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如果說西南聯大是民國高校教育的杰出代表,那么中央研究院則濃縮著民國學人群體的錚錚風骨。
曾有人如此評價鼎盛時期的中研院,“生物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數理組與世界頂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組幾乎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雖然此論是否準確有待嚴謹考證,但中研院在國際同行中擲地有聲乃有目共睹。雖然那是一個炮火紛飛,社會顛沛流離,物質奇缺的戰亂時代,但學人群體矢志打造學術豐碑展露的錚錚風骨,至今為人景仰。
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費正清尋訪中央研究院所在的李莊后深深感嘆:“我為我的朋友們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所表現出來的堅忍不拔的精神而深深感動。依我設想,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也許早就拋棄書本,另謀門路,改善生活去了。”
作為長期跟蹤研究“李莊”的民間學者,岱峻在本書中對胡適、李濟、傅斯年、董作賓、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壽、曾昭燏等學者作了深入細致的描摹,越是隨著文章的深入,越能深深感受到費正清的那番感嘆穿越歷史時空的厚重。
就本書展現出的民國學人群體,至少有這樣3個關鍵詞令人注目—嚴肅、熱愛、執著。
最為“嚴肅”之事當屬董作賓攜女友田野調查風波。由于董作賓1935年4月攜女友熊海平前往河南安陽侯家莊殷墟發掘工地,違反了中研院“禁止外出調查攜眷”的禁令。要說,這一禁令出臺之初傅斯年等人并不贊同,但面對董作賓的違令之實,傅斯年、李濟、梁思永包括董作賓在內均欲引咎辭職,以捍禁令之應有尊嚴。
另一個充分折射學人對學術研究嚴肅的縮影則是,李濟入主史語所考古之初,就與同人約定:絕不私藏和購買古物。這一約定后來經曾昭燏上升為業內“行規”。這一“行規”可以有諸多解讀,但萬變不離其宗,即考古者不允以此為謀利器具。
熱愛,是民國學人致力研究事業的重要基礎。埋頭于最熱愛事業的曾昭燏終生未嫁,而史語所8000袋明清檔案的幾度流轉,更是折射民國學人對研究工作不惜成本的狂愛。這些資料原存于清朝國子監,后因世道變遷,先后經歷史博物館、同懋增紙店、商部、李盛鐸、史語所,價格也由1917年的4000元變成了1928年的2萬元。 熱愛的背后是堅守。盡管那時的中研院面臨空前的困難,但一大批在國內國際擁有相當知名度的學者未有絲毫膽怯之意,許多學子更對中研院夢寐以求。
民國學人展現的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風骨是執著,在這方面,梁思成對北京城墻的致力保護可見一斑。自1950年5月起,梁思成便為保護北京城墻不辭辛勞地積極奔走,“冒昧上書”,甚至與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數度發生激烈爭論,至而“當場失聲痛哭”。
同樣是對待歷史古建筑,今天的學者群體幾乎聽不見這樣令人感懷震撼的聲音。一方面是對歷史古建筑假以“拆除式保護”名義,借“臨時工”之手胡亂推倒;一方面是以拉動GDP名義大興土木,重造鋼筋混凝土式的歷史古城。無論哪一種現象,只要缺少對古物的足夠尊重,終不過是留下一堆令人悲傷至而唾棄的瓦礫。最令人揪心的是,那些原本可以從學術角度發出聲音的學者群體,要么迷戀于對野蠻決策的交口稱贊,要么聲音微弱得連蒼蠅的幾下拍打便可輕易淹沒。
知史鑒今。回首民國學人群體,我們沒有理由讓他們的錚錚風骨沉睡在布滿塵埃的歷史簿上。而重建學術素養,重塑學者群體的錚錚風骨,除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外,也許我們還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總之,一個人如果不能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保持足夠的信仰,那么自然不可能熱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從事的事業中去,當然也就無法站在學術角度,像梁思成那樣敢于三番五次地直面權威,據理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