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東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發展的生長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去追問與反思,讓他們在質疑、解惑,再質疑、再解惑的過程中,逼近數學的本質,從而使知識得到發展,智慧得到生長。
《認識比》是節概念教學課,在人教版、蘇教版以及北師大版的教材中,都安排了這樣的教學內容: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比的讀法、寫法,能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教材介紹了“比是什么”“怎樣用比”,然而它們都缺少了“為什么要學比”的內容。其實,比作為一種元認知,不管是從知識的生長規律來看,還是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我們都應將知識的萌發、生長、發展的過程進行必要的呈現。只有當學生知道了知識的“由來”與“未來”時,他們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識的本質,才能感悟出其自身的價值。因此,陳士文老師在執教《認識比》時,增加了這樣的一個教學環節——追問:“為什么要認識比”,以此來拓展教材、完善教材。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到知識的本質,教者在“為什么要認識比?”的教學環節中,將這一追問分解為如下的3個層次。
追問一:為什么要選擇比來表示這里的關系?
師:既然比與除法、分數有那么多的聯系,那么為什么還要學習比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來繼續學習吧!
師:這是剛才的一杯糖水,它有10克糖,90克水。如果再加入37克咖啡粉,現在也就成了一杯咖啡。現在你能表達出這三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嗎?
生1:水的質量最多,糖的質量最少。
生2:糖的質量是水的■,是咖啡粉的■。
生3:糖∶咖啡粉∶水的質量比是10∶37∶90。
……
師:工地需配制一種混凝土,王師傅用2噸水泥、3噸黃沙、5噸石子很快就配制好了。怎樣更簡潔地表示這種混凝土中三種量之間的關系呢?
生:水泥∶黃沙∶石子的質量比是2∶3∶5。
師:你為什么不用除法、分數來表示數量間的關系,反而會選擇比呢?
生1:用比表示數量間的關系可以更簡潔。
生2:對,特別是數量比較多的時候,用比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更簡明、更方便。
【剖析】在比較兩個數量的關系時,比與其他表示方式相比,其優點不夠突顯。為此,教者引入了三個數量,并在“怎樣更簡潔地表示這種混凝土中三種量之間的關系呢?”的追問中,讓學生在比較、選擇、優化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比的價值——表示數量間的關系更簡潔、明了。
追問二:這里的兩種說法矛盾嗎?
師:同學們說的很有道理!大家看,前面我們在學習比的時候,知道了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這里提及的是兩個數之間量的關系,但這里(糖∶咖啡粉∶水的質量比是10∶37∶90,水泥∶黃沙∶石子的質量比是2∶3∶5)卻出現了三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兩種說法矛盾嗎?大家不妨討論討論。(學生討論)
生:不矛盾。
師(啟發):難道這里面也藏有兩個數量的比?
生1:這里面也有兩個數量的比,如水泥和黃沙的質量比就是2∶3。
生2:水泥和石子的質量比是2∶5,黃沙和石子的質量比是3∶5。
生3:水泥和混凝土的質量比是2∶10。
……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這里不但有兩個數量的比,而且還有很多,所以這里的說法與前面并不矛盾。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原來這么難表述,這么復雜的關系,現在只用三個數的連比就可以表達出來了,看來,在這兒用比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確實更簡潔、更明確、更方便!
【剖析】為了凸顯比的簡潔性,教者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了三個數量的比,然而在比的意義的描述中,提及的僅僅只是兩個數量的比。這兩種說法中,數量的個數不一樣,會不會影響到學生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呢?為了排除隱患,教者順勢設計了這樣的追問——“這里的兩種說法矛盾嗎?”,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明晰了比的意義,另一方面也進一步體驗到比的價值。
追問三:除此之外,比的價值還有哪些呢?
師:除此以外,比的價值還有哪些呢?
(出示:芭蕾舞演員踮腳的圖片)
師:怎么樣?很美吧!你知道芭蕾舞演員表演時,為什么要踮起腳尖嗎?
生:我聽美術老師說過,這里面有黃金比呢!
師:你說得非常好,這里面確實藏有黃金比的知識,那到底什么是黃金比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出示課本中的“你知道嗎?”介紹黃金比)
師:現在你知道芭蕾舞演員表演時為什么要踮起腳尖了吧!黃金比是美的化身,它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吧!(出示建筑、繪畫中的黃金比)
師:瞧,比還“創造”了生活中的美!其實,比的價值還不止這些,大家看(出示:比例尺、正反比例……),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以后我們將會感受到更多。
【剖析】表達方式的簡潔、明了是比的優點,但并不是比的全部價值。為此,教者通過追問——“除此以外,比的價值還有哪些呢?”以此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從用比表達的簡潔、明了到黃金比的美學價值,再到比例尺、正反比例等數學知識、思想的初步滲透。教者從知識整體性的角度出發,將新知產生的必然性、發展性展現無余,學生在認識到比的價值的同時,看到了知識的萌發、生長與發展,在此過程中學生感悟了數學本質,初步構建了知識的體系。
追問,是一種求知若渴的態度;追問,是一種嚴謹求真的精神;追問,是一種善于學習的能力。只有在不斷地追問中,我們才能逼近數學本質,接近科學真理;也只有在不斷地追問中,我們才能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