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聯保貸款是彌補農戶小額貸款功用缺陷的一種支農貸款方式。對我國推行農村經濟產業化和結構的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聯保小組構建難、信用風險等問題。文章著重分析了農村聯保貸款制度的必要性、特點及存在缺陷,并針對缺陷提出了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聯保貸款 信用風險 對策建議
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貨幣政策的傳導主體,其自身的缺陷及資金的不足導致了支農乏力的現狀。為了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2000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聯保貸款管理指導意見》,大力推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但作為一種新型的信貸支農方式,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不足。鑒于此,本文對著重分析了農村聯保貸款制度的必要性、存在問題及成因,并有針對缺陷提出了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農村聯保貸款的必要性
我國農村聯保貸款是對于農村小額信貸支農惠農的補充制度。因此,其產生與發展對于改善我國農業發展結構是有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現為:就信貸機制而言,我國存在農戶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農戶無法提供符合抵押貸款擔保品等現象,從而限制了農戶金融信貸市場的可能;就信貸機構而言,俗稱“草根金融”的民間借貸存在擔保、監管缺乏、操作不規范等問題,而其他商業貸款也缺乏支農的針對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村聯保貸款應運而生。其獨特的支農機制設計,在農村貸款方面較之民間信貸、其他商業貸款、小額信貸等有較大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我國農村聯保貸款特點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對信貸管理的規定,對農戶一般的種植業、養殖業的資金需求,在一定限額內,農戶申請可無需擔保。超過限額的可采取農村聯保。作為新型支農政策,農村聯保貸款存在以下特點:
(一)聯保貸款供給穩定、持續性強、覆蓋面積大。自2000年來,我國農村聯保貸款規模迅速擴大(見表1、圖2)。獲得貸款農戶達到7742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2.6%,受惠農民超過3億。由此可知,農村聯保貸款制度其穩定性、持續性促進了農村信貸的投入和農村金融的發展。
圖1 我國發放“農戶貸款”覆蓋率變化圖 單位:(%)
A 當年發放農戶小額信貸和聯保信貸覆蓋率
B 當年農戶小額信貸和農戶聯保信貸覆蓋率
(二)小組成員互保,充分利用個人信息,部分地解決了信貸風險問題。聯保信貸制度以小組聯保為基礎,由農民自行建立貸款聯保小組,由此大大降低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見圖2)。由圖可知,農戶聯保信貸不良率低于農戶小額信貸不良率,其對于降低信貸風險有較大的作用。
圖2 我國發放的“農戶貸款”質量變化圖 單位(%)
C 農戶小額信貸不良率
D 農戶聯保信貸不良率
(三)管理嚴謹、操作規范、辦理簡便,服務弱勢群體。有別于民間借貸、其他商業貸款。我國農村聯保貸款立足服務農村,是我國支農惠農金融政策的制度之一,其管理更為嚴謹,辦理流程便捷。
三、推行聯保貸款中存在的問題
推行農戶聯保信貸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有效緩解了農村金融供需矛盾。但是作為舶來品,農村聯保信貸在推行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排除最貧窮農戶與無法滿足部分專業農戶資金需求。在推行農戶聯保信貸過程中,聯保小組是自行建立,因此最貧窮農戶往往被排除在聯保小組之外,無法獲得聯保信貸。因農戶聯保信貸額度限制,部分專門農戶,如種植專業戶、個體工商大戶等,無法獲得充足資金。
(二)貸款期限較短,上浮幅度較高。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提供的聯保貸款期限一般為一年。在利率方面,農戶聯保利率在人民銀行公布基準利率之上上浮40%,個體工商聯保信貸利率上浮50%。期限短不利于生產周期較長的農業發展,從而影響貸款的回收;利率上浮幅度大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四、建議
鑒于我國農戶聯保貸款中出現的問題,本文提出提出以下建議:
(一)將最貧困農戶納入農戶聯保信貸范圍。農村實行聯保信貸制度的真正意義在于充分運用農村金融的獨特性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因此,將最貧困農戶納入農戶聯保信貸是對我國推行農村聯保信貸制度的執行和完善。在實踐過程中,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降低申請門檻、引導聯保小組等方式,將最貧困農戶納入到聯保信貸范圍之內。
(二)明確聯保貸款中借款人與聯保人之間的權責關系,分清責任。在訂立聯保貸款協議時,要清楚明確、協調借貸人與聯保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確保借貸人按時、按量還款,從而降低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 郝芳.農村信貸的思考-聯保貸款的缺陷與創新[J].價值工程,2006(10).
[2] 杜金向.農村信用社應把農戶聯保信貸作為主要的信貸產品[J].農業經濟,2005(12).
[3] 人民銀行蒼梧縣支行調查組.淺析農村信用社聯保貸款[J].廣西金融研究,2001(8).
[4] 顧凌云,余津津.農村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浙江金融,2004(6).
作者簡介:陳敏政(1980-),漢族,碩士研究生,經濟師,就職于韶關市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授信管理部,研究方向:農村金融信貸服務或農村金融經濟(信貸類)。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