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亞南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35)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比較優勢理論是古典及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它認為產生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各國在產品生產上存在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用相對勞動生產率、相對勞動成本或者機會成本衡量。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的一個特例,而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本質上也是一種比較優勢理論。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相似,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認為產生國際貿易的原因也是因為相對價格的不同,只是這種相對價格不是由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的不同所產生的,而是由于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不同所產生的相對價格優勢。新貿易理論則是從規模經濟等新的角度解釋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這種新的貿易現象。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世界經濟逐漸成為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國際貿易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分工是進行國際貿易的前提條件,而目前的國際分工是由舊的國際社會政治經濟秩序和各國資源的稟賦差異決定的。因此,本文通過研究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路徑和發展現狀,從而找到該理論的發展前景,試圖以新的研究視角來解釋新的貿易現象。
大衛·李嘉圖對國際貿易模式的研究一般被認為是比較優勢理論的起點。李嘉圖認為,所謂比較優勢就是不同國家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差異,該差異的來源是各國在生產該產品上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存在許多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就是該理論里僅有勞動這一種生產要素。因此,在多種要素存在的情形下,該理論在解釋比較優勢來源時就會產生困難。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發展了李嘉圖理論。該理論構造了一個包含“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兩種生產要素”的模型,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
在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之后,貿易理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數據收集和處理技術的發展,以及對貿易理論進行實證檢驗。“里昂惕夫之謎”的提出使得人們對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普遍適用性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導致兩種結果:一部分研究者認為通過對赫克歇爾-俄林理論進行改進,引入人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進而在更為廣泛的基礎上考慮國家之間要素稟賦結構的差異就能夠解決難題。這些研究者的實證檢驗結果也證明上述改進基本是有效的。另一部分研究者則試圖通過放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部分重要假設條件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并且,兩個方向的發展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放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關于規模收益不變的假定,研究規模收益遞增對于國際貿易的影響。
按照規模收益遞增理論,一國的企業或者行業可能僅僅由于歷史或者偶然的原因而較早地進入某個產業,從而可以較早地擴大生產的規模并利用規模經濟來形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優勢。
第二,放棄赫克歇爾-俄林關于貿易參與國在獲得生產技術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國家的技術可獲得性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技術可獲得性差異理論既可以用來解釋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也可以用來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對于前者,即使兩個發達國家在開發技術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但是由于隨機性,開發出來的具體技術也具有差異;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可能專業化地開發不同產品或產業方面的生產技術。因此,兩個國家的技術能力相同并不意味著兩者開發出來的最終產品相同。這樣,兩個技術能力相同的國家仍然存在貿易的可能性。對于后者,其研究結果是產生了著名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新的技術和產品一般是在發達國家首先開發成功的。當產品和技術趨向成熟并進入標準化階段時,產品的生產則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行。與產品和技術的這種生命周期相適應,國際貿易首先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新產品,然后則改變成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輸出成熟的和標準化的產品。
按照赫克歇爾-俄林理論,國際貿易應當主要在要素稟賦結構相差較大的國家之間進行。然而,國際貿易的發展越來越表明,要素稟賦結構相似的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主要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反而占據國際貿易的主要份額。這樣,貿易理論就需要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于是,新的貿易現象又導致了新的貿易理論的產生。新貿易理論,包括其對規模收益遞增條件下國際貿易問題的分析、技術可獲得性的分析、分工和專業化與企業技術和產品開發之間關系的討論、不同國家之間市場需求差異的分析等,為國際貿易的這種新的發展動向提供了解釋。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中產業內貿易的興起推動了比較優勢理論新的發展。克魯格曼和赫爾普曼引入規模經濟來分析比較優勢(1985)。他們建立了一個壟斷競爭模型,該模型基于自由進入和平均成本定價,將產品多樣性的數目視為由規模報酬和市場規模之間的相互作用內生決定。他們認為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強調比較優勢是外生給定的,而許多情況下,它是先天獲得(內生)的。后天獲得的比較優勢決定了一國在某些制造業,尤其是高技術產品制造業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要素稟賦差異和“外部經濟”是內生比較優勢的源泉(見表1)。

表1 比較優勢的4種來源
克魯格曼雖然強調后天獲得的比較優勢的重要性,但他認為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并沒有過時,“無論在理論還是實際中,生產率落后的國家同樣能夠保持國際貿易平衡,因為決定貿易的是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在自給自足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產品多樣性數目很小,而貿易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同時如果貿易增加了消費者的需求彈性,那么單個廠商的規模效率也能改進。這樣,單個廠商通過規模經濟作用確立了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實際上,克魯格曼在更早時候(1980)就提出國內市場規模會影響一國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他論述了在幾種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國市場的廠商更能有效利用規模經濟從而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許多實證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內銷的廠商規模更大,廠商和產業的規模與出口量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
格魯斯曼和赫而普曼從研究與開發(R&D)的角度推進了比較優勢理論(1989,1990)。他們將原來盛行的對比較優勢的靜態分析擴展到動態分析,創建了一個產品創新與國際貿易的多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通過R&D產生的比較優勢和世界貿易的跨期演進。在模型中,公司引進新產品會發生資源成本;前瞻性的生產者引導R&D進入具有獲利機會的市場;新產品不完全代替老產品,并且當更多的商品可買到時,價格、利率和貿易模式會跨期演進;貿易有產業內和產業之間的,前者受制于R&D支出,后者受制于資源稟賦;國際資本流動用來為R&D融資,在一些情況下跨國公司會出現。
早期的動態研究(Krugman,1979;Dollar,1986 等)對貿易均衡的穩態性質作出了有意義的分析,但由于沒有考慮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響和驅動產品創新率的經濟因素,從而使分析不夠完全。而格魯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確地處理了對私人投資R&D激勵和R&D活動的資源要求。資源通過分配到R&D部門,會導致差異化產品和同質產品的生產,然后就會形成沿著貿易均衡動態路徑的赫克歇爾-俄林貿易模式。這種貿易模式,會導致比較優勢的發展。
格魯斯曼和麥吉(2000)從人力資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國際間的比較優勢。他們創建了一個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國家間貿易競爭模型,分析了人力資本的分配對比較優勢和貿易的影響。他們發現,具有相對同質人力資本的國家,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生產技術以及人力資本之間的互補性特征。此時,當所有的任務被相當好地完成時,要比一部分任務被極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務完成得很差時的有效產出更大。高效率的生產組織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資本匹配,這在有同質人力資本的國家更容易實現。另一方面,對于具有異質人力資本的國家,其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生產技術以人力資本之間的替代性為特征。此時,具有相對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務,而另一些任務由才能相對較低的人組成的公司來完成。那么,對于具有異質人力資本特征的國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將會在對杰出人物敏感的產業中占有比較優勢。
庫納特和梅里茲(2009)從勞動市場的波動性、彈性的角度分析了國際間和部門間的比較優勢。勞動市場制度的國際性差異對公司調整適應外來沖擊的能力有影響。波動性在制度上與特定部門的差異相互作用(如公司內不同部門的特定抗沖擊性差異),形成了一種新的比較優勢。大量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勞動市場彈性較大的國家偏向于出口波動性大的產品。通過闡述勞動市場體制的差異如何整合的于恩布什、費舍爾和薩繆爾森(1977)的比較優勢模型,表明了該模型可以擴展到多因素、多國模型。
國內學者中以林毅夫為代表力挺比較優勢理論,他們認為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是由要素稟賦決定的。在一個勞動力相對富裕的國家,勞動力的價格就會很便宜,而資本的價格就會相對較昂貴,如果一個經濟體系能夠對要素稟賦的變動作出及時反映,要素價格就會反映其稟賦的稀缺,企業就會調整產品生產的要素投入,在技術選擇時盡可能地使用相對便宜的要素。在傳統趕超戰略下形成的生產要素存量配置結構,是與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相違背的,因此導致大量的趕超企業缺乏自生能力。政府為了保護此類企業,會采取各種扭曲價格的方法,或給予他們補貼,從而影響了市場的正常運轉,制約了資本積累的速率、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
與之相反,以洪銀興為代表的學者則提出“比較優勢陷阱”。他們認為比較優勢理論是一種靜態的視角,沒有考慮產業結構的調整;比較優勢理論所講的比較成本是對本國產品的比較而言,并不意味著在國際競爭中就一定具有優勢。落后國家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無法成為帶動產業升級的龍頭產業,容易導致進口漏出和儲蓄漏出,從而不能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長期單純執行比較優勢戰略會造成一國產業結構不能得到升級,而且會固化原有產業分工,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長期處于不利地位,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貿易條件惡化和貧困化增長的現象。因此他們認為,競爭優勢理論應該取代比較優勢理論成為新的國際貿易主導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理論,盡管自李嘉圖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為企業和國家進行生產活動選擇時,在要素相對密集度方面所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兩優擇其甚,兩劣權其輕”不僅僅是指導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在社會生活的其他諸多方面,都已成為進行合理社會分工,以取得最大社會福利與勞動效率的原則,有較為廣泛的一般適用性。然而,一個企業不可能進入這個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每個行業,因此,需要在這些行業中有所取舍。綜上所述,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這為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完善途徑。
第一,貿易理論的實證檢驗問題。根據一些學者對于各種現象的計量分析結果,以上理論中的多數理論——包括赫克歇爾-俄林的比較優勢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各種流派都獲得了支持。然而,并不存在某種理論具有普遍適用性。或者說,要素稟賦、專業化與分工的發展、規模經濟分析、勞動市場波動性和彈性分析等“新”、“舊”貿易理論解釋變量對國際貿易現象都有一定解釋能力。
第二,各種貿易理論間的關系。既然實證檢驗不能簡單地排除某一種貿易理論,就必須考慮如何處理各種貿易理論之間的關系。最直觀的想法是構造一個包含多種解釋變量的一般化貿易模型,從而將各種貿易理論綜合起來。然而,沿著這個方向進行的工作都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再者就是,不對各種貿易理論進行綜合,而是從貿易現象著手——將貿易現象分為不同的類別,每個類別適用不同的貿易理論來解釋。比如,傳統比較優勢理論主要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或者要素稟賦結構差別較大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新貿易理論則主要用來解釋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或者要素稟賦結構差別較小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這兩種想法都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
[1]Ariel Burstein ,Marc J.Melitz.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Firm Dynamics[EB/OL].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melitz/papers_melitz.
[3]洪銀興.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兼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理論的缺陷[J].經濟研究,1997(6).
[4]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2002(1).
[5]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