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昕
摘要: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國政府各部門紛紛致力于發展宏觀經濟政策,力求通過完善的財政經濟政策,不斷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完善與成熟,進而,為促進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和優化經濟結構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總結來說,完善的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發揮著三方面的作用,即財政政策的發展導向作用、財政政策的驅動作用以及財政政策的協調控制作用。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作用
中圖分類號:F8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2
一、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作用分析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以及使用方式,該方式直接關系這國家生產力的整體效益和發展狀況,并且能夠準確的反映出國家經濟增長的實質內涵。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經濟增長方式開始由粗放型逐漸趨向于集約型轉變,而且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財政政策的發展導向作用。經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財政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相輔相成,息息相關。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有效的財政政策對于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產生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紛紛致力于提高經濟增長的研究之上,并相繼頒布了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一系列財政政策,以此,給予人力資本、基礎設施以及研究開發等諸多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進而,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發展導向作用。
其次是財政政策的驅動作用。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方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總量驅動和結構優化驅動。一方面是總量驅動,財政政策能夠有效的調控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并通過不斷完善經濟增長的長效機制,驅動我國宏觀經濟的適度、穩定、可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是結構優化驅動,經濟增長的結構特征能夠全面的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也為實現總量持續、穩定、健康增長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實現經濟的不斷增長有助于資源節約、提高技術含量和經濟效益,因此,這就需要通過財政政策實現經濟增長機構優化驅動作用。在財政收支總量保持不變的基礎之上,利用調整收支總量結構的有效手段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而,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總體水平可持續提高,實現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壯大,并且,立足于其他國國家之上。
最后是財政政策的協調控制作用。協調控制作用是指利用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的有效協調,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的協調、平衡,并促進結構優化,為經濟實現集約型增長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伴隨著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單一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能夠滿足其社會的需求,因此,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強二者的協調配合程度,一方面是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形成和調整,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職能,同時,實現對二者的合理選擇和應用,對于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生著深遠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是財政政策對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著一定的控制作用,即有效的約束和制衡經濟過快的增長,并且,財務政策還有利于不斷規范企業的財務管理,進一步強化了財政對國有企業的監督,確保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能夠實現科學、合理的轉變。
綜合上述可知,財務政策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第一,能夠加快支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確保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集約化生產;第二,有助于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即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第三,不斷推進我國技術創新,加快工業化歷程,崇尚清潔生產、安全發展,為推進國家又快又好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第四,充分的認識消費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拉動作用,立足于實現國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價值最大化基礎之上,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的提高各企業經濟效益,進而,增強國家競爭力。
二、積極改進和落實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
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努力都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財政政策若要對此釋放更多的潛力和空間,必須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依托制度的內生機制和動力,強化和優化政策的調控作用,同時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總結本國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優化財政政策設計,繼續在支付成本、激勵約束、優化外部配套環境三方面履行應盡職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到位”而不“越位”地做好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支持促進。
現行“分稅制”已在適應市場經濟、處理好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兩大基本經濟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使其實質內容在省以下得到貫徹,已成為當務之急。按照“十一五規劃”關于“減少行政層級”和“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的明確要求,今后要積極推進減少財政層次的“扁平化”改革,對省以下四個層級通過“鄉財縣管”和“省管縣”的改革試驗,力求實行扁平化與實質性分稅。
以此為基礎,清晰合理界定市場經濟要求的中央、省、市縣三大不同層級的事權,進而合理配置稅基,使地方政府的支柱性財源調整到省級的營業稅和市縣級來自不動產保有環節的物業稅(房地產稅)上,從而在財源制度安排上抑制和消除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粗放增長的速度偏好,割斷地方政府短期行為與粗放式經濟增長的直接利益關系,從而在體制上消除地方投資過熱和結構失調的內在沖動。改革的著力點包括:
(1)由粗到細清晰、合理地界定中央、省、市縣三級政府事權即支出責任。關鍵是明確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級的投資權,進而逐步形成全套的事權明細單,規范支出責任。
(2)調整和規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劃分。結合稅制改革及逐步將預算外收人納入預算管理等措施,按照財政收入的屬性并兼顧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合理配置稅基、稅權與收費權,促使地方政府專心致志于優化轄區公共服務與投資環境,促進統一市場形成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3)規范地形成各級預算,完善和加強轉移支付。由中央、省、市縣三級政府明晰各自事權、合理配置財權(稅基),推進到規范地形成三級完整、透明、在公眾參與之下事前決定、批準生效后嚴格執行的預算,同時改進完善中央、省兩級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以及必要的“對口支援”橫向轉移支付,增加“因素法”,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優化轉移支付結構,進一步規范專項補助資金分配辦法(對到期項目及補助數額小、體現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意圖不明顯的項目要逐步予以取消;交叉重復的項目要重新清理,合并歸類;對年度之間補助數額不變且長期固定的項目,列入中央對地方的體制性補助;嚴格控制新設項目,必須設立的項目要將資金安排和制度建設同步進行,實行規范管理)。同時,規范中央對地方專項撥款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監督評價體系,確保轉移支付資金充分使用于基本公共服務領域。
(4)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和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緩解基層困難和創新公共服務機制。按照激勵與約束相結合、以獎代補的原則,在增加財政獎補項目和資金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更好地調動地方政府和財政支農、節支、精簡機構的潛力和積極性。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要特別注重結合新農村建設中的縣鄉綜合改革和“省直管縣”改革試驗,努力減少財政管理層次,提高行政效能,進一步緩解基層困難。在切實體現財力與事權相匹配、以事權定財力、以責任定財力、財力支出向基層傾斜原則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由“花錢養機構養人”向“以錢養事(政府采購)”的制度創新,切實加強和優化基層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
參考文獻:
[1]周建安,張望.政府支出、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11).
[2]彭劍君,葉青. 就業與財政政策取向[J]. 統計與決策.2006(04).
[3]尹國英.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財政政策初探[J].管理科學文摘.1998(04).
[4]熊毅.我國財政政策目標設定與和諧社會構建關系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5]李瓊.就業優先目標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抉擇[J].甘肅社會科學,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