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峰
近些年來隨著全直腸系膜的切除手術的推廣和雙吻合技術應用普及,低位直腸癌的保肛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1]。當時由于盆腔生理結構較狹窄,術中操作困難易導致擠壓所致的腫瘤細胞脫落種植,術后復發率較高。國外已有報道證實[2],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采用沖洗治療能夠有效地降低局部復發率,本研究總結分析了我院近些年來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直腸沖洗治療對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為我院2007年6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低位直腸癌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43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6.8±3.4)歲,術前均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直腸癌患者,其中低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57例,高分化腺癌27例,黏液腺癌4例;Dukes A期32例,B期48例,C期22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2例,對照組40例。

表1 兩組低位直腸癌患者1年、3年復發率、生存率比較[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保肛手術治療,手術按照TME全職腸系膜切除術的原則,給予標準的根除術進行直腸周圍系膜。觀察組在腸系膜游離至盆底肌切除腫瘤之前,給予2000mL碘仿分次從肛門行遠端直腸的沖洗。在沖洗的過程之中定時給予擴肛,干凈的容器收集沖洗液之后送病理科檢查脫落細胞。檢查時將沖洗液靜置5min,吸取20mL的下層液體,800r/min進行15min離心,沉淀涂片給予瑞氏染色,光學顯微鏡下查找脫落的癌細胞。術畢給予Dukes A期以外患者6個周期化療,每周期3周。
觀察分析沖洗液病理學檢查結果及鏡下表現,所有患者術后隨訪18個月~4年,比較兩組患者1年、3年生存率及術后局部復發情況。局部復發診斷標準[3]:吻合口出現腫塊,指檢及腸鏡、病理檢查證實直腸癌或隨訪檢查盆腔周圍出現鄰近部位明顯的侵犯發生。
數據均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62例患者沖洗液均找到脫落細胞如柱狀細胞、鱗狀細胞、杯狀細胞及部分炎性細胞,其中42例患者沖洗液中見癌細胞。癌細胞鏡下檢查存在明顯的惡性特征,大小不均,形態異型,胞漿可見空泡,胞漿豐富,核不規則,核染色質出現增多、增粗且分布不均勻,核漿比失調,核仁較大,可見多個核仁。癌細胞排列較為紊亂,成團或者散在分布,邊界不清。兩組患者1年、3年復發率、生存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隨訪1年、3年復發率、生存率比較見表1。
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近些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其局部復發率較高,一直是影響其生存率的制約因素。保肛手術復發率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分期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另外由于盆腔的特殊生理結構,手術中操作往往會擠壓腫瘤,使腫瘤細胞出現脫落和種植。有報道稱[4]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術中沖洗液的脫落癌細胞陽性率高達14%,而術中采用嚴格無瘤技術,低位結腸癌患者腸腔依然殘留脫落癌細胞。因此預防和阻止、殺滅腸腔脫落的癌細胞對保肛手術術后復發率和生存率有著較大的影響。
由于脫落的腫瘤細胞會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自溶或者污染微生物的溶解破壞,所以在尋找脫落的癌細胞時應選擇合適的低滲沖洗溶液,盡量縮短送檢時間在30min之內、且保持合適的不超過800r/min的離心轉速。另外沖洗的劑量對于殘留在直腸殘端脫落細胞的數量也有較大的影響,研究表明[5],沖洗量應該大于2000 mL,且至少要沖洗3次。另外我們在DUCK分期B期及C期、腫塊性和潰瘍型,直腸遠端與腫瘤的下緣小于2cm者沖洗液檢出癌細胞率較高,因此我們建議在上述類型患者術中沖洗量及沖洗的次數應適當增加,術后給予適當的輔助化療,積極預防局部復發。
綜上所述,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給予直腸沖洗治療對于吻合時防止出現脫落細胞的種植轉移,降低局部復發率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有著重要的意義。
[1]胥廣才.低位直腸癌低位前切除保肛術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1):46.
[2]Moriya Y,Akasu T,Fujita S,et al. Total pelvic exenteration with distal sacrectomy for fixed recurrent rectal cancer[J]. Surg Oncol Clin N Am,2005,14(2):225-238.
[3]吳斌,邱輝忠,肖毅,等.新輔助放療在低位直腸癌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11):671-672.
[4]林國樂,邱輝忠,張太平,等.結直腸癌患者手術中腹腔及腸腔脫落細胞學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15(7):396-398.
[5]關曉東,李堅,蔡潮農,等.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中直腸沖洗治療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09,3(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