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雄飛
在女性不孕因素中因輸卵管不通暢因素引起占30%,傳統治療以剖腹手術方法為主。隨著顯微腔鏡技術進步,利用腹腔鏡治療輸卵管遠端阻塞性不孕技術因切口小、破壞組織少等優點在臨床廣泛應用[1]。現對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因輸卵管遠端阻塞而不孕住院的120例女性患者,接受腹腔鏡診療情況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予腹腔鏡微創治療不孕癥120例,男方精液檢查均正常,婚后性生活和諧、無行避孕措施,同居2年以上,均行腹腔鏡檢查并確診輸卵管遠端阻塞引起不孕癥。年齡23~37歲,平均27.5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2年。其中原發不孕55例,繼發不孕65例。
在患者月經干凈后3~5天,予氣管插管下全麻,膀胱截石體位。手術消毒、鋪單,常規腹腔鏡入路,搖床至頭低腳高位。探查腹、盆腔內各部位情況,行美藍通液檢查輸卵管通暢度,并在美藍液體壓力維持下,對輸軟管閉鎖、積液行輸卵管造口及整形。伴輸卵管周圍粘連,予單極電凝行剪刀銳性分離,恢復輸卵管蠕動及解剖結構;伴傘端粘連,先行電凝切開或剪開膜狀包裹暴露傘端,再用鉗撐開足夠切口,若出血行電凝止血;伴子宮內膜異位癥予電凝灼燒異位灶;伴多囊卵巢予每側電凝打孔6~8個減壓。術畢生理鹽水沖洗腹盆腔,欣可伶5ml涂抹手術處,防止粘連再發。
患者出院時建立健康檔案,記錄簡明聯系方式,以電話隨訪為主,于6、12、18、24個月分別隨訪。對輸卵管阻塞以腹腔鏡下輸卵管通液試驗為主標準,子宮輸卵管碘油造(HSG)為副標準。主副標準沖突以主標準為診斷。
運用SPSS13.0行統計數據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腹腔鏡直視下輸卵管通液試驗、HSG對不孕癥患者檢出情況比較經臨床病史、輔助檢查120例確診為不孕癥女性中,腹腔鏡直視下輸卵管通液試驗檢出116例,占96.66%;HSG檢出102例,占85.00%。經數據統計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對120例不同分組的患者的術后電話隨訪情況。
120例不孕患者按原發性不孕、繼發性不孕分組,分別在6、12、18、24月電話隨訪術后情況。繼發性不孕較原發性不孕6~12個月宮內妊娠率分別高出5.73%、3.08%,差異經分析無意義;18~24個月繼發性不孕組宮內妊娠人數較原發性不孕組多17例,分別高出18.04%、14.68%,數據經統計計算差異有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原發性不孕、繼發性不孕術后情況對比(例數)
3.1 在診斷輸卵管通暢度檢查中常用方法有腹腔鏡及HSG。
在本組研究中,經臨床病史、輔助檢查120例確診為不孕癥女性中,腹腔鏡直視下輸卵管通液試驗檢出116例,占96.66%;HSG檢出102例,占85.00%。HSG檢查中,一方面造影劑通過輸卵管時因局部刺激使輸卵管痙攣,輸卵管生理性折角、扭曲是造影劑不通,注射方式不當、推力不足均會對檢查結果造成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對輸卵管遠端阻塞與盆腔粘連嚴重時,即使輸卵管通暢度良好,對輸卵管蠕動捕獲卵子功能同樣受限[2]。腹腔鏡直視下輸卵管通液試驗可直觀描述輸卵管遠端情況,對手術提供準確臨床證據,避免手術風險,縮短治療周期[3]。
3.2 原發性不孕組及繼發性不孕組在6~12個月宮內妊娠率差異比較兩組差異無意義,原發性不孕組宮內妊娠率18個月52.73%、24個月74.55%;繼發性不孕組宮內妊娠率6個月70.77%、12個月89.23%。經腹腔鏡治療不孕癥中,對輸卵管遠端阻塞性繼發不孕患者較原發性不孕患者遠期效果良好。查閱本組原發性不孕患者組臨床資料,該組患者合并癥(盆腔炎9例、多囊卵巢5例、子宮內膜異位癥6例)較繼發不孕組比率大,說明患者在積極治療輸卵管遠端阻塞同時需對合并癥的控制,極為重要。在術后病情恢復、合并癥控制良好的情況下,鼓勵患者積極受孕,增加受孕幾率[4]。
3.3 輸卵管遠端阻塞行電凝止血方法易致術后輸卵管傘再度粘連本組例患者手術中,在保障粘連部位解剖位置恢復、通暢可的基礎上,加強對電凝止血的關注,減少止血次數及范圍,對傘部等重要部位行內縫合止血法[5]。結合本組治療效果120例不孕患者經治療,總有效率為82.5%。經腹腔鏡下準確診斷輸卵管遠端阻塞性不孕,積極行腹腔鏡疏通不暢處,注意手法正確,不孕患者可達到滿意治愈率。
[1]劉芳.腹腔鏡、宮腔鏡聯合診治不孕癥臨床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1(02):101-102.
[2]羅欣,漆洪波.盆腔炎性疾病與不孕不育的關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04):210-211.
[3]游存厚.超聲檢查碘油造影和腹腔鏡探查在繼發性輸卵管性不孕診治中的價值比較[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02):227-228.
[4]張四友.腹腔鏡治療輸卵管遠端阻塞性不孕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2(2):158-159.
[5]王和翠.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300例臨床診斷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