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珠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情,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要積極關注學生生活,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獲得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知,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模擬生活,讓學生獲得體驗
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在緊急情況下的自救和求助、各種交通安全標志的含義、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針對這一特點,我創設特定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從而有所收獲。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前,學校正好組織觀看關于殘疾人的電影《一樣的人》。在看電影時,有些讓人落淚的畫面,在學生眼里卻成了非常滑稽、搞笑的橋段,這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就布置學生模擬自己見到過的殘疾人。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扮手腳不方便的殘疾人——用繩子把自己的手或腳綁住。活動開始后,演盲人的小朋友連完成簡單的“從講臺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而其他的學生也真實地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的不方便,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啊!過了幾天,有學生向我報告:“老師,小W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個腿腳不便的殘疾人,他笑話他呢!”小W馬上反駁:“老師,我馬上就不笑了的,我覺得他有點可憐!”孩子的話是幼稚的,也是真實的,這讓我們看到了體驗所帶來的收獲,雖然這收獲極其細微。
二、結合生活,讓教材活化使用
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教科書不同,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材是開放的、強調兒童個性、具有學校和地方特色的課程,這為教師因地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和班級的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因此,在使用教材時,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成為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使兒童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如執教《集體的事,我應該做》一課時,就在引導學生認識作為集體一員有相應職責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班級要周六組織一場活動,而自己周六有安排怎么辦?自己在集體生活中也遇到過這樣的事嗎?怎么看,應該怎么辦?以教材為引子,推開生活窗子,從而引發學生思考,點燃學生思維,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
三、體驗生活,讓學生參與實踐
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無止境的認知過程。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個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及小學生容易被調動的特點,即使教學效果很好,一旦下課走出教室,環境發生變化,他們不穩定的一面就暴露出來。品生課可以與班隊活動相結合,鞏固和發展課堂教學的成果,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如在教學《學習真快樂》第二課時后,為了讓學生真正知道在課間活動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險和妨礙他人的游戲,我將其充分與班隊活動相結合,在課后設計了主題班隊活動。這樣的活動在內容上更貼近生活,以學生自身生活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使學生的品格得到培養,情操得到陶冶,素養得到提高。
四、鏈接生活,讓資源有效整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社會即學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學校課堂上、教材上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讓學生去接觸社會,他們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如教學《身邊的“朋友”》一課,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現公共設施遭破壞特別嚴重:公用電話遍體鱗傷、消防栓被貨攤擋住、窨井蓋失蹤……要改變這些現狀,是同學們力所不能及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了觀點卻不是紙上談兵呢?我們學校聯合社區干部,開展了“保護身邊的‘朋友”行動,帶領學生再次實地考察被破壞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探尋導致破壞的各種原因;想想提高保護公共設施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正是對教學和環境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學生對公共設施和社會公共資源有了更為深切的認識。把教學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實踐“回歸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理念,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生活中的許多情景都蘊涵了豐富的道德情感。教師應該多想方法,充分挖掘生活的素材和資源,提升道德認知,激發道德情感,強化道德體驗,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一定會在學生的身上美麗綻放。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