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擬從安徽大學角度出發,探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問題,并據以提出解決對策。因此,文章首先介紹了合肥市及安徽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和高校內部的若干政策,根據對現狀的分析,找出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隨后提出幾點對策建議,總結出一條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關鍵詞】高校 科技成果 轉化 對策
當前,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在綜合國力的評判中,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就顯得十分迫切。
高校作為主要的科技成果來源地之一,其產學研現狀直接關系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但是根據清華、復旦等20所高校聯合完成的“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高校每年取得6000-8000項科技成果,實現成果產業化的不到10%,現階段我國的科技投入和科技資源均存在著巨大浪費。面對這一現狀,本文以安徽大學為視角,分析其科研工作現狀,并具體提出幾點有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一、安徽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根據合肥市科技局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度全省共登記科技成果860項,但有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項目只有233項,凈利潤54.7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27%。而從安徽大學科技處于2011年6月14日所公布的統計數據了解到,安徽大學科研成果共有204項,其中化學化工類科研項目40項,生物、環境、食品、醫藥類科研項目28項,電子信息類科研項目59項,材料類科研項目17項,專利技術類60項。雖然高校科技成果較多,但是最后被用于實際生產并產生利潤的優質項目較少。
二、高校內部政策環境分析
為了找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本文首先就安徽大學相關的政策大環境進行分析,試圖找出問題所在。具體如下:
(一)對科研項目及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獎勵
對科技成果轉化或咨詢報告被政府部門、大型企業采用,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并獲地廳級政府部門或獲得省級以上學會、行業協會等獎勵的,安徽大學將給予0.3-5萬元獎勵。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5萬元/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萬元/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萬元/項。
該政策一方面提高了研究人員從事科研事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對科研成果的肯定。在學校進行科研工作的過程中,必要的獎勵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對其進行鼓勵和倡導,科研工作才能走得更遠,進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建立校企信息對接機制
在瀏覽學校科技處網站時,我們可以找到各類企業的技術需求信息。通過這種信息對接方式,避免了研究工作的盲目性。此外,產學研對接會是校企信息交流的另一種實現形式,學校和企業借助面對面的交流,確定合作意向和方案,完成科研成果與企業對接。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來說,校企信息交流平臺有利于改善科研與社會脫節的現象,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使學校真正發揮科研基地的作用。
(三)設立專項基金,為科技成果提供資金支持
設立“安徽大學青年科學研究基金”和“安徽大學重大科研項目與成果培育基金”,前者主要針對35歲以下的在職人員,基金資助項目的研究周期原則上不超過兩年,視不同學科資助經費2-5萬元;而后者支持實驗和應用性項目每項不低于20萬元,理論和人文社科性項目每項不低于10萬元。通過在高校內部設立各項基金,支持科研工作,為繼續深入研究提供空間,另一方面對以后可能的成果轉化作了鋪墊。
三、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安徽大學的政策概述,我們發現其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科研人員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識是制約成果轉化率的關鍵。安徽大學現有政策中未能很好地體現鼓勵高校教師從事科研成果推廣、轉讓和產業化,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政策僅依據論文專著發表量以及取得的成果獎項,而忽略了成果應用轉化數量及其產生的經濟效益等指標。這意味著科研成果導向有偏,學校不僅是科研基地,更應是提供社會所需的科研成果供應地,因此倡導高校研究人員及科研成果走出去才是必然選擇。
(二)科研經費投入不足
科研經費是關系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學校科研項目分為橫向和縱向項目,對于與企業合作的縱向項目來說,往往由于研究時間的制約,當成果出爐后,企業已經不需要該項技術,或者在研究途中,需求方資金出現困難,無法繼續和學校的合作,致使項目被擱置,這種情況在校園里屢見不鮮。因此,學校對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對于一項有前景的研究課題來說是必要的,通過了解合肥市其他高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我們發現合肥工業大學實施了科研項目墊資借款,針對經費不足的課題學校給予支持,這一點是值得借鑒的。
(三)缺乏相關技術成果轉化中介機構,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服務
雖然在安大科技處網站上可以看到很多有技術需求信息,但是在學校內部未能真正形成一個專業的技術中介機構,學校的科研成果雖然數目多,但真正被運用的項目并不多。因此,構建由技術經紀人(熟知專業技術和科研流程,并精通經濟管理知識等專業知識的人員)組成的中介機構是必要的,通過該機構對科研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利用其提供的相關市場信息,保證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科技成果轉化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可以提出幾點對策建議,具體而言,科技成果轉化可以遵循一條有效模式,包括三個階段,即:前期準備階段、中期研究階段以及后期推廣階段。
(一)前期準備階段:轉變觀念,實施有效的激勵手段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科研和教學是當前高校建設的兩大主要任務,強化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置于學校工作的戰略地位,對成果轉化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教師給予獎勵。在科研工作開展之初,以合同的形式確定學校和具體人員的權屬比例關系,并在職稱評定、科研設崗、經費提成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進一步激發其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允許并鼓勵教師創辦科技型企業,把科研工作及產業化與自身利益相結合,激勵高校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產業化工作。此外,提供相關保障機制,例如保留學校工作職位等;多措并舉,順利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前期工作。
(二)中期研究階段:學校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科研經費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方面一直是制約因素。由于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即使能夠解決科研項目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但不能實現技術配套,最終也不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無法達到研究成果轉化產品、商品的目標。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由于經費缺乏而擱置的項目每年都有出現,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會打消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因此,在科研成果中期,學校應時刻關注資金需求狀況,根據項目的未來發展前景,以一定金額為限,給予資金支持,例如設立科研基金或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借款等,保證新興項目能夠順利完成研究工作。
(三)后期轉化階段:積極同企業合作,形成產學研聯合,實現專利技術的產業化
合肥市高校轉化科技成果的方式主要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參與政府主導的科技計劃,二是自辦科技型企業,三是開展校企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后期,應充分發揮校企科技合作的作用,在了解社會需求的同時,實現科技成果的應用。企業是科技成果開發和推廣的主體,通過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這樣可充分避免高校科研項目立題的盲目性,保證科研項目較好的生長點和生長土壤,縮短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加快成果產業化的步伐,并且對于構建良好的信息環境和成果轉化環境也是有利的。高校與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不但解決了企業技術上的難題,促使企業技術上的創新,同時高校也獲得了科技投入,實現互惠互利。
五、結語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來源地之一,不僅擔當著為科研工作提供資金支持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將科研成果推出應用的母體;高校的相關政策和管理機制直接關系著成果轉化率高低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此,要實現學校和社會共贏,就必須從轉變觀念和更新政策入手,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平臺,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研合作之路。
參考文獻
[1]邱爾衛,王臣業,劉富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點問題探索及解決方案[J]. 中國科技產業,2011(03):144-150.
[2]安徽大學部分科學技術與成果匯編(目錄)[EB/OL].http: // kjc. ahu .edu.cn/ main/ kycg. =858 ,2011-6-14.
[3]劉昭陽,張萬彬.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因素、模式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1(14):110-111.
[4]陳偉.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2):133-134.
科研項目:本文為2011年度合肥市軟科學研究項目(0607130),“合肥市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政策措施建議”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方玉(1988-),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學2011級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風險管理;汪芹(1963-),女,安徽蕪湖人,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