟增長方式指的是國家或者地區為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所選擇的模式、機制、途徑、戰略和源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利于解放粗糙的生產方式,通過改良技術,提高生產力效率是帶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科學技術革新步伐的日益加快,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注入技術支持,在全社會大范圍的使用新的科學技術,可以帶來利潤邊際的逐步擴大和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從而在宏觀上推動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繁榮。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經營理念。在如今的新型經濟環境下,企業在企業重組以及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往往遇到各種各樣來自各個方面的阻擋力量,導致企業在經濟轉型的問題上苦難重重。如果不采取技術革新,不從外吸取各種知識,只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那么這樣的企業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落后于別人腳步,最后徹底失去企業競爭力,退出經濟這片大舞臺。由此看來,企業技術的革新和新的經濟形態的產生在如今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是尤其的必要且關鍵。可以這樣說,當今社會“得創新者,得天下”。
當然,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不少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已經開始重視技術的革新以及重新審視到創新的重要性。在我國不少大中型企業開始使用信息技術進行企業管理和決策,他們利用現代科技進行企業內部各種工作的順利銜接,通過網絡與外部企業進行及時,有效,迅速以及廣泛覆蓋面的往來,為自身企業注入鮮活的技術和手段以及業務。他們不斷地更新換代,進行產品的品種升級,迅速占領市場份額。這些手段和方式加快了企業經濟發展的步伐,為其他的中小型企業管理層提供更多的借鑒和引導。電子商務,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形態和商業模式的轉變,在給人類社會和經濟生活帶來更多方便和發展的同時,也不斷的加深了數字和知識的差距,人類社會越來越多的依賴于信息化下的經濟增長方式。如今,世界各國的合作都是采用現代信息化的合作方式。信息和科技落后的國家逐漸失去世界市場中的份額,而擁有高科技高創新社會的國家越來越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可以說,世界綜合國力的提升,更多的是依靠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來實現。
(四)信息化進一步帶動了工業化
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信息技術更滲透到各個行業的技術和管理創新之中。對于企業和行業而言,信息技術是新經濟的催生劑,已經滲透到各個產品之中。波音777飛機從整機設計、零件制造、部件測試、整機裝配到各種環境下的試飛均在計算機上完成,使研制周期縮短了50%,出錯返工率減少75%,成本降低25%。大眾汽車公司采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幫助管理停在汽車廠的汽車,使汽車發貨速度提高了4倍,將停車場的可用空間提高了20%。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用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控制自動化、操作規范化,顯著提升各類工業設備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此外,信息技術也滲入了企業經營管理,業務流程重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企業資源管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計算機決策支持(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數據挖掘(DM,Data Mining)、供應鏈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客戶關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企業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
(五)充分利用信息戰略優勢,建立和發揮戰略管理優勢
信息技術對經濟管理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操作層和管理層上,更表現在戰略層上。近年來,高層管理人員開始把信息技術進行戰略性應用,出現了戰略信息系統(sIs),用來建立和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勝。當信息技術被用作經濟管理的戰略措施時,經濟組織的發展戰略與信息戰略相結合,并以信息戰略為主導來形成發展戰略,其注意力也從內部管理延伸到外部管理,并把著眼點放在外部管理上,以調整組織內部力量,采適應和改造外部環境。利用信息技術,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全面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六)信息技術與資源的開發利用
相對于我國13億人口,自然資源的匱乏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中長期發展的最大約束。用較少的資源消耗獲得較多的經濟增長,是克服資源短缺的必由之路。對信息資源的開發是我們企業必須學會的一門學問,原因有幾點:第一,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出一些有限資源的替代品,從而可以達到降低使用有限資源的幾率和數量,對有限資源的保護和節約具有和重大意義;第二,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這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內部管理和資源的使用價值,對于企業經濟發展無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第三,新的信息技術的使用和信息資源的開發,有利于解決各種資源在地域上的限制,同時減少工作時間,這樣帶來了節約人力和物力的開支的作用,減少各種經濟核算需要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率。資源的大大節約為我國企業的穩定健康運行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好處,換句話來說,節約也是另一種開支。信息資源作為社會財富的重要元素,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其他資源的節約和替代,調整和改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資源結構,降低資源消耗,應該成為確保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資源戰略之一。
(七)信息技術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信息技術的逐漸發展促使人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觀測到如今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例如全球變暖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科學家通過現代的計算進行信息模擬技術檢測出來的。這充分說明人類可以通過當時的計算機調查清楚一些環境問題,模擬出環境的真實情況。這個示例也為后來的更多研究環境問題的專家給予了技術上的影響和支持,也可以說是我國在環境問題上的啟蒙事件。如果沒有這次信息技術在環境問題上的實際運用,很可能此后利用計算機對于生態環境的調查和監測一直會是我們信息化發展的嚴重制約的問題。
二、結束語
隨著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為了不斷適應經濟大環境的改變,企業管理也要不斷地運用新型科技和創新手段進行企業的科學管理。綜上所述:第一,信息技術使相關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從而促使產業升級;第二,信息技術是經濟增長的引擎;第三,信息技術帶來了管理方式的變革,產生了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第四,信息化進一步帶動了工業化;第五,充分利用信息戰略優勢,建立和發揮戰略管理優勢;第六,信息技術可提高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七,信息技術可作為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有效工具。因此,應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使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俞長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
[2] 周慧.科學發展觀與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J].技術經濟,2007(01).
[3] 蓋凱程,李俊麗.現代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與激勵之間的邏輯關系[J].商業研究,2006(10):30-33.
[4] 何云,劉斌.民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2(06):32-35.
作者簡介:張喜龍(1968-),男,漢族,吉林敦化人,經濟師,吉林省電子信息技師學院院長兼吉林省信息技術開發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