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隱喻的研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傳統隱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辭學領域,認為隱喻是語言的一種修飾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語言規則的一種偏離。 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人們對隱喻的認識不斷加深。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提到隱喻無所不在,這本書的出版標志著認知觀隱喻研究的全面開始。在研究者看來,隱喻不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類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隱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隱喻的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具體語境,還要注意兩種不同語言間文化的差異,以免造成失誤。
關鍵詞:隱喻;認知;翻譯策略
一、 引言
隱喻,產生于人類的語言審美活動并時時表現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亞里士多德在其經典名著《詩學》和《修辭學》中曾說過,隱喻可以使風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這體現了語言的信息功能與美學功能的有機結合。然而,隱喻長期以來只是被視為一種“裝飾”和“美化”語言的修辭手段。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重新進行認識和解釋。英國修辭學家I·A·Richards曾經說過:“人們時時刻刻都在運用隱喻,幾乎每三句話中就有可能出現一個隱喻。”。Lakoff·G·和Johnson·M認為: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源于隱喻概念。他們在合著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開辟了一條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的新途徑,正式確立了隱喻在認知中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隱喻研究的不斷活躍,許多學者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從理論到具體的策略全面探討隱喻的翻譯。隨著對隱喻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隱喻的認知功能在翻譯當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本文擬從認知的角度,來探討隱喻的翻譯策略。
二、隱喻的認知性
認知隱喻理論認為, 隱喻不但是一種語言現象,在本質上更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語言符號與客觀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對應的關系,人們只有通過大腦對客觀世界進行感知,總結經驗,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才能進而形成隱喻,完成語言符號之間的相互轉換。隱喻的英語等同詞metaphor源于希臘語“metapherein”,“meta”意為“從一邊到另一邊”,“pherein”的意思是“傳達、傳送”,二者合一意為用一個事物來表達另一事物,是一種“由此及彼”的運動,一種轉換。換言之,隱喻涉及兩種事物,一個是出發點,另一個是目的地。
也就是說,一個概念域是可以用另一個概念域來解釋的。其方向是,用熟悉的事物映射不熟悉的事物,用具體的概念映射抽象的概念。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親身感知世界,并對所獲的經驗進行組織的過程。隱喻就是在這種向陌生概念(和抽象)的映射過程中發揮作用,拓寬意域,升華認識。所以隱喻的認知特征在隱喻和隱喻翻譯的研究中顯得至關重要。
三、 隱喻的可翻譯性
由于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而翻譯是一種人的思維活動,隱喻和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有許多共同點:隱喻必須涉及兩種事物,使用喻體是要把喻體或者載體上的某些特征轉移到本體上;翻譯則必須涉及兩種語言,進行翻譯時要把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從言語交際的角度看,隱喻作為一種傳達信息、表達情感的方式總是產生于人們言語交際活動中,并與整體的言語交際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從語言角度看,隱喻是一種比較“奇特”的語言方式。所謂“奇特”,指有缺陷的表達方式,為違反會話原則的結果,它能把表面上看似超出常規甚至荒唐的事物聯系起來。認知語言學強調經驗和認知對語言產生的重要作用,認為語言是客觀現實、社會文化、生理基礎和認知能力的產物,包括隱喻語言在內的任何語言現象都是有理有據的,即可以從人們的心理和認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釋。
從文化角度看,由于人類具有共同的生理構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礎,不同民族面對相同的客觀世界所獲得的體驗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這就導致了不同民族語言中必然會出現眾多認知對等的隱喻表達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對等的習語“空中閣樓”。但是,由于人類的經驗源于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文化也成為影響語言的重要因素。
隱喻產生的心理運作機制充分體現了人類認知模式在處理外界信息時的主動作用。處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們在使用隱喻時有相似也有差異,讀者對隱喻的理解就是通過源語隱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語概念中的映射來實現的,因此能否實現認知上的對等是成功翻譯映射的關鍵,這就要求譯者選擇恰如其分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
四、隱喻翻譯的策略
奈達指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信息?!痹诜g中,譯者所尋求的應當是對等語,而不應是同一語?;陔[喻的認知性,為了做到譯語的對等,我們有必要從認知的角度探討隱喻的翻譯,筆者認為可采取下列策略:
(一) 對等策略
對等翻譯策略指的是漢隱喻中始源域向目標域對等映射。雖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語言,但是人類在面對相同的客觀世界所獲得的經驗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似的,從而產生的認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許多隱喻詞語具有相似的喻義,所以,不同民族的語言上必然會出現許多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隱喻,我們很容易在譯語中找到對等的隱喻用法。對于這類隱喻的翻譯,我們可以采用直譯,通過隱喻概念的對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進行映射,再現原文隱喻的喻義,讓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一樣的反應。
如:(1)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 for the festival.
譯文:孩子們準備過節忙得像蜜蜂一樣。
本例中譯語中和原語中的相似點是對等的,即在于孩子們的忙碌與蜜蜂的忙碌相似。句中通過由表示具體概念(“蜜蜂忙碌”) 的始源域的認知到表示抽象概念(“孩子忙碌”) 的,目標域的映射而實現喻義的再現。
(2)Time is money.
譯文:時間就是金錢。
本例中隱喻的喻義是通過由表示具體概念(“金錢”) 的始源認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時間”) 的目標域的映射而實現的,喻指時間的可貴。
可見,對等翻譯的策略適應于英漢兩種語言中認知完全對應的隱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內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語隱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豐富了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多地了解源語的文化特色。這種譯法既體現了語言文化的相融性,又達到了神形兼備的效果。
(二) 轉換策略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的認知客觀世界的經驗進行組織的結果。不同民族由于社會環境、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差異,那么他們在使用隱喻時就有可能使用不同始源域的形象,來映射相同的目標域。如果不能用對等的策略保留英語隱喻的表達形式,那么譯者可以在漢語中尋找合適的相應隱喻加以轉換,把英語中隱喻的含義表達出來,這種翻譯策略叫做轉換策略。
1. 換喻法
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受制于各種文化。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維形式、審美情趣等因素使得人們在不同的語言中表達同一概念往往會運用不同的喻體。在翻譯時,譯者可以適當地變換原語隱喻的喻體,使用譯語讀者所熟悉的比喻形象,以達到“神似”的效果而又不失原語中的美感。
(1)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2)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聰明,大事糊涂。
以上例句中的譯法均是通過將原語中的隱喻轉換為譯語中的隱喻,充分表達出其蘊涵的喻義。
2. 意譯法
由于一些隱喻為某一民族所特有,帶有強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英漢兩種語言對同一隱喻表達方式就不可能完全相同。當原語隱喻在譯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表達時,恰當地使用意譯的翻譯策略,既能形象地保留原文的隱喻意味,又可豐富譯語中的隱喻表達。具體地說,隱喻意譯的方法是通過對原語中詞語表層結構的理解,以譯文的習慣表達方式把原隱喻的喻義與深層蘊意充分地展現出來,從而獲得審美效果上的動態對等。
例如:(1)The ship is plowing the sea.船在乘風破浪地前進。
(2)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五、隱喻翻譯的跨文化語境
翻譯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語言根植于文化,不同語言折射不同民族文化內涵。英語和漢語在許多詞語和句法表達上的差異都是源于英漢民族在認知上的差異。因此,在隱喻解讀過程中文化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在翻譯過程中,有時遇到含有獨特文化內涵的隱喻,由于目的語文化中沒有相同或類似的概念域映射,又無法做到在目的語中改變其原文隱喻始源域形象,那么譯者就可以把這種有獨特文化內涵的隱喻移植到目的語中去。
在漢語中有很多移植來的隱喻。如,特洛伊木馬( Trojan horse )等。英語中也有從漢語移植過去的隱喻,如,paper tiger (紙老虎)等。隨著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趨頻繁,隱喻移植翻譯可能性越來越大。采用這種策略豐富了目的語語言表達形式,更好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六、 結語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認知語言學從一個新的高度和視角解釋隱喻,為許多語言規則和現象提供了理據。隱喻就其本質而言,是兩個域(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概念域對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在隱喻翻譯過程中,譯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種跨域跨文化活動。隱喻翻譯也因認知語言學對隱喻認知性的深入研究和認知理論的不斷完善獲得一個更科學、更完善的理論基礎。為了力求做到原語與譯語中隱喻喻義的對等再現,我們有必要從認知的角度出發,研究隱喻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陳道明.隱喻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林劍萍(1982-),廣西欽州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職碩士研究生,欽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