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贊金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學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實現開放式教學,遵循課前觀察生活、課中體驗生活、課后融入生活的原則,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去探究,以促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
一、課前觀察生活,豐富感知
新課程形勢下的教育不是把教育限于課堂,而是把學習的內容擴展到課前,延伸到課后。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前“觀察生活”這個平臺,讓學生與真實的社會生活“面對面”。這樣不僅會拉近品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距離,同時也為品德課的教學提供了第一手感性材料。為此,教師應在課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道德基礎,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調查、積累生活材料,并借助已有的道德經驗,為直奔教材的道德認知教學目標“鋪路搭橋”。
例如在教學《規(guī)則在哪里》時,上課前我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詢問等方法調查學校、家庭、商店、生活小區(qū)的現狀,尋找那里都有些什么規(guī)則,并把自己的發(fā)現記錄下來,與自己的行為相對照。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自覺遵守規(guī)則對于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學生們很有興趣,積極地去觀察,自主地進行探究。學生在調查實踐中深刻地感受到規(guī)則的意義,沒有說教,遵守規(guī)則的教育自在其中。有了課前的觀察,第二天上課時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想發(fā)表看法,個個興致勃勃,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提供了許多最真實的材料。
課堂中的問題全部來自學生的真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學生更像是在探討著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活,因而更全身心地投入了學習。課前調查活動,既豐富了課程資源,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還激起了孩子們上課的濃厚興趣,可謂一舉三得。
二、課中體驗生活,提升認識
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參與的過程,只有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的活動才具有生命力和實效性。任何信念都是在實踐中形成、深化、確立的。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體驗人生的奮斗與幸福……這樣才能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我在課堂上把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作為教育的重要資源,讓學生成為生活的實踐者、觀察者和反思者,在體驗中明白道理,在體驗中獲得對他人、對社會、對世界的真實感受。
如教學《我換牙了》一課,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注重引導學生健康地生活,因為健康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本單元主題為“健康生活每一天”,旨在通過衛(wèi)生保健和自我保護兩個方面的學習,使兒童從小懂得珍愛生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能力。課堂上,我設計了看錄像、聽同學介紹換牙的經歷、講述自己換牙的體會,孩子們在活動中消除了換牙的煩惱;學生通過吃餅干、觀察漱口水,認識到漱口和刷牙對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在指導學生實踐正確刷牙的體驗活動中,發(fā)展了“換牙”和“護牙”的實踐能力。在《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中開展的這種活動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水平,這些活動讓兒童道德品行的教育不再是在抽象的文字學習中進行,而是變得真實具體、可感可觸,真正起到引導兒童生活的作用。
三、課后融入生活,引導實踐
“課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應該走進教室,讓課堂充滿生機;另一方面,教學要走出教室,走進真實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一節(jié)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的結束,并不是探求知識、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的終止,而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教學向課外延伸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要帶領學生走入生活天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要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并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步消化、理解,從而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如《我是家里小主人》這一活動,是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來減輕家長的負擔。孩子們在課堂上都搶著說自己會做這、會做那,可是在家里是否有堅持做呢?課上我就引導學生根據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作一些打掃房間、倒垃圾、洗碗、澆花等具體事務,讓學生自己制定家務勞動計劃,并讓他們轉交給家長一封信,請家長指導學生學做家務活,并督促孩子能夠長期堅持下去,每天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評價。剛開始同學們興致挺高,后來慢慢有所松懈。我又用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品德與生活課,讓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當評委,檢查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每周評出“愛勞動之星”。一周一次的檢查反饋、交流和評比,激勵著學生在生活中不斷實踐。
讓品德教育走進兒童的生活,要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讓孩子們通過親身經歷得到不同的收獲和真實感受,從而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教學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的課程目標。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要以兒童的現實社會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為活動載體,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兒童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不斷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