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 趙俊生
〔關鍵詞〕 德育;校園文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
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1—0022—01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是整個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筆者試圖通過對學校德育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研究,反思與重構學校德育活動,力求解決好個別學校德育活動針對性不強、形式單一和實效性不高等問題。關注學生在校的現實存在,提高學生在校的生活質量,讓學校教育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回到人的感性的、具體的、現實的、流動的生活中來,使教育教學真正地成為人的精神變革、意義把握。
一、“潤物無聲”的校園文化教育形式
我校根據時代要求和學校實際情況,明確提出了“人文校園、和諧校園”的辦學理念,采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的方式,將辦學理念作為愛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不斷加強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隱形”教育功能。第二,通過綠化、美化和凈化校園,讓校園的一景一物,包括每堵墻壁、每個角落都能發揮教育作用。通過黑板文化、櫥窗文化、墻壁文化、花池文化、教室文化和走廊文化等建設,使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學習、探究和實踐的園地,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通過建立學校榮譽長廊、懸掛學校歷年的獎牌、宣傳學校所取得的成績,激勵師生珍惜榮譽,再創佳績;通過在走廊、花圃草坪、有關建筑物墻壁上掛放溫馨提示牌,印制情文并茂的溫馨提示語,增添校園濃郁的人文氣息,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三結合”的“大德育”教育形式
學校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家長、社會的聯系,使學校、家庭、社會在德育工作上目標一致,內容趨同,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消除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的負面影響,形成和鞏固“三位一體”的“大德育”活動網絡。
1. 加強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德育管理網絡建設。成立校級德育組織機構,確定學校德育目標,制定學校德育計劃。負責學校德育的領導,對學校德育進行決策;成立學校中層德育執行組織機構,負責學校德育計劃的執行與監督、日常德育事務的處理、正常德育工作的調度和管理工作;成立基層德育操作組織機構,執行學校的德育意圖和要求,保證德育工作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加強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教育網絡建設,充分發揮少先大隊、中隊、小隊及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觀能動作用,尊重學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加強以教師為重點的德育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作用,通過開展“學校開放日”活動,有效地拉近學校和家庭的關系。
2. 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發揮優勢,拓寬學校德育活動的實踐空間。通過成立家長委員會,明確其責任和權力,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工作中來,為學校教育出謀劃策,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們的義務;通過短信交流、家長會、教學開放周及走訪座談等形式,加強學生、老師、家長之間的多向溝通,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引導家長重視和加強對子女的教育;通過舉辦家長培訓班、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等形式,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出表率,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3. 挖掘社會教育資源,把居民社區、部隊駐地、烈士陵園等作為長期德育教育基地。通過組織學生到華林山烈士陵園掃墓、到社區困難戶家中慰問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以社區為平臺,依托社區,構建學校德育活動新格局,堅持在社區開展“愛心奉獻”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自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三、豐富多彩的德育體驗教育形式
體驗教育是德育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開展德育活動形式多樣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我校堅持每年寒暑假開展好“六個一”體驗系列教育活動,即:積極為社區或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看一部優秀文學作品或優秀影視片,寫一篇讀(觀)后感,參加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一項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學會一項生活小技能。以此為學生提供體驗的空間、拓寬體驗的渠道。同時開展藝術教育體驗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展現學校藝術教育成果;開展中華古詩詞誦讀活動,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同時,增強學生的中華文化底蘊。
總之,學校要充分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努力完善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探索多種有效途徑, 不斷豐富德育形式的多樣化,從而使德育工作更立體化、全面化,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和諧發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