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軍
小學生在進行閱讀的同時,不但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更為主要的是,能從閱讀材料中吸收到相應的信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為學生提供的閱讀素材就顯得十分重要,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能體現跨文化交際的信息。
一、改編教材文本,滲透文化意識
在英語學習中,閱讀、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語,有益于他們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于他們接受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培養國際意識。 在長期的高年級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斷尋覓和探索教材中關于文化方面的線索和思路,在教學中不斷加以適度的整合、改編與提升,以使其更切合我校學生的學情。筆者在進行文本的改編過程中的主要做法:
1. 將課本中的對話改編成篇章或是將篇章改編成對話,適當滲透文化方面的信息;
2. 將原本只是點到為止的“文化點” 通過適當擴充的閱讀文本呈現,補充相應的信息,形成相對全面的介紹。
《新標準英語》第八冊第九模塊的內容是關于澳大利亞的介紹,由于是面對四年級學生,教材中的主要信息只提到了澳大利亞的兩種動物kangaroos and coalas, 重點操練的句型為:Why do you like...? Because...;文本主要是以對話的方式呈現。 筆者在完成好基本對話教學之后,結合學生的學情,將該模塊的文本加以補充,形成閱讀篇章,并適當補充了相應的信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全面的“澳大利亞”的形象。甚至幫學生糾正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以下為部分改編的閱讀材料。Australia is a large and beautiful country. Please remember,Sydney is not the capital city of Australia. The capital city is Canberra....(在不少學生甚至教師的眼中,悉尼為澳大利亞的首都。)
二、對比中西節日,歸納文化異同
“采用只教學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2011年版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文化意識再次進行了強調,在保留了原稿中的七個項目的基礎上,特別補充了一條: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異同。
教材中,關于中西方的節日文化的話題占有大量篇幅。尤其是在第九冊和第十一冊中,更是突出了對西方節日的介紹。主要有“萬圣節”“復活節”“圣誕節”和“感恩節”等等。 這些主要西方節日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應始終將其作為重點來處理。而筆者主要進行了以下兩個方面的梳理與歸納:
1. 將中西方的主要節日進行對比,從節日時間、人們在節日中主要的食物及活動等進行對比,讓學生理解文化的差異。在此過程中,教師提供關于更多的節日的閱讀材料,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節日的詞匯,吸收節日文化的信息,讓學生理解中、西方節日文化的主要差異,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由文化差異帶來的新奇感、愉悅感,讓閱讀成為“悅讀”。
在長期的節日閱讀教學中,筆者總結并對比了較多的中西節日文化 “相呼應”的素材,以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例如,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Chinese Valentine?蒺s Day & Valentine?蒺s Day,Tomb?鄄sweeping Day & Halloween等。
以下小段落是閱讀材料的節選:Tomb?鄄sweeping Dayis a day for those no longer with us.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n the west, people have Halloween. The children scare the people and get sweets. They are also called Ghost Festivals....
2.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找到中西方節日文化的“交集”,尋求這些節日的相同點、相似點,由此形成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他國文化的理解、尊重與認同感。 筆者認為,學生除了了解西方這些節日之外,也要明確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深厚的文化淵源。
例如,在教學“Thanksgiving” 話題時,教師提供了相對于教材更為全面的閱讀素材,對教材中的主要信息進行了補充與拓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除了美國,加拿大也有感恩節, 但是時間不同(In Canada, itisthe secondMondayinOctober.)。其次,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感恩”是人類共同的、相通的情感表達。 在美國,體現在Thanksgiving;在中國,則體現在Mid?鄄Autumn Day and Spring Festival。 因為這三個節日都包涵了“慶豐收”“團圓”“感恩”的核心因素。
三、創編閱讀專題,引導文化交際
英語教師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傳播的使命。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中年級階段完成了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文化的任務之后,高年級教學則要適當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基于這一點,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用心選擇閱讀教學素材、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梳理、整合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適合本校高年級學生的文化閱讀資源庫。以下為筆者進行創編閱讀專題,引導文化交際的具體做法。
1. 將散落在本套教材中各冊的關于中西方節日的主要信息加以整理歸納,形成適合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的節日文化專題,以練習、作業,乃至能力測試等形式在模塊教學中加以補充。整理出的節日文化專題閱讀材料主要涉及中、西方十多個主要節日的介紹以及對比。
2. 結合學校英語教學課程安排,在六年級教學中開設閱讀課。 筆者堅持以文化閱讀為教學主體,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閱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體現該國文化特異性的內容創編成閱讀教材,介紹異國的習俗、掌故、歷史、風土人情等。相關的閱讀材料如:Hand Gestures Around the World,Table Manners,Chinatowns in the world,Step into Ireland,The Big Apple?鄄New York City,Olympics等。
3. 營造文化氛圍,裝飾校園文化走廊:在高年級教室外走廊上,以中、英文配圖片的方式呈現文化故事、文化典故、文化名人等。圍繞文化的主題,介紹各國有趣的節日、習俗、食品、文娛活動、首都、城市標志以及文化名人等等。 例如:Elizabeth II,Mother?蒺s Day,Carnivals in Brazil,Disneyland Parks in the world。由于選材得當,這一閱讀形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尤其是學習文化的興趣,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英語習慣用法,形成了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并行的良好態勢。
通過對教材中文化因素的不斷挖掘,對中西方節日文化的體驗,以及對較為大量的文化專題的閱讀,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了文化, 這種理解是通過教師長期的、有選擇的、因勢利導的文化閱讀而實現的。 一方面,廣大學生了解了具體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現象,也了解其背景、淵源、文化含義、宗教含義;另一方面,學生初步形成了文化觀,知道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中西文化之間無優劣之分。教師有意識的教學行為,還間接地引導了學生采取一種客觀的、寬容的態度對待異國文化,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和價值觀衡量、批判異國文化,也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追隨異國文化。廣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舉止恰當、得體,而其閱讀的過程,也體現了更高的價值,即“‘悅讀文化,越懂文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