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為之 吳潔
摘要:就大學生自身而言,如何充實而富有成效地度過大學生活對其今后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向成人期轉變,面對毫無經驗的大學生活,他們的選擇是否合理,關乎大學教育目的和教學成果的實現。本文旨在研究大學生大學生活組成現狀,分析各類選擇原因,用以探究實現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涯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活;規劃;選擇
目前,大學生已成為一個廣泛的社會群體倍受社會關注。隨著其群體意識的逐漸蘇醒,大學生越來越重視大學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等各項內容的安排與規劃。然而高中時期的“大學解放”觀點的灌輸導致了大學生觀點的片面,加之各種活動的到來也使大學生陷入選擇迷陣之中。從眾心理影響著大學生的大學規劃。部分大學生對于自身發展有著明確而長遠的目標,此類大學生的大學安排則更具目的性和計劃性。
由于個人意識的千差萬別,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組成也各具特色。“學習型”、“自由型”、“創業型”等均屬于當代大學生的選擇范疇。以下將提供案例,分類研究各種大學生活組成部分,分析原因,以此尋求合理大學生活的適用性模式,實施分類教育。
一、“學習型”——“好好學習”究竟是對是錯
案例:敏敏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頂著“好學生”的光環,她從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因為成績優異,敏敏獲得了諸多贊許。然而敏敏卻從不參加任何活動,同學們問及時,她答道:“參加活動意義不大,我認為還是學習比較重要。”
敏敏出身于農村,父母對敏敏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早日為家里分憂。敏敏正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著,但此時的她卻有著另外一番思考。“我感到很著急,我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雖然學習是自己的任務,可是我覺得自己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敏敏坦白道。
分析:大學生進行長期自我學習并持之以恒,需要強烈的學習動機作為支撐。案例中的大學生日復一日的堅持學習,在于其有著長遠的既定目標,以及來自家庭的期望,其自身也希望通過大學期間的學習改變原本已有的現狀。可見,由外部和內部而產生的學習動機是推動大學生不斷學習的根本動力。
學習是大學生的本職工作,然而大學學習的定義則更加廣泛。“學習”不僅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包括實踐知識的學習。案例中的大學生把學習局限在理論知識的習得上,忽視了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許多大學生觀念上的通病。
二、“自由型”——過于“自由自在”導致放任自流
案例:小王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隨著高考壓力的散去,他充分感受到了大學生活的自由與張弛。大學里的小王參加了許多活動,充分發揮著自己的各項才能。
除了參加活動,小王善于與人交往。久而久之,小王構建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他為能在大學里交上一大推朋友沾沾自喜。平時小王愛好逃課,逃出來開展各項活動。他充分享受著自我安排的大學生活。
如今小王已經快大四了,看著周圍的同學們有些已經被招聘單位錄取,特別是回家的時候親戚朋友問及發展情況,小王感到了緊迫感。他不再出現在各類活動的現場,開始到處關注招聘信息。“早知就不逃那么多課了。”小王懊悔道。
分析:思想和生活散漫是許多大學生們難以擺脫的弊病。就案例中大學生的事例來看,由于缺乏正確的觀念指引,大學生往往會把自己個性中的一些懶惰和散漫的成分修飾為自由精神,進而依據這種觀念,沉溺于自我之中,為自己不愿按部就班地學習生活開脫。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轉型時期,思想觀念尚不成熟。多數大學生由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體系,將“自我”作為一切價值判斷的準繩,雖然跳出了盲目從眾的圈子,但由于其自身認識不足,到底導致了合理規劃大學生涯機會的喪失。
三、“創業型”——用“創業”妝點大學生活
案例:小張是一個聰明能干的女大學生。大二的時候,她開始做起生意來。起初小張只是小范圍出售貨物,來買的人多半是認識的同學,大多只看不買。小張的生意依舊處于搖籃階段。
逐漸的,小張開始研究起“生意經”來,四處尋找商機。后來,她和幾位女生一起投資,開辦了一家小型的流動購物超市,現在生意很好,小張也成為了這項工程的負責人。
開店讓小張忙得充實。“當初做生意,是覺得自己適合。比起其他事情,開店更能讓我產生成就感。”而被問及畢業后是否準備從事這一行,小張表示,這只是自己大學生活的組成部分,以后的工作性質不一定與之相關,自己會選擇一項自己滿意的、穩定一點的工作,“開店不能算正式工作。”小張這樣說道。
分析:大學生是自主創業的大群體,盡管創業目的不盡相同,用創業來調劑大學生活,具有一定可取性。案例中的大學生因為自身能力和愛好的緣故,在大學期間創業,盈利的同時,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這種時間安排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四、“學干型”——“工作”“學習”為何“分道揚鑣”
案例:斌斌是一名大二的學生會干部。以前的斌斌性格內向,經過學生會的鍛煉,斌斌開朗了起來,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鍛煉。斌斌作為活動組織者,組織開展了多次活動,領導能力大大增強,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同事的認同。這對過去內向的他來說是很大的鼓勵,斌斌覺得自己自信了許多。
擔任學生干部占用了斌斌許多時間。為了工作,他騰不出時間學習。期末考試來了,斌斌成績排名靠后。斌斌覺得是學生會的事務耽誤了自己的學習,為要不要留在學生會而煩惱,而學生會對于自己的歷練的確作用很大。斌斌要的是自我鍛煉,即保持優秀,而如今的生活卻使學習得不到基本的時間保障。斌斌不知何去何從,陷入了兩難的選擇。
分析:案例中的大學生作為學生干部有著自己的選擇和疑惑。一方面作為學生干部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另一方面卻導致了學習時間的缺失和成績的下降。這是許多學生干部共同擁有的難題。作為高校的學生會成員,在鍛煉能力的同時,也承擔著私人時間的犧牲。如何衡量巨細和合理安排時間考驗著學生干部的協調能力。本末倒置,最終導致大學生活失去平衡。
五、現狀探究及原因分析
1、“學習型”:首先是受學習動機的影響。與一般大學生相比,“學習型”大學生具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分為近景性學習動機和遠景性學習動機。近景性動機來源于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的興趣,遠景性學習動機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的價值實現相聯。許多“學習型”大學生之所以能夠持之以恒的學習,在于擁有遠景性學習動機,然而,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學習動機對學生產生的作用分別不同。內部學習動機是遠景性學習動機的主要基礎之一。而被外部學習動機所推動的學習活動則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狀態,缺乏持久性。某些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源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勢必導致其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感到迷失和彷徨。
其次是學習觀念的狹隘。有些學生還停留在成績為上的單一學習上,致使其在大學期間只重視學習成績,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情商的機會。缺乏謀生技能的培養,僅僅通過考試磨練出一身“考功”,是當代大學生觀念上的誤區所導致的后果。
2、“自由型”:高考壓力散去的后果。高考壓力是籠罩在高考生頭上的一朵黑云。面對高考,考生們選擇背水一戰。選擇將生活進行 “簡化”,為高考騰出時間。考生的生活進入模式化。高考結束,進入大學的學生們往往難以適應大學生活。一方面高考壓力退去,另一方面即將成人的大學生各種自我解放意識開始蘇醒,加之大學課程相對松散,導致部分大學生大學生活散漫化。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造成大學生在選擇大學生活時走入誤區。
3、“創業型”:大學生創業意識的蘇醒和創業之難。經過調查,許多大學生有在校期間從事個人小型商業經營的經歷。學生們對于這種小型經營方式抱有好感,許多學生爭相從事。然而實施起來卻又一定的難度。多數在校期間經營小商品的大學生都抱著盈利的美好愿望,真正在經歷商業危機的淘洗之后依舊堅持,并立志做大做強的大學創業人實為少數。
4、“學干型”:協調能力的缺失導致時間安排的不合理
學生會作為黨領導下的青年學生群眾組織和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得力助手,學生會干事是學生會運作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學生事務對于學干處事能力和承壓能力來說則是一種考驗。多數學生干部在時間安排上出現不合理的狀況。很多人難以統籌兼顧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導致學習和工作時間沖突嚴重,陷入兩難的境地。
大學生活的選擇是大學生目標和規劃的體現,合理安排大學時間是對當代大學生的一項基本要求。大學生活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大學生畢業時的道路走向和平臺高低。為此,高校進行宏觀調控,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為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涯指引航向。而目前合理安排大學時間的大學生不在多數。我們希望,通過合理的規劃和適當引導,能讓每位大學生都擁有一段充實有益的大學生活,創造一個屬于他們的金色年華。
參考文獻
1、涂軍元,淺析高校擴招問題[A],現代閱讀,2011年7月,第7期
2、李梅蘭 衣莎,當代大學生正確對待大學生活分析[A],湘潮,2010年11月,第11期
3、張文仙 張文杰,大學生大學生活滿意感的調查與思考[A],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年12月,第2卷第6期
4、周賢 劉靈娟,大學生學習心理狀況的調查研究[A],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1年1月,第3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