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鳳
在課堂中,經常見到有些老師光重視讀的技能訓練,而忽視了讀的情感體驗。比如,有位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陶罐和鐵罐》一文中,“鐵罐說的一句話:‘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時是這樣指導的。
師:這句話鐵罐是用什么樣的語氣說的?
生:傲慢。
師:哪位同學能用傲慢的語氣來讀這句話?
生1:(用比較平淡的語氣讀)
師:你們聽出傲慢了嗎?
生:沒有。
師:誰能讀得更傲慢一些?
生2:(聲音大了一些)
師:傲慢的語氣應該還要更重一些。
生3:(聲音很響亮有點像吵架)
師:好。把傲慢的表情做出來,下巴抬高些,眼睛從上往下斜一些看對方,再把這句話拉長音,這樣一定能讀得更好。請看老師讀(師表演范讀)。
師:誰來試試?
生4:(模仿讀得很像)
師:很好。全班同學都像他一樣讀。
生齊讀。
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教學,不是要培養節目主持人,也不是要培養播音員,不能光進行純粹的技能訓練。朗讀既是要培養的能力之一,也是理解、感悟課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進行朗讀指導之前,要讓孩子鉆研文本,交流感受,引導學生歷經一個產生“感情”的過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去讀。如上面的案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理解“傲慢”的意思,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境、角色之中,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然后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鐵罐的傲慢語氣,學生會讀出不同的“傲慢”,有的強調“敢”,有的突出“碰”,有的凸顯“我”,有的更在意“陶罐子”。在這樣的基礎上,敎者予以必要的點撥、指導。這樣的朗讀教學,才真正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