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星玉 趙國彤 佘 曦
縱觀羽毛球的技戰術的發展歷史,從50年代以 “慢、穩、守”為主,向快速進攻、全面、多變的方向發展[1],涌現出的一代一代優秀男單運動員。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現在,中國男單如何能夠保持強國的優勢。李永波總教練提出: “進一步加大科研攻關力度 ,依靠量化指標 ,狠抓訓練細節”【2】。因此,深入細致地對中外羽毛球男單運動員的比賽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總結羽毛運動男單技戰術內在規律與為中國羽毛球隊提供數據信息有著重要的作用。
2010年2011年國際羽聯五星級賽事——全英公開賽中進入前八名的國內外優秀男單運動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將相關書籍、科研論文歸納、總結、分析;同時通過中國期刊網檢索1995年以后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而深入了解世界單打運動員的發展規律,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依據。
1.2.2 專家評定法
本文針對相關技術問題,對專家和從事羽毛球訓練工作的教練進行了調查。認為以下五個內容可以反映單打技戰術的問題。
1.2.3 數理統計法
(1)統計表格的采用
采用國家羽毛球球隊科研組程勇明研究員所設計的統計表格。
(2)本文信度和效度檢驗
在正式統計數據前,使用正式表格試記錄數次,在確保無誤后進行正式統計。正式記錄時,用暴風影音慢放功能逐幀播放,如有疑問立即回放檢查。本文選擇一場男子單打賽事錄像,重復記錄數次,重測信度達到0.94;同時請3位專業羽毛球單打運動員 (國家一級運動員),觀察其中一場賽事,結果與記錄結果一致,信度系數為0.88。因此本文符合信度要求。
羽毛球運動員每得一分是一個回合,每個回合是由拍數組成的。戴金彪老師 (1998)曾提出,將擊球拍數分為:發接發前4拍、攻守與攻守轉換段落 (5-12拍)、多拍段落(13-20拍)和超多拍段落 (20拍以上)四個階段。通過對比賽錄相的細致觀察,將階段更加細分,具體劃分為:1-4拍、5-9拍、10-14拍、15-19拍、20-24拍、25-29拍、30-34拍、35拍或以上,這8個擊球拍數區間。統計發現,在男單比賽中每回合拍數5-9是最多占33%,其次是1-4拍和10-14折,分別占了24%和20%,拍數越多比例越少,35拍以上的就更少了,只占了1%。由此可以看出,男單運動員的得失分出現在14拍以內,這對于運動員的速度、爆發力有很高的要求。此外,男單運動員在在0-4拍這個區間占據23.71%,由此可見,單打的發球與接發球技術對于男單運動員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錄象觀察,專家訪談,為了便于統計和區分發球落點,單打的發球區域分為前場和后場共六個區域 (圖1)。1、2、5為前場的發球落地區域,3、4、6為后場的發球落地區域。

圖1 發球落地區域劃分圖示
拍數區間數據中,可看出男單發球與接發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發球與接發球在技術的運用方面要處于優勢,其發球與接發球落點的選擇也是技戰術重點。本文選取的十場比賽中,總共發球741次。
從表1可以看出,當今世界男子單打在發球落點的選擇上大都選擇前場的1號位和5號位,分別占到總比例的41.43%和46.42%。選擇這兩個落點的發球將近總發球數的90%,選擇其他幾個落地區域的發球只占到10%。隨著運動員體能、力量、速度等各項運動素質的日趨進步和各類運動器材的日益精良使得男運動員的后場進攻越來越具威脅,大都不選擇發后場球。

表1 男單選擇發球落點區域百分比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不管是勝方還是負方在發球落地區域的選擇上,前場的1號位和5號位都占主導地位。但是,負方在發后場球的比例稍高于勝方,男單比賽中發后場球的優勢明顯不大。
接發球落點區域,圖2中的20個區域為統計時最終接發球區域。根據接發球員站位,接發球時擊直線球為個位數,擊對角線為十位數。

圖2 接發球落地區域劃分圖示
依據圖2的接發球落點進行統計,將男單接發球落點選擇進行統計分析。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接發球階段男運動員多是選擇網前的2號位和3號位進行對網前的控制,其次通過對對方的8、9和18號位,即靠近兩條邊線的后場位置進行控制,從而大范圍調動對方。在男子單打比賽中勝方和負方在選擇接發球落點時,明顯差別存在于4、5、6、8、9、18號位。其中,負方選擇5、6、18號位的比例大于勝方;勝方選擇4、8、9號位的比例大于負方。現今的羽毛球男子單打比賽節奏越來越快,在接發球時選擇4號位,多以“追身球”的方式迫使對手喪失主動權,發球質量不高也是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主要原因,其次,我們從圖中看出在接發球環節,8、9號位也是發球方的薄弱環節。

表2 男單選擇接發球落地區域百分比
羽毛球比賽中每拍球的處理都影響著每回合球的勝負,特別是單打比賽中最后一拍的直接得分,那么是哪些技術的運用創造了直接得分機會呢?通過對視頻的解析,參考文獻以及專家咨詢,確立前場擊球技術推、挑、勾、撥、搓、放、撲,中場擊球技術抽、攔、擋、封、中場防守挑,后場擊球技術高、殺、吊、劈及擊球區域前場、中場、后場【4】。本文整理歸納以下技術為羽毛球技術參數統計規范用語:前場:推、抹、挑、勾、撥、搓、放、撲,中場:彈、抽、攔、擋、封,后場:高、殺、吊。
從表3中看出,在男單比賽中使用最多的創造直接得分的技術是 “搓”, 其次是 “殺”、 “推”、 “放” 和 “吊”。 當今男子單打比賽已經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前半場的爭奪,這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后場進攻機會。前文中提到的男單運動員在發接發階段中落點的選擇是前半場,由此更加印證了前半場的爭奪極其重要。另外,從視頻觀察匯總運動員會用例如“推”這種技術來控制場上節奏從而獲取進攻機會。

表3 男單創造直接得分技術使用比例
表4可以看出, “殺”、 “封”兩種技術在一場比賽中是主要的得分手段,勝方在最后一拍直接得分技術使用中“殺”、 “封”兩種技術的使用比例也相對高于負方。由此得出通過網前的爭奪創造了中、后場直接得分機會,這一數據也驗證了前文中提到的當今男子單打運動員在比賽中已經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前半場的爭奪,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后場進攻機會這一結論。

表4 男單最后一拍直接得分技術使用比例
3.1 在21分新賽制下,有明顯提升,比賽觀賞性也隨之得到提高。優秀男子單打運動員在比賽中都會主動進攻,進而使得得失分區間普遍靠前,主要集中在 “0-14”拍。對運動員速度和力量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發球落點的選擇與戰術部署相關。發球落點的選擇直接影響戰術的使用,集中在1號和5號區域。現代男子單打集中網前優勢的爭奪。通過接發球落點的變化大范圍調動對手,使其喪失主動。
3.3 男子單打運動員多以網前技術 (例如: “搓” “放”等)創造中后場進攻機會,印證了現代男子單打網前爭奪的重要性。
3.4 男子單打運動員最主要的得分手段具有單一性特征,集中在中后場殺球和前場封網。
[1]王文教.關于世界男子羽毛球雙打發展的預測[J].福建體育科技,1986.03
[2]李永波.論中國羽毛球隊可持續發展策略[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02):1-4
[3]戴金彪.當今羽毛球男子雙打技戰術運用情況的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2(22):36-40
[4]張玉,戴金彪.中外優秀羽毛球男單運動員發接發技術運動特征[J].中國體育教練,2011,(1):58-19
[5]肖杰.羽毛球運動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