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璟莉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142)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了持續30多年的快速增長,尤其是財政分權體制改革之后,給予了地方政府極大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激勵,使得中國經濟在地方經濟的快速增長下得以保持高速發展(王凱等,2009)。但是,財政分權之后,卻又使得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大增,如圖1所示。我國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從1998年的2688.6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3271.39億元,13年間增長12.4倍,年均增速達到87.5%。據財政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為40613.04億元,而2010年的地方財政赤字總額占到2010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81.9%,因此,我國地方財政赤字的增長形勢不容樂觀。
另外,根據國家審計署發布的相關審計結果顯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在2010年底已經超過10萬億。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地方政府舉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而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已經引起了決策部門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歐美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頻發的背景之下,使得我國地方財政收支問題更是值得人們警惕。
有些學者認為,財政赤字的增長會產生排擠效應,即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會擠出私人部門的投資,雖然財政赤字的增加會使得私人部門的投資減少,但是產 出還是會增加(Branson,1979;Friedman,1978)。有些學者則對上述觀點提出反對,Spencer和Yohe(1970)認為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導致產出水平不變甚至減少。

那么,政府財政赤字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呢?這一問題正是本文所要探討和分析的問題。我國大部分學者在探討財政赤字問題時主要集中在財政赤字的經濟效應等方面,例如,夏少剛(2004)等,且極少有學者利用我國省級面板數據來探討我國財政赤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本文使用我國31個省級地區1998年-2010年的面板數據,采用面板數據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試圖對我國地方政府財政赤字與地方經濟增長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進行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全部來源于中國統計局網站中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財政統計年鑒》。選取的指標數據為我國31個省份的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地區生產總值(GDP)以及GDP增長率。由于本文使用的是平衡面板數據,因此本文的樣本數據總數為403(其中截面數據為31,時間序列數據為13),并使用Eviews6軟件進行相應的處理。
通常來講,財政赤字就是一年當中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郭慶旺等,2003),因此,各省份的財政赤字規模就是其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差額。本文利用財政赤字規模與GDP之比(deficit)來表征地方財政赤字情況,用實際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g)來衡量經濟增長。表1給出了deficit和g這兩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信息。

Granger在1980年提出了一種定量分析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Granger因果關系,但是在20個世紀80年代初期,時間序列數據的平穩性問題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因此,在Granger因果檢驗被提出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沒有被納入Granger因果檢驗的過程之中。直到21世紀初期,He和Maekawa(2001)運用維納過程推導出:如果變量為非平穩時間序列時,該統計量的漸進分布將不再是F分布。因此,現在的Granger因果檢驗都要求其變量數據是平穩性的,這就使得我們在進行變量之間因果關系分析之前要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是否為平穩序列。傳統的單位根和Granger因果檢驗都是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的,但是由于數據序列數據樣本量一般都不大,這種小樣本問題會使得單位根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受到很大限制,本文使用面板數據正是考慮到這兩種方法對于樣本量的要求。
在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時,根據截面單元是否具有相同的單位根過程,可以劃分為同質單位根檢驗和異質單位根檢驗,其檢驗方法共有六種,分別為:LLC檢驗法、Breitung檢驗法、Hadri檢驗法、IPS檢驗法、Fisher-ADF檢驗法和Fisher-PP檢驗法。且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為了盡量降低檢驗結果的偏差結合本文使用的Eviews6提供的幾種檢驗方法,本文將采用LLC檢驗法、IPS檢驗法、Fisher-ADF檢驗法和Fisher-PP檢驗法來對我國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和經濟增長進行平穩性檢驗。
由表2中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對于地方財政赤字來說,只有LLC檢驗法的結果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顯著的,其它三種均不顯著,則說明其存在單位根,但對deficit進行一階差分后進行的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四種方法的結果都十分顯著,因此,財政赤字序列的一階差分單位根檢驗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即財政赤字序列一階單整平穩—I(1)。對于地方經濟增長序列來說,只有LLC檢驗法的結果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顯著的,其它三種均不顯著,則說明其存在單位根,但對g進行一階差分后進行的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四種方法的結果都十分顯著,因此,經濟增長序列的一階差分單位根檢驗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即地方經濟增長序列一階單整平穩—I(1)。因此,deficit和g序列可能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

面板數據協整檢驗是在傳統的時間序列數據協整檢驗基礎上的擴展。協整檢驗對于非平穩序列變量之間的模型建立和長期均衡關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這些非平穩序列變量之間的線性組合是平穩的,那么,他們之間的回歸模型才有意義,而協整檢驗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基于回歸殘差的協整檢驗,這種檢驗也稱為單一方程的協整檢驗,本文主要涉及兩變量協整關系的Engle-Granger兩步法檢驗;二是基于回歸系數的完全信息協整檢驗(龐皓,2006)。
Pedroni指出,每一個標準化的統計量都趨于正態分布,并且通過蒙特卡洛模擬發現,在小樣本的條件下,組間統計量比組內統計量有更好的檢驗力度??紤]到本文數據的小樣本性質,在Pedroni檢驗中Panel ADF和Group ADF統計量較其他統計量有更好的小樣本性質,因此在小樣本的模型中主要參照Panel ADF和Group ADF統計量來判斷是否存在協整關系。Pedroni協整檢驗的原假設是不具有協整關系。
由表3的協整檢驗結果可知,在七種協整檢驗方法中,除了Panel PP-Statistic和Group PPStatistic檢驗結果不顯著以外,其余的五種協整檢驗結果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顯著的,即是說Panel PP-Statistic和Group PP-Statistic檢驗結果說明deficit和g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而其余五種檢驗法的結果說明deficit和g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綜合上述結果可以得出,deficit和g之間存在長期均衡協整關系。

上文已經提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主要是對多個非平穩序列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的,經過多年的發展,該理論已經可以適用于面板數據。本文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中的結果可知,無論從短期(滯后4期)來看,還是從長期(滯后11期)來看,地方經濟增長率都是地方政府財政赤字的格蘭杰原因,即從F統計量上來看,在10%的置信水平下基本都拒絕原假設“地方經濟增長率不是地方財政赤字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地方經濟增長率是地方政府財政赤字的格蘭杰原因,但是其F統計量在短期和長期不是很穩定。

另外,從短期(滯后4期)和中期(滯后9期)來看地方政府財政赤字不是地方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但是從長期(滯后11期)來看,地方政府財政赤字是地方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即長期來看,F統計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顯著的,這說明拒絕原假設“地方財政赤字不是地方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
在國際國內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令人擔憂。而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的不平衡是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我國地方財政赤字規模日益擴大,但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向在學術界存在諸多爭議,有的學者認為財政赤字的擴張會減少產出,產生“排擠效應”,而有的學者卻認為財政赤字的擴張會增加產出,產生“拉動效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運用31個省份的1998年-2010年財政赤字和經濟增長數據探討了兩者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結果表明:(1)我國地方財政赤字和經濟增長序列是一階單整序列,且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2)在短期,地方經濟增長是地方財政赤字的格蘭杰原因,但地方財政赤字不是地方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從長期來看,地方財政赤字與地方經濟增長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
〔1〕王凱,黎友煥.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省級面板數據協整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實證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9,6:76-80.
〔2〕Branson,W.H.,1979,Macroeconmic Theory and Policy[M].2nd ed.
〔3〕Friedman,B.,1978,Crowding Out or Crowding In?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Financing Government Deficit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p.593-654.
〔4〕Spencer,R.W.and W.P.Yohe,1970,The Crowding Out of Private Expenditures by Fiscal Policy Actions,Review,FRB of St.Louis,p.12-24.
〔5〕郭慶旺,趙志耘.財政理論與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374.
〔6〕王寶順,唐莉.公債與經濟增長:基于Granger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11:32-37.
〔7〕林曉羽.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在面板數據上的應用[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83-187.
〔8〕龐皓.計量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74-275.
〔9〕夏少剛.財政赤字與經濟增長的定量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4,1:3-8.
〔10〕張馨.促進經濟增長的公債效應理論——評袁東的《公共債務與經濟增長》[J].財政研究,2000,10:80-81.
〔11〕郭慶旺,呂冰洋,何乘材.李嘉圖等價定理的實證分折:協整方法[J].財政研究,2003,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