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燕燕
目前治療肥胖的2型糖尿?。═2DM)患者,大多數首選的仍是二甲雙胍,但單用二甲雙胍治療后,部分患者的療效并不理想,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仍不能達到理想水平。因此,常需選用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筆者近來采用二甲雙胍聯合阿卡波糖治療肥胖T2DM患者36例,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06年10月~2011年09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部新診斷的T2DM,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1],且體型肥胖,體重指數≥25.0(kg/m2),經單用二甲雙胍緩釋片1.0~1.5g/d治療,2個月后患者血糖控制仍欠佳的患者,共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齡33~66(45.8±10.6)歲。同時,上述患者在入選前均排除了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消化和吸收障礙、大腸狹窄或腸梗阻史、嚴重感染等疾病。
1.2 治療方法 囑患者繼續飲食控制、運動及原二甲雙胍治療方案,在此基礎上,給予阿卡波糖片50mg/次,3次/d,餐時進食第一口食物后口服。每間隔1周復查空腹血糖(FPG)或/和餐后2小時血糖(2hPG),每7~8周復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取實驗開始時和16周后的血標本及體重指數(BMI)進行對照分析。同時監測肝功、腎功、血脂等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應用統計軟件包SSPS 14.0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實驗前后的檢查結果見表1。同時監測的肝、腎功能及血脂等均未見明顯變化。

表1 實驗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重指數的比較
2.2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 以亞洲-太平洋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制訂的《糖尿病控制目標和開始干預的起點》[1]為標準,36例患者中FPG達標者21例(58.3%),2hPG達標者24例(66.7%),HbA1c達標者20例(55.6%)。
2.3 不良反應 10例患者反映存在臍周隱痛、腹脹、排氣增加等不適,但一般均較輕微,未影響實驗的繼續,也無低血糖反應發生。
對于肥胖的T2DM患者,在飲食控制、運動鍛練和二甲雙胍口服等綜合治療后,血糖仍未達標或控制不理想時,如何選擇下一步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而言,肥胖的T2DM患者有相對的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存在有更為嚴重的胰島素抵抗,患者胰島素處于相對不足而非絕對不足,這時如果選用促泌劑或注射胰島素可能會進一步加重高胰島素血癥和肥胖的程度[2]。因此,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其代表藥物阿卡波糖能競爭抑制小腸上皮刷狀緣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及胰腺α-淀粉酶,阻止1,4-糖苷鍵水解,延緩餐后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3],并由此減輕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島素抵抗。而二甲雙胍作為一線降糖藥有增加外周組織對糖的攝取和利用,減少肝糖生成率,減輕體重,增加胰島素受體的數量和親和力[4]。與阿卡波糖合用,既利用了阿卡波糖延緩腸道葡萄糖吸收的功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又發揮二甲雙胍外周降血糖、降低胰島素抵抗、減輕體重的作用。
筆者通過對36例患者為期16周的觀察,發現聯合兩藥治療后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有進一步的下降,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的意義(P<0.05)。治療后FPG、2hPG、HbA1c、BMI達標的患者分別為21例、24例,20例,顯示仍然有約40%左右的患者有一項或多項指標仍處于“尚可”或“不良”狀態。因此,這部分患者仍需要進一步的飲食控制和加強運動,必要時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同時筆者認為,由于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藥物的療效并未完全顯現出來,有些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有望隨著時間的推延而獲得進一步的下降。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79-780.
[2]項坤三,賈偉平,陸俊茜,等.中國上海地區4O歲以上成年人中肥胖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J].中華內科雜志,2005,39(3):224-228.
[3]高妍,馮晉光,李長紅,等.拜糖平和美迪康對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8,14(1):8-10.
[4]張慶紅.甘舒霖30R聯合二甲雙胍治療SFS75例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1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