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華
本文探究的是物流企業成本高企的機理及降低策略,而非針對制造企業。所謂物流企業,指的是從事物流活動的經濟組織,至少從事運輸(含運輸代理、貨物快遞)或倉儲一種經營業務,并且能夠按照客戶物流需求,對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進行組織和管理,具有與自身業務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實行獨立核算,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作為朝陽產業,我國物流企業普遍規模小、利潤薄,加之成本高企,稅收負擔過重,許多企業被壓得喘不過氣來。2011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俗稱物流“國九條”),提出了九項措施,內容包括: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加大對物流業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物流車輛便利通行,加快物流管理體制改革,鼓勵整合物流設施資源,推進物流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大對物流業的投入,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業,加強組織協調。2012年元旦,上海開始進行營業稅改革和增值稅擴圍。以上兩條利好政策的出臺,無疑有利于平衡生產行業和服務行業的稅收負擔,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但是,物流企業如果不弄清物流成本高企的癥結所在,政策即使再好也可能意義不大。
物流企業成本高企的機理主要在于交通成本過高,物流企業過路過橋費支出大約占到總成本的1/3。據報道,在美國9萬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當中,只有8.8%是收費路段,在全世界14萬公里的收費公路中,有10萬公里在中國。我國幾乎所有高速公路都是收費公路,公路收費里程長、站點密、收費高、罰款濫已成交通頑癥,不僅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影響車輛正常通行,還降低了物流效率。[1]其原因主要在于,物流立法滯后或有法不依,犯罪成本過低。公路嚴格意義上是公共產品,人人都可以行走而不必付費。但是,在我國,大部分高等級公路正在不斷地由公共產品逐步蛻變為準公共產品,甚至是私人產品,收費期限過了仍然繼續收費的公路很多。收費高昂且不納入財政監督,大量腐敗滋生。有的道路、橋梁、鐵路層層轉包,“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交通事故頻繁,嚴重影響道路的使用效率和流通效率,名目繁多的罰款更是讓人深惡痛絕。公共資源變成了少數人、少數集團斂財聚財的工具,嚴重影響了交通的公共性質。
成本核算是會計核算的中心環節,加強對物流成本的控制是我國物流企業走出困境的關鍵所在。我國物流企業管理中尚未形成固定的企業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和制度。現有物流成本會計核算存在方法不明確、缺乏統一規范、操作性差等不足。核算過程中,主要存在對成本核算項目與核算范圍認識不清、對物流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內涵認識不一致等問題,使得物流成本核算困難重重。
(1)不同國家對物流成本的認識不一致。物流成本核算范圍與成本項目的確定,對物流成本核算意義重大。但國內外物流成本核算與研究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核算缺乏統一標準。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物流成本分析模式,以供政府和企業決策之用。美國、日本是現代物流業最發達的國家,在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方法研究與物流成本核算規范制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由于物流科學進入我國的時間比較晚,我國對物流成本還缺乏系統研究(見表1)。
目前,物流成本核算研究與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對物流成本構成分類及成本核算范圍與對象認識不清,導致物流成本計算結果不準確,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物流成本信息;二是各企業對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內涵的確認不統一,區分依據不統一。[2]而且,由于隱性物流成本的復雜性以及會計核算方法的局限性,隱性物流成本的核算目前沒有比較統一的規范,可操作性差;現階段企業對物流成本的核算還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系統,核算思路不清晰,制度不完善。而且,對于微觀層面的企業物流成本核算,大多建議采用作業成本法,并沒有考慮作業成本法的適用性,也沒有將物流企業和制造企業分開,根據企業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方法。
(2)很少致力于功能成本和總成本的平衡。對于提供綜合服務的現代物流企業而言,僅僅把注意力集中于盡可能使每一個物流功能達到成本最低,而很少注意到總成本。從物流企業的具體情況和成本控制的總需要來看,現階段對物流成本的核算是有缺陷的。一是根據效益背反定律,單個功能成本達到最低,并不等于總成本能夠達到最低。各項物流活動處于一個相互矛盾的總體中,一種功能成本的削減往往會導致另一種功能成本的增多;二是根據經濟學中的“木桶”理論,物流成本控制是一個“木桶”,各個環節必須緊密銜接,即使一塊木板漏水,也會導致“木桶”中的水流失,從而影響整個物流成本控制效率。
1956年,美國的劉易斯、瓊利特諾、斯蒂爾(Lweis、Cullitno、Steele)等三位學者在研究物資配送中航空運輸的作用時,提出了總成本理論:一是物流總成本等于固定物流成本+變動物流成本;二是對包括運輸及存貨相關成本的體系進行評估,將各個功能成本與總成本進行權衡。劉易斯等人的研究是物流成本研究領域的一個里程碑,揭示了物流總成本的概念以及成本權衡的思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物流總成本概念的提出為了解功能成本的相互關聯以及物流成本的構成開辟了道路,也為物流成本分析和成本統計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3]

表1 中、日、美三國物流成本理論發展比較
(1)物流企業極少有效建立物流成本文化。一流的企業靠文化來管理,二流的企業靠制度來管理,三流的企業靠人來管理。物流文化是人們對物流活動全部理念和整體運行過程的認識,是一種物流范圍內具有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態,是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依靠以物流技術、物流資源、物流信用為支點的經濟活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物流成本文化是物流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貫穿于整個物流活動過程,其最大的效用在于,降低消耗,節約成本,增加利潤。這主要體現在重視對顧客的服務水平、著眼于綠色物流發展、關注企業可持續發展等幾個重要方面。企業管理者應積極創建物流成本文化體系,主動聽取廣大員工的意見,對企業物流成本價值觀、成本目標、成本規范等進行定格設計,用簡明精煉的語言加以表達并進行嚴格監督。[4]同時,要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為降低全局總成本,有可能會犧牲局部的利益或影響部門績效考核。物流成本文化通過激勵、控制、凝聚、協調功能來黏合企業物流活動所涉及的各個部門以及流通全過程的客戶,使物流成本預測、決策階段和物流成本運作階段的物流成本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進行。因此,企業物流成本文化是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的土壤,它促使物流企業不斷汲取新的成本管理理念,黏合企業中有利于成本管理的各種力量,從而降低總成本,使成本文化一以貫之。
(2)物流企業經常忽視企業家價值和精神。一個成功的企業背后,一定有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企業家和一個極具創新精神的管理團隊。企業家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如直覺、判斷、智慧、經驗、洞察力等)直接關系著企業的成長與壯大。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認為,企業家的功能不在于尋找初始資本,也不在于開發新產品,他最核心的功能在于提供一種經營思想。這種經營思想與企業資源結合后,將使企業創造巨大的利潤。企業家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現有有形生產要素的情況下,通過引入一種“新的生產組合”,促使企業現有生產要素得到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利用,從而創造出超額利潤。一個偉大的現代物流企業家應具備六個要素:創新、冒險、合作、學習、執著、誠信。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冒險是企業家精神的天性,合作是企業家精神的精華,學習是企業家精神的關鍵,執著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色,誠信是企業家精神的基石。
目前,物流企業還缺乏系統專門的法律法規,而這恰恰成為了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我國物流立法缺乏科學性,大部分都是就物流活動中的單一環節進行規定,缺乏系統性與相互之間的銜接;我國法律體系在技術上嚴重滯后,對實踐普遍缺乏具體指導和調整作用,宏觀調控能力和微觀約束能力均不足,不僅難以促進我國經濟新形勢下物流業的發展,更難適應現代物流國際化發展的需要。物流企業交通成本高企問題之所以很難解決,主要癥結在于沒有出臺物流法。日本政府在其文件《經濟結構的變革和創造規劃》中指出,“既要達到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又要實現不亞于國際水準的物流服務,各相關部門要聯合起來共同推進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日本物流政策法規體系完備、細致、針對性強,特別重視對運輸業的管理,規范物流企業行為,限制壟斷,完全消滅了亂罰款、亂收費現象,值得我們借鑒。我國應效法物流法規完善的國家,盡快建立完善物流法律體系,規范物流行業中的無序現象。試想,如果有專門的物流交通法規,并加大執行力度,取消各種名目的收費,杜絕各式各樣的罰款,交通成本高昂的情形很快就會得到遏制。
物流企業是生產性服務行業,包括服務提供環節、收益實現環節、服務設施持有和使用環節。與制造企業相比,物流企業的每個環節都存在明顯差異,但一直以來,物流企業都沒有從工業企業中剝離出來,其成本核算項目不明晰,加之利潤微薄,同時又存在嚴重的重復征稅現象,因此建立標準的物流企業物流成本核算體系迫在眉睫。
(1)重新核定物流企業成本核算體系。根據國家標準《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GB/T 20523-2006)中物流成本項目構成的規定,從物流范圍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態來考慮,企業物流成本包括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包裝成本、裝卸搬運成本、流通加工成本、物流信息成本、物流管理成本、隱性物流成本等。本文認為,《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中物流成本的構成內容,抽象掉了企業類型的差異,包括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包裝成本、裝卸搬運成本、流通加工成本、物流信息成本、物流管理成本等物流功能成本,以及一些企業沒有實際發生、會計核算中沒有反映,而在物流管理和決策中應當考慮的隱性物流成本。因此,應將物流企業從制造業中區分出來,單設物流成本項目,建立“物流成本”總賬科目,并按照物流費用發生的具體部門設置二級科目,在二級科目下按照物流功能設置運輸費、保管費、裝卸費、包裝費、配送費、委托物流成本等三級科目。對于發生在經營活動中因物資流動而產生的耗費,先匯集到“物流成本”賬戶,期末時再采用一定的分配標準計算應由本期損益負擔的物流成本,將之從物流成本賬戶的貸方轉出,轉入本年利潤賬戶,在利潤表中增設物流成本項目,作為物流營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2)物流企業成本核算操作模式選擇。一是確定物流企業的隱性成本。隱性物流成本由于其自身的機會成本特性以及分離核算方法的復雜性,主要包括庫存資金占用成本、庫存積壓降價處理、庫存呆滯產品成本、回程空載成本、產品損壞成本、退貨損失費用、缺貨損失費用、異地調貨費用、設備設施閑置成本等。對于隱性物流成本各個項目的核算處理,國家應根據實際情況,以法規的形式規定核算的方法。
二是確定物流企業的顯性成本。顯性成本指廠商在生產過程中購買或租用所有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顯性成本存在于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傳遞等具體的基礎設施、設備、資源運作過程中,主要包括倉庫租金、運輸費用、包裝費用、裝卸費用、加工費用、訂單清關費用、人員工資、管理費用、辦公費用、應繳稅金、設備折舊費用、設施折舊費用、物流軟件費用等。
三是確定物流企業的委托成本。物流委托管理是實現現代物流專業化管理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委托方和受委托方通常以“物流托管合同”為契約方式,約束托管期內各自的權利、義務和經濟收益。在這種方式下,委托方企業和接受委托的物流公司將商定明確的管理目標、物流服務標準和一個物流成本承包費率(通常按照委托方企業銷售收入的一定百分比計算),將支付給其他物流企業的外包費用直接計入“物流成本—委托物流成本”中。
四是物流企業成本核算操作模式選擇。物流企業總的物流成本由顯性物流成本、隱性物流成本、委托物流成本三部分構成,即物流總成本=顯性物流成本+隱性物流成本+委托物流成本。
企業文化是所有團隊成員共享并傳承給新成員的一套價值觀、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維方式。文化是企業之魂,它代表了組織中被廣泛接受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物流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人的方法應該通過文化的微妙暗示和非正式規則,使人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滿意,并愿意努力工作,從而借以達成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標。物流成本文化作為一個概念被正式提出,到目前為止尚不多見。它既有成本文化的控制、凝聚和協調功能,又有物流、現金流、信息流挖掘潛力和節約成本的特征。
結合海爾集團的經驗,物流成本文化的構建要分成四步走:第一步,企業范圍內物流成本理念的培養;第二步,從整個物流活動過程對物流成本文化進行診斷;第三步,對物流企業成本文化進行提煉與設計;第四步,對物流企業成本文化進行強化與培訓。
我們相信,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努力,新的物流成本觀念和成本思想將深入人心,物流企業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也會不斷涌現,人們對物流成本的重視程度也會進一步提高,最終讓物流企業全方位贏得成本優勢。
*本文系中國物流學會研究課題“供應鏈金融三維體系的風險與防范”(項目編號:2009CSLKT123)的研究成果之一。
[1]王先慶.中國物流企業成本高企的背后[N].經濟參考報,2011-05-24(03).
[2]丁成芳.企業物流成本會計核算問題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8:21-23.
[3]Heskett Glaskowsay,lvie.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is Management[M].New York:The Ronald Press,1973:259.
[4]舒真.試論我國物流法律體系的完善[J].中國商貿,2011(3c):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