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頒布的《反洗錢非現場監管辦法》,經過4年多的監管實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引起決策層面和執行層面的高度重視。文章分析了五個方面的監管缺陷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改進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反洗錢非現場監管 主要問題 對策建議
2007年頒布的 《反洗錢非現場監管辦法》(以下簡稱《監管辦法》),經過4年多的監管實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引起決策層面和執行層面的高度重視。
一、非現場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力量不足,培訓不夠,監管質量難保
目前基層人行均未設立專職反洗錢部門,反洗錢工作主要由會計部門承擔,而會計部門擔負著財務、支付結算等多項工作,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僅僅依靠1~2名兼職反洗錢工作人員承擔轄內現場檢查、非現場監管、大額和可疑監測等工作,而且對基層反洗錢方面的專業培訓不多,反洗錢工作人員業務素質不適應,這些問題影響了監管工作質量。
(二)監管制度可操性、約束性差,監管效率難顯
《監管辦法》只制訂了反洗錢非現場監管的一個大體框架,對具體措施、手段不具體,不明確,對如何鑒別金融機構報送信息的真假、如何從非現場監管中發現問題、如何進行考核評價等,沒有制定詳細的工作指引;其次,對非現場監管信息分析指標體系沒有明確的定位,對于如何量化?如何定性、定量分析?都沒有明確的標準缺乏處罰機制,這就導致金融機構報送非現場監管信息時缺乏主動性,對此,人民銀行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對其進行有效約束。
(三)監管措施空洞,監管風險難免
《監管辦法》中提出的監管措施僅包括:發出《反洗錢非現場監管意見書》進行風險提示和對違規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給予行政處罰,而沒有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內控、培訓和宣傳等基礎工作進行量化評估,對于金融機構的客戶識別和可疑交易報告等重點工作無法從數量上判斷是否存在問題,至于涉及處罰階段要做到“違規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在非現場階段很難查證,存在較高的訴訟風險。
(四)報表功能不強,數據真假難辨
一是歸類不明確。反洗錢非現場監管信息報送系統中對非現場監管報表中的各項指標未做詳細歸類說明,各金融機構只憑各自理解報送相關內容,影響數據質量。二是設計不完善。(1)報表內容涉及面多,但真正能對防范風險起決定性作用的項目少;(2)空報表較多;(3)非現場監管報表系統缺少局部平衡校驗功能;(4)總行提供的非現場監管報表(電子版)未設置保護密碼;三是指標不具體。《監管辦法》第五條第二款“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應根據各自的監管范圍建立具體的非現場監管工作目標和對非現場監管資料的分析指標”。但《監管辦法》出臺至今,相關分析指標仍未制定。四是校驗不徹底。《監管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或其分支機構應審核金融機構報送的非現場監管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但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上報情況缺乏有效驗證手段。
(五)分析手段單一,監管層次難拓
目前反洗錢非現場監管工作,主要是通過收集反洗錢非現場監管報表,統計、分析上報報表數據的方式進行的,同時根據需要采取電話詢問及約見金融機構負責人談話等方式進行核實。這既不能對分析期內的可疑交易事項進行詳細的闡釋,也不能動態反映數據變化的深層原因和規律,更不能通過不同時期非現場監管資料,有效揭示出轄區資金流動的狀況、可疑交易信息等業務發展狀況,面對目前洗錢犯罪活動技術性、隱蔽性、專業性不斷增強的特點,僅僅依靠單一的非現場監管方式來開展復雜的反洗錢工作就顯得力不從心。
二、改進非現場監管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反洗錢隊伍建設,加強宣傳培訓工作
一是建議采取以會代訓、現場觀摩等形式,對人民銀行專(兼)職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二是充實反洗錢隊伍。在地(市)級中心支行設立反洗錢科,以適應反洗錢業務發展的需要。
(二)明確操作流程,實施有效監管
一是從法規、制度上明確金融機構報送非現場監管資料的流程,制定監管工作處理流程和操作程序,確立金融機構在接受監管中的責任和義務;二是研究制定非現場取證措施,以便對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證據提取。
(三)建立非現場監管模式,實施科學監管
一是建議人總行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反洗錢非現場監管工作分析指標,明確對商業銀行反洗錢工作評估的量化標準,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及季度與年度考核;二是建立持續動態的反洗錢監管體系工作模式。(1)依據金融機構報送的數據、信息,基層央行進行整合分析,按照相關信息內容設立指標分析和評估體系,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工作進行整體評估;(2)根據風險不同與程度差異采取不同的監管方式。(3)針對現場檢查發現的問題和非現場監管措施的采用,以非現場監管的方式監控其整改情況,整改效果顯著的,提高評估等級,減少檢查次數;整改效果不佳的,降低評估等級,增加檢查次數。
(四)開發反洗錢非現場監管系統,實現信息數據管理的電子化和自動化
建議人總行開發一套全國性的、有一定前瞻性、操作性和高效能的監管系統。一是能提供標準化的信息交互平臺,使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接口,使被監管的金融機構可以直接通過電子網絡方式發送非現場監管的數據和相關信息。二是建立信息查詢和反饋制度,使各級人行的反洗錢部門能實時、高效地掌握轄區的被監管對象情況,并對其中的可疑線索進行及時的跟蹤和查驗。三是實行等級查詢制度,解決保密問題,便于各級監管員查詢和查證。四是建立監管數據分析技術平臺,利用計算機網絡和系統實現監管信息采集、數據核對、匯總、報表生成,有效分析監管收集的各項指標。
作者簡介:張思蓮(1966-),女,漢族,江西南康人,現為中國人民銀行大余縣支行行長,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業務與管理等。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