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瑤,左 斌
(1.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物產集團,浙江 杭州 310006)
流通業從工業和農業中分離出來,自成一個重要的獨立產業體系,已得到主流經濟學的正名。同樣在實踐中,隨著產業結構的演化,在全球范圍內,流通業對整體經濟發展的貢獻也越發重要。尤其在我國服務經濟大發展時代,流通業將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先導與核心產業。
但如丁俊發[1]、陸江[2]等流通專家所指出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流通業實行計劃管理。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帶來的流通改革也不過三十余年的時間。目前“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對流通業地位的認識不足及傳統發展思路制約等問題仍較為嚴重?!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這無疑是非常明智且具有遠見的決策。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既不能延續以往依靠低端制造業和投資驅動、走粗放型的發展道路,又不能拋開目前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國際比較優勢基礎,也難以像英美一樣快速過渡到以金融、消費等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形態上去,更不具備像中東一樣發展成為全球資源供應國的條件?,F實的做法是學習日韓的發展經驗,走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模式。尤其是通過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來引領、帶動和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優勢。因此,本文特別對進入世界500強的生產資料流通企業集團進行對比研究,一是通過梳理、匯總,實證流通產業在中外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通過對比,發現我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在世界一流陣營中的位置與趨勢、優勢與不足;三是提出我國企業在未來發展中的啟示和可借鑒之處。
流通是指商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轉移的過程及其進行的相關活動。[3]按照流通商品的屬性,可以分為生活資料流通和生產資料流通。生產資料指的是勞動者進行生產時所需要使用的資源或工具,包括石油、煤炭、礦石、鋼材、木材、化工品等原材料與機器、設備等生產工具。國際上,生活資料流通領域的典型代表企業如沃爾瑪、生產資料流通領域的典型代表如瑞士嘉能可國際公司(Glencore International AG)等。
但在實際企業運作中,隨著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的不斷發展壯大,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的邊界具有模糊化趨勢。一是業務范圍的模糊化。由于企業多元化理論的盛行及企業流通技術與能力的提升,“大流通”下的生產與生活資料一體化趨勢明顯。二是流通與生產的邊界模糊化。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在產業鏈上游介入關鍵原材料資源的開采,中游參股投資到制造業企業股權,下游則合資建立加工剪切工廠等。這一模糊性直接影響到研究樣本的選取。但從歷史起源和現狀經營特征角度出發,還是可以區分:其一,主要經營產品在生產資料領域,即營業收入和利潤來源的絕大部分在生產資料產品上;二是在產業鏈分工中主要職能在于流通。以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為例,盡管其也經銷服裝、糧食等生活資料,但歷史上和現在的主要收入與利潤都來源于能源、礦石、鋼鐵等生產資料;另外,盡管其投入了大量資本到石油、天然氣和鐵礦石開采企業中,但其目的并非是要成為資源開采企業,而是要確保稀缺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對其價格進行有效的掌控。同樣,其參股到鋼鐵企業、合資建設鋼材剪切加工廠,不僅只占很小的股權比例,而且目的也是在于鎖定供應和整體掌控,并無取而代之的戰略意圖。
由于《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4]中并沒有生產資料流通行業的分類,因此根據上述兩大基本標準,我們首先在其83家入圍貿易/商業/零售行業企業中甄選了11家,然后在其他行業中具體搜索和分析,在金屬產品、批發、能源產業中又增選了4家。按排名順序分別為:瑞士嘉能可國際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中國香港來寶集團、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住友商事株式會社、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荷蘭SHV公司、浙江物產集團、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韓國三星C&T公司。
中外15家企業財務指標對比詳見表1。
根據追蹤近五年的入圍企業數據可以發現,15家樣本企業,增長態勢十分明顯,2012年就有6家新入選,增幅高達67%。中國一枝獨秀,新增3家,分別為中鐵物資、浙江物產和中國建材;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入選企業最多,達到7家,其中包括香港1家,占到中國大陸(不包括臺灣)入圍世界500強中61家的10%強。其中中國五礦、中國化工更已連續五年以上進入榜單。日本其次,達到5家,全部連續5年以上入選。在20世紀90年代,三井物產、三菱集團、住友商事等甚至位列前十。然后是瑞士、荷蘭、韓國各一家。這說明:其一,生產資料流通產業在世界經濟構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增長態勢明顯,未來發展可期;其二,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的大發展在亞洲尤為明顯,亞洲具有培養世界頂級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群的肥沃土壤;其三,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集團已經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理論上對其深入研究、實踐上對其大力扶持意義重大。

表1 中外15家世界500強生產資料流通企業財務指標統計對比
15家營業收入總計與平均值分別達到6569億美元和438億美元,均有大幅增長,特別是在我國和鄰國日本表現尤為明顯。這與我國近兩年支持流通產業創新發展,出臺《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以及鼓勵制造業實施主輔分離等政策密不可分。但與日本相比,盡管我國在數量上占優勢,但營業收入總額卻不及。中國7家與日本5家總計營業收入分別為2337億美元和2373億美元,平均值分別為334億美元與474億美元。這說明在我國鋼鐵、汽車、煤炭、化工等物資產銷量均居世界前列并超日本的背景下,我國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還明顯偏低。當然,這一差異也與日本高端制造業發達相關。更重要的是,日本采取了一種貿易立國和混業經營的體制:一方面大力出臺政策,嚴格要求制造業主輔分離,即將產品分銷、原材料采購等大量業務分離給綜合商社經營;另一方面,允許綜合商社與大型銀行之間交叉持股,為其提供強大的金融系統支持。但令人欣喜的是,追蹤近5年數據,我國企業的加權年均營業收入增長居于領先地位,遠超日韓和歐洲企業,應該說形勢喜人,前景光明。特別是浙江物產集團和香港來寶集團,增長十分強勁。
15家企業凈利潤總計和平均值分別為207億美元和14億美元,增幅明顯,且幾乎均超前期高點。說明隨著金融危機逐漸過去,行業獲利得到明顯改善。但凈利潤總和只占世界500強的0.6%,平均凈利潤只相當于世界500強平均值的23%。15家企業平均凈利潤率只有3%(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凈利潤率為5.94%),而我國入圍企業凈利潤率更低。這充分表明,我國生產資料流通業凈利潤率過低。其原因有很多,除了稅費負擔過重、行業低端競爭激烈等外圍因素外,內在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經營結構不優。產品以生產資料為主,生活資料基本未涉及,綜合性偏低;品種以中低端鋼材、煤炭、化工為主,高端高附加值品種比重偏??;市場結構上以國內為主,國際化程度偏低。二是贏利模式有待提升,以基于三差(時間差、空間差、批零差)的進銷差價獲利模式為主,主要創造的是物資銀行/影子銀行的價值。而國外領先企業在供應鏈集成、流通方案設計、庫存管理、金融套保與投資服務、緊缺原材料供應上,增值服務多,附加價值高。三是產業鏈控制力不足。特別是在對上游原材料權益獲取、重要港口碼頭控制、國際運輸線路掌控、全球大型供應商和客戶資源捆綁上,與國外差距比較大。
國內7家企業歸屬于母公司的總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平均值為195億美元和29億美元,只有國外8家企業平均值的28%和20%。這說明我國的資產指標落后,造成的問題有:一是母公司權益不足,資產負債率偏高,母公司的融資能力受限;二是歸屬母公司的權益比例偏少,母公司對下屬企業的控制力偏弱,集團綜合能力發揮受限;三是對固定資產投資不足,對上游資源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產業整體控制力偏弱,贏利能力低下。
通過對入圍的15家企業逐個從企業性質、營業范圍、戰略規劃、企業愿景、國際化程度、資產證券化水平等指標的分析,還可以獲得如下四個方面的啟示。
我國企業的經營范圍較窄。從國內的產業分工來看,基本上是生產、生活資料截然分開。比如中國入圍的幾家企業,除了香港來寶集團以外,基本上以能源、金屬制品、礦產、化工品等生產資料為主,生活資料占比極少。而主要經營生活資料的中糧集團則基本以農產品相關貿易為主,分工十分明顯。國外企業盡管大多也起源于生產資料貿易,但其目前業務的多元性和綜合性已經非常突出。三井物產號稱從雞蛋到衛星、從太空到深海、從國內到國際,什么都經營。而從國家層面來講,建立囊括生產與生活物資一體化的流通產業格局,既能共享物流、信息、技術等基礎設施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能壯大企業實力、發揮規模和集成效應,同時也并不會帶來壟斷問題。國外的企業實踐已印證了這一點。
比如都強調國際化、綜合化和現代化,特別在構建連鎖分銷、剪切加工、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等現代流通模式認識上,發展思路清晰,但是在戰略基礎上還存在較大的差別。盡管上控資源、下建網絡、中強服務的供應鏈集成運作思維已經受到國內企業的認可,但我們的執行效果還處于發展期,而國外企業大多已步入成熟期。以三井物產為例,在上控資源方面,其鐵礦石年開采權益已超過4000萬噸,居世界第4位,汽油、原油權益高達100千桶/日和80千桶/日以上,煤炭與銅擁有量在890萬噸/年和6萬噸/年以上;在下建網絡方面,已建成覆蓋全球的產品分銷網絡、產品采購網絡、剪切加工網絡、物流配送和倉儲服務網絡等;在中強服務方面,能重點針對鋼鐵、汽車、船舶、電廠、礦產企業等提供個性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日本流通企業的戰略成功,除了其國內財團體制和貿易立國的強大支撐外,更重要的是在國際化過程中通過全方位的產業滲透,與關鍵客戶/供應商進行捆綁式發展。三井物產對我國寶鋼集團滲透就是經典的案例。
在國際化程度上,除了荷蘭SHV公司國際化程度中等,在海外只擁有48家事業公司外,其余境外7家企業均表現出較高水平,海外分支機構都在100家以上,業務涉及國家在50個以上。而國內6家企業,除了中國五礦集團(在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4家海外企業)和中國中鋼集團(在全球13個國家建立17個公司和2個代表處)表現為中等水平外,其余國際化水平均較低,海外機構未超過10家,涉及國別相對有限。主要問題表現為國際化人才稀缺、全球服務網絡不健全和國外市場滲透較弱等。
在資產證券化水平上,除了荷蘭SHV公司保持私有未上市外,其余境外7家企業均已在日本、美國、中國香港、韓國等市場上實現整體上市,證券化率100%。而由于中外資本市場的差異,國內企業無一家實現整體上市,但大多擁有上市的下屬企業,其中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最多,旗下有7家上市公司。中國五礦、中國中化分別擁有6家和4家。但整體來看,國內很多企業還是面臨著所有者權益太低的問題,還有大量優質資產沒有上市。因此,在我國,如何建立一種全面的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評估體制,兼顧到流通企業的發展特征和財務特點,鼓勵流通企業提高資本證券化率,也是其謀求提升發展、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產業位勢的關鍵之一。
仔細分析發現,生產資料流通作為涉及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和整體物價穩定的基礎行業之一,均具有明顯的國家管理痕跡。以日韓的6家企業為例,其背后都由國內大型財團控股,而財團實際上是代表國家在行使管理職能。如三菱商事由三菱東京財團控股,三井物產與住友商事均由三井住友金融財團控股,丸紅株式會社和伊藤忠商事均由瑞穗金融財團控股,三星C&T由三星財團控股。同時,混業經營特色明顯,銀行股東對其控制比例幾乎都在30%以上。中國香港來寶集團也不例外,前4家股東包括新加坡星展銀行及其下屬公司、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等,占股逾80%。
未來10年,我國流通業將處于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沖刺階段,流通體制處于市場化改革的攻堅階段。在此關鍵時期,中央已陸續出臺相關產業支持政策,比如《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物流業營業稅改增值稅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劃等。下一步,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進一步研究制定《流通業改革與發展意見》和《流通業振興與發展規劃》等具體措施,一方面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加快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引導流通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市場無形之手及對發展規律的把握,進一步促進我國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做強做大,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結構。具體來說,通過上述對比,學習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并結合中國實際,建議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鼓勵和加快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發展:
這可以說是日韓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之一。比如日本政府出臺大量的政策和稅收措施,要求本國制造業企業完全外包生產之外的采購、物流、分銷、進出口貿易和設備融資租賃等活動。這也是之后日本、韓國均能同時誕生出一流制造企業和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對目前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中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只有外包非核心主業,制造業企業才能集中有限資源壯大主業,塑造自身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的高端競爭。而同時生產資料流通企業才能獲得更大、更穩定的市場空間,并與先進制造企業形成深入互動與聯盟關系,發揮各自優勢,互利互惠,做強做大供應鏈。
與國內企業相比,國外的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在產業鏈上談判權更大,對價格影響力更強,競爭力更優,因此利潤也更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國際市場上,我國企業基本是單體競爭,而國外是“航母群”式競爭。日韓的6家入圍企業背后都有企業財團支撐。以三井物產為例,其與豐田、東芝、索尼、三井造船、商船三井、石川島播磨等著名制造企業都同屬于三井財團,加上與新日鐵、住友金屬具有緊密戰略聯盟與互持股份關系,使其在鋼鐵、汽車、船舶等產業鏈上具有非常強大的話語權。為此,一方面建議政府在鼓勵制造業主輔分離的前提下,力促制造業與流通業互相滲透與融合,實現兩者有分有合的協同有機發展;另一方面,流通集團在提升發展時,應特別注意通過持股或聯盟等方式,構建與先進制造企業的捆綁式發展格局,在生產資料領域復制“萬達模式”,尤其關注在供應鏈金融、合同物流、綜合商貿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有機融合。
國際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強大的流通集團不僅具備知識密集型特征,還有資本密集型特征。生產資料流通企業要做大,首先要具備充沛的金融資源,這是企業開展采購執行、集成分銷、金融服務、配供配送等業務的基礎與核心。其次,要進一步做強,就必須通過輕重資產結合,上控資源、下建網絡、中強服務。而這些必須有強大的資本投入為支撐。但我國企業相對資產證券化率很低,凈資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做強;與金融資本結合較弱,自身擁有金融產業的集團很少。為此,建議政府和企業都應在推動整體上市,促進流通企業與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等金融企業融合方面加大力度。
國際化是世界500強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我國企業整體來說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為此,我國企業應專門制定國際化戰略,引進國際化人才,著力提高國際化水平,特別是在獲取全球資源、整合與開拓海外分銷網絡方面;同時政府也應制定相關服務貿易的促進措施和支持企業海外上市、跨國并購、引進海外人才等。針對近年國有資本海外收購失敗或遇阻等困難,還應針對性地規范并購行為,加強企業并購可行性研究,完善投資決策與風險控制機制等。
連鎖分銷、配供配送、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是現代流通業態的典型模式,這與傳統流通依賴于“三差”和“三單一”(經營品種、經營業態、贏利方式單一)的傳統生產資料流通模式具有顯著差異,也是現代流通企業的關鍵特征之一。為此,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加速落后、低效、高耗能流通業態的淘汰,并加快先進、高效、低耗能新業態的發展。同時,流通企業自身也應大力推進傳統模式轉型升級,鼓勵和促進模式創新,向新業態發展。可以通過向西方先進企業對標分析的方法,結合自身特點,借鑒相關有益經驗,開拓資源渠道,建立自身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與商業模式。
研發創新能力一直被制造業企業重視較多,而多為流通企業所忽視。但縱觀國際領先企業,三菱產業研究所、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三星研究院等,都成為流通企業強大的研發支撐平臺。現代流通企業間的競爭,關鍵是客戶需求分析與供應鏈系統解決方案設計的比拼。為此,建議國內大型流通企業成立自身的研究機構,聯合外部專家團隊和內部研發隊伍,提升研發技術,重點加強行情情報收集、流通新技術應用、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設計、戰略投資分析等,為提高我國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強大支撐。
*本文系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項目“基于物聯網技術創新的現代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 0 J D S M 1 7 Y B)的部分成果。
[1]丁俊發.中國流通業的變革與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1,25(6):20-24.
[2]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中國生產資料流通發展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1-12.
[3]馬龍龍.流通產業結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3.
[4]財富中文網.2011年世界500強排行榜[EB/OL].(2011-07-07).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