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峰
摘要:檔案管理現代化是檔案管理人員面對的新課題。管理現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優化。著重用現代科學技術理論、方法和手段來研究和處理管理工作中的規律性問題,使管理工作更趨于完善。當今時代,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傳統檔案工作進行根本性改革已迫在眉睫。隨著微型計算機技術、大容量信息存儲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檔案管理日益普及,電子檔案日漸增多。檔案信息處理標準化不斷取得進展,從而與網絡技術結合,實現檔案管理現代化。
關鍵詞:檔案管理;現代化;思考
檔案管理現代化是檔案管理人員面對的新課題。管理現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優化。著重用現代科學技術理論、方法和手段來研究和處理管理工作中的規律性問題,使管理工作更趨于完善。當今時代,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傳統檔案工作進行根本性改革已迫在眉睫。隨著微型計算機技術、大容量信息存儲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檔案管理日益普及,電子檔案日漸增多。檔案信息處理標準化不斷取得進展,從而與網絡技術結合,實現檔案管理現代化。關于檔案管理現代化,筆者結合工作實踐,淺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 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檔案制度自20世紀50年代產生以來,作為一項常規性的公共管理工具對中國的信用建設、干部管理、國家安全、福利分配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制度性貢獻。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推進,傳統人事檔案制度的身份性和體制性弊端也顯露無遺。“死檔棄檔”、“虛假檔案”、“人質檔案”、“人檔脫節”、“檔案克隆”等現象也日益增多,其“二元化人事體制結構”所形成的“人才壁壘”、“單位封閉”、“制度交易”、”身份阻隔“等負功能愈加顯現,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人事檔案已經淪為“雞肋”——食之無味卻棄之可惜,其制度性生存愈發尷尬。因此,傳統人事檔案制度必將走向終結,新的、科學的人事檔案制度必將走向前臺。根據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要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必須進一步消除人才流動中的城鄉、區域、部門、行業、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發展人事代理業務,改革戶籍、人事檔案管理制度,放寬戶籍準入政策,推廣以引進人才為主導的工作居住證制度,探索建立社會化的人才檔案公共管理服務系統。作者認為,人事檔案及其制度的公共政策創新必須沿著契約化、社會化、電子化和法制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契約化、社會化、電子化、法制化是人事檔案制度創新的必然路徑。
內容上,立卷不夠規范,案卷質量不高。一是檔案材料內容填寫前后不一。“三齡一歷”(年齡、工齡、黨齡、學歷)記載多樣,個別干部的“年齡越填越小,參加工作時間越填越早,文化程度越填越高”。二是檔案用紙規格不一。雖然規定檔案材料要統一使用16開辦公用紙,但現行的公文材料大部分是A4紙,高等院校印制的學歷材料絕大部分也是A4紙,紙張大小不同,致使有的表格印制超過裝訂線,給立卷歸檔工作帶來了麻煩。三是材料歸類不準確。有的不該歸檔的材料歸了檔,而該歸檔的零散材料卻沒有及時歸檔。四是檔案材料短缺。如表彰和處分材料散失較多,有少量的履歷表、自傳等未蓋人事部門公章。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干部人事檔案中有些陳舊的信息內容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如記載個人履歷、社會關系、政治面貌等基本情況的內容多,而反映個人工作能力、技術特長等方面的內容少,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案卷質量。
使用上,技術手段滯后,運行效率較低。在整理檔案過程中,有的單位沒有啟用干部人事檔案電子信息化管理系統,大部分是靠手工操作,費時、費力,效率低,與行業整體的現代化、信息化、科學化管理水平不相適應。
由于檔案管理工作的相對封閉性,檔案管理方法的陳舊性,使得我們的工作視野、思維和思路容易受到影響和制約。要實現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大的轉變,需要大力倡導開拓創新精神,進一步形成推進檔案工作創新的濃厚氛圍。要認真總結檔案工作好的經驗,準確把握檔案工作特點和規律,用新觀念新思路解決新情況新問題。
二、與時俱進,實現管理現代化
檔案數量越來越大,檔案材料的種類越來越多。因此,只有實現檔案管理現代化,才能有效地解決新形式下出現的新問題。
1.加強管理意識。檔案管理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其要求管理人員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辦事細心的工作態度、樂于奉獻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實的檔案管理理論知識、科技知識,尤其是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和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檔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檔案管理工作者要拓寬知識層面,提高綜合素質,才能做好新時期的檔案管理工作。
2.掌握現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綜合素質。檔案管理數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會對檔案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檔案管理發展的必然方向。所以,檔案管理工作者要結合自己的崗位工作,邊學習邊操作,在提高業務素質的同時,特別要注重計算機知識、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努力使自己具備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綜合型檔案管理人才。
3.利用現代化技術,整理檔案。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整理檔案,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計算機將以前手動檢索查閱名錄的方式改變為計算機檢索查閱,大大的減少了查找名錄的時間。既降低了人為因素在文件歸檔工作中的影響,又發揮計算機的管理優勢,減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三、大力開發檔案信息資源
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相應的設備,將各種傳統介質的干部人事檔案信息,通過計算機技術轉換為數字化的、可以被計算機識別的數字信息,組織加工整合成各種數據庫形式進行存儲,然后通過網絡和信息系統提供快捷方便的檔案信息服務,從而提高干部人事檔案的利用效率和干部人事工作的管理效率。
1、利用科學手段,快速獲取檔案信息。
2、盡快介入電子文獻的收集和管理。
電子文獻的特性:(1)依賴性和不可識別性;(2)技術更新快,壽命短,體積小;(3)載體穩定性;(4)載體形式多樣性;(5)信息易控制.可變性與易丟性;(6)信息共享性與無原件概念;(7)動態與虛擬文件特征。
由于電子文獻的上述特點,傳統的保存和管理文件方法不再有效。應建立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從它的產生之初就開始業務監督,以確保信息的持久性。此外,還要有一套鑒定.跟蹤.檢索.接受.保管的具體辦法和規章制度,同時還應對現有的檔案保存部分或全部文件進行保存,以免檔案流失。
三、檔案的管理。
信息安全的角度出發,主要是對使用者的管理,對提供利用載體的管理及使用中保密措施等管理。
一是使用權限的審核:在使用中,由系統自動判定使用者身份的合法性及所使用的范圍,并由系統自動對其操作的路徑進行跟蹤與記錄;
二是拷貝的提供與收回:原則上應避免把載體上的電子文獻檔案全部拷貝給使用者,并通過技術手段防止所提供的拷貝再復制。同時應對回收的拷貝做消除處理;
三是加強使用的安全管理:不能無原則地向使用者提供全部的使用方式,對提供的拷貝的制作,必須在有效監督下進行,對加密級的信息要進行加密處理,應對使用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跟蹤監控等。
綜上所述,檔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檔案管理現代化的核心,因此,面對經濟時代的迅猛發展,檔案管理必須因勢利導,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檔案管理工作,實現檔案管理網絡化,加強檔案管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大力培養檔案管理新型人才,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