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鳴

隨著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會期的臨近,中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對十八大的聚焦也越來越集中了。在這一過程中,相當多的人把關注重點放在了十八大的人事變動上。這一關注不能說偏離主題,但僅僅停留于此,恐怕對十八大的展望就不能說是全面的了。
中國共產黨有句常說的話,路線確定以后,干部是決定因素。把這句話的邏輯關系梳理一下,我們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路線是第一位的,干部則是居其次,有什么樣的路線自然會產生什么樣的干部。路線如何確定?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理論上、戰略上講清楚、說明白、選擇好。因此對于觀察十八大的人士來說,關注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上的思想建設應該是與關注人事變化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一件事情。
那么,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上的思想任務有哪些呢?梳理中國社會在十六大以來10年的發展脈絡,結合胡錦濤總書記7·23講話精神,我們可以說有三方面的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上應該做、需要做、也可以做的事情:要充實新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清楚;要實踐好思想,讓科學發展觀實至名歸;要完善好思路,夯實堅持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
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清楚
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走了也走出了一條新路,我們稱之為“中國道路”。雖然這條道路尚未定型,但它是有確定內容的,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對中國社會來說,“中國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是同語反復。
既然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需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清楚,如果大家都不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什么,如何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勞永逸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定型不現實也不必要,但確立一個大方向,勾勒一個大輪廓、確立一些大原則還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畢竟我們已經有了30多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
比如,我們已經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這就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科學發展不僅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更強調為人民發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不僅要快的發展,更要好的發展;社會和諧則強調社會各個群體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不僅不能少部分人高興大多數人失落,也不能舉座皆樂一人獨泣,和諧社會必須“一個都不能少”。這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我們與其他一切社會發展道路最根本的區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我們相信這基本要求還要再加一重內涵:共同富裕。因為鄧小平同志早就講過,社會主義的本質最終是實現共同富裕。
又比如, 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三大成果: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大成果中,“道路”與“理論體系”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去年才明確提了出來。因為制度的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比較長時間的積累的過程。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說,道路是發展方向,管的是“所當然”,解決的是中國社會往哪里走的問題;理論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管的是“所以然”,解決的是中國社會如何發展的問題;制度則是行動章程與行為守則,管的是“從應然走向實然”,解決的是讓事業從理念走向實踐,從理論變為行動的保障問題。道路、理論、制度三足鼎立,共同支撐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還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究竟是什么?曾經一個外國學者說,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我們明白,“社會主義”我們也明白,就是“特色”不明白,好像想說什么就是什么。我們不贊同他這種情緒化表達,但承認他提出了一個真問題。要想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實需要把“特色”講清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沒有現成藍本可以照抄照搬的,也就是說它沒有藍圖可供參照,用毛澤東主席的話講是,“草鞋沒樣,邊打邊像”,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講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這30多年來,或者再往前看,是6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部實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內容。什么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空洞的教條,也不是虛幻的烏托邦,目前中國社會活生生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實,我們現在干的一切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實踐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跟中國具體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緊密結合起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又豐富發展,改革創新,這是理論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的實踐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結合起來,用中國思維、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民族特色;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繼續,今天的社會主義是傳統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需要與時俱進,社會主義也在與時俱進。這就是時代特色。我們重視時代特色就是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積累中與時俱進,而不是在否定中另起爐灶,不要瞧不起過去的社會主義,也不要固步自封于今天的社會主義。這“四個特色”是胡錦濤總書記在7·23講話中提出的,相信在十八大會得到更進一步的闡述與豐富。
所以,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十八大應該也可以在十二大以來歷次黨代會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做出新的豐富與發展。
讓科學發展觀實至名歸
作為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的成果,科學發展觀雖然已經提出9年多了,但實事求是地說,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的貫徹落實并不像期望的那么到位,或者說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并沒有完全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為什么這樣一個好的理論,卻在實踐中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呢?因為我們無論是貫徹落實的決心,還是貫徹落實的舉措,包括制度體制配套方面尚遠遠不到位。
所以,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該是十八大最重要的思想任務之一。而要完成“這一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恐怕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做文章:
堅定的決心是前提。雖然從更長遠的歷史視野來看,從更宏大的全局意識來看,不科學發展遲早要吃苦頭的,但是短時期內那些不科學的發展模式、發展行為還能給局部區域的個別群體帶來收益。并且這些行為模式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用的慣也用的熟,還不用面對轉型中可能的風險。所以,現在有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候,還是有點三心二意,不是那么堅決。十八大要在打破已經形成的不合理利益格局,直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出現的陣痛,克服惰性、克服本領恐慌,學習科學發展的新本領,增強黨員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性和堅定性方面下大決心。
有力的舉措是關鍵。十六大以來,中國社會對科學發展觀地位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針”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地位不斷提高,但與中國社會實踐發展要求相比尚顯不夠。也正是由于我們還沒有把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地位與政治地位提到應有的層面,所以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就算我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你也把我無可奈何”的狀況。更加有力的舉措是什么呢?就是在黨的十八大上,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當它成為指導思想的時候,在中國社會貫徹落實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樣。
完善的制度是保障。把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落實到位需要制度發揮作用,科學發展觀的落實需要一系列的體制機制的配套。比如,領導干部的政績考評體制機制。我們現在常說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不對,使得一些領導干部不堅持科學發展,其實背后是政績考評體制機制不配套。
我們現在這種政績考評機制的評價標準是,你只要給我賺來錢,只要把經濟總量做上去,只要把高樓大廈蓋起來,我就讓你到更重要的崗位去工作。這樣一種政績導向,就讓很多干部認為我不堅持科學發展,也能不斷進步。還比如,為什么我們反復說要擴大、啟動內需和消費,卻總是沒有很好地啟動起來呢?原因是老百姓消費不增加地方政府的財稅收入,地方政府當然就沒有積極性了;為什么中央反復強調房地產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卻老想打擦邊球呢?因為地方政府有很大一塊收入要通過賣地來獲得,房價降了怎能了得?如果我們能進行一系列制度體制的安排,通過改變財稅體制,讓地方政府在堅持科學發展、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方面也能有財政收入,自然就會把發展的路徑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
樹立科學改革開放觀
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上繼續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毫無疑義的。中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
但是實事求是講,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改革不可能完美,難免會有一些缺陷或者不足之處,這些不完美、缺陷和不足之處會讓一些干部群眾產生懷疑心理和否定心理。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貧富差距、環境污染、資源浪費、階層固化,還包括腐敗現象等等。盡管這些問題不是改革開放本身帶來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間出現的,而且有很多現象跟改革開放中一些做法的不規范、不科學有著直接關聯。
固然改革本身不可能完美,但我們不能把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我行我素甚至諱疾忌醫,就真會讓群眾對我們的改革開放失望。怎么辦?要想真正堅持改革開放,對于今天的中國社會來說,恐怕要確立起科學的改革開放觀。就像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有科學發展觀,中國社會深化改革開放也需要有科學的改革開放觀。
科學的改革開放觀不是去對一些改革具體方案進行所謂“頂層設計”,而是要解決一些涉及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比如說,我們為什么要改革?我們是為改革而改革呢還是有更高的目標與明確的價值指向?如果我們的改革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物質生活的改善和各個方面的發展,不能讓人民群眾感到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這樣的改革就算不斷改又有什么意義呢?
還比如,改革,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講,叫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也就是說,我們的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完善,不是推倒重來,不是否定掉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改革既要改掉過去的一些不好的做法,不好的行為和不好的模式,又要把我們的一些好東西、好原則、好目標保持住,要守住根本。什么叫改革的辯證法?就是我們既要看到必須改的東西,又要看到必須堅持和保留的東西。而且對于今天的中國社會的改革來說,看到一些堅持和保留的東西比片面強調“改變”更加有建設性。
而要形成這樣的科學改革開放觀,我們就不能脫離開黨的基本路線來談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看起來是三樣東西,但這三樣東西其實是一體的。因此,當我們談堅持改革開放的時候,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基礎上的改革開放。在這樣基礎上的改革開放才是真正的改革開放,也才是十八大應該堅持和倡導的改革開放。這樣的改革開放既能把我們30多年來改革開放中取得的好成果發揚光大,又能把30多年來改革開放中的遺憾彌補、失誤糾正、矛盾化解,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