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凱

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季9月16日開始了為期17天的訪美之行,其間不僅與奧巴馬、希拉里、潘基文等領導人舉行會談,還接受了美國頒發的國會金獎等榮譽獎項。而與此同時,緬甸社會改革的舵手總統吳登盛也于18日開啟了中國和美國的訪問之旅。與5月份因泰國邀請昂山素季訪問而連續兩次推遲自己的訪問不同,吳登盛此次并未刻意避開與昂山素季“分別但又同時”出訪同一國家。
這似乎在說明,緬甸內部已達成了共識與和解。然而實際情況并未如此樂觀。緬甸政治改革正在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緬甸正處于社會轉型的大變革時期。在總統吳登盛的帶領下,無論是取消新聞審查制度,還是多次釋放政治犯等改革措施都在國內外獲得很高的評價,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紛紛對其解除旅行限制。不過,緬甸畢竟是民主社會的“新人”,軍隊依然擁有巨大影響力,政府和國會內部也分成了保守和改革等黨派。而且,作為改革的三大核心人物,總統吳登盛、人民院議長吳瑞曼以及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季都希望在這改革進程中扮演主導地位。三方勢力將互相協調也會彼此抗衡。這在最近的國會與憲法法庭之爭以及政府內閣的大重組上就能得到印證。
國會爭奪話語權
就國會兩院成立的各種委員會是否具有聯邦等級一案,憲法法庭最終給出了否定的裁決。憲法法庭的裁決書中指出,雖然《國會法》上確定議院成立的委員會具有聯邦等級,然而憲法對“聯邦等級”的規定中,并不包括國會成立的委員會。當普通法與憲法沖突時,普通法應自動失效。
不料,這立即引發國會對憲法法庭的強烈反對,認為憲法法庭對憲法做出錯誤解釋。8月8日,人民院301名議員聯名要求憲法法庭包括院長在內的9名成員全部辭職。人民院議長吳瑞曼向總統吳登盛發送公文,要求憲法法庭成員于8月21日前辭職,否則議院將對他們進行彈劾。吳登盛于8月20日回函稱,立法機構應尊重司法獨立,此事與其彈劾憲法法庭,不如對憲法進行修改。同日,憲法法庭院長吳登梭召開新聞發布會時表示,以投票方式來否定司法裁決是民主的大倒退,指責立法機構嚴重干涉司法獨立。吳登盛并于22日、23日分別召見了昂山素季與兩名議長。
然而民族院依然在8月24日由162名議員聯名向議會提交了彈劾憲法法庭的議案,并以156票通過。當天民族院共有210名議員出席,而54名軍方代表均投下了棄權票。27日,國會629名兩院議員中包括昂山素季在內的447人投票通過要求宣布憲法法庭判決錯誤的議案。
憲法法庭于8月29日向聯邦最高法庭申請令狀,稱國會議員違反憲法,不遵守憲法法庭裁決并試圖彈劾憲法法庭。31日,議會稱聯邦最高法院無權對作為立法機構的國會議院發布任何令狀。在聯邦最高法院未做出任何回復前,9月6日,總統府迫于國會壓力發布通告,批準憲法法庭全體9名成員辭職。
雖然以三權分立的憲政理論來看,國會此舉明顯理虧,但也暴露出緬甸憲法存在著巨大的漏洞。國會對法院的干涉,實際上是國會與政府爭奪話語權。如果國會成立的委員會不具備聯邦等級,就無法對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的問責,國會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吳瑞曼在此事上展現了巨大的影響力,毫無疑問在緬甸未來的改革進程中,曾為三軍總參謀長的他依然舉足輕重。
總統鋪改革班底
吳登盛在憲法法庭之爭上斡旋“失敗”后,并未停止其改革的步伐;相反,卻在同一時間又邁出了一大步—進行了其上任以來最大規模的內閣重組。在此次重組中,34部被改編為36部,部長人數也從30位增加為36位,近30個部長及副部長職位出現調動。
此次改組不僅僅是數量的改變,而是反映出吳登盛對上任一年多來的工作反思及對未來工作的重大部署。首先是將最容易產生貪污、外界質疑聲最多的第一、第二電力部和第一、第二工業部合并為電力部和工業部,以進行更有效的管理。因密松項目廣受批評的第一電力部長,在這次調整中被撤職。其次是撤銷在新政府時期建立的工業發展部,理由是目前階段還不具備條件。
而最大的改變是將總統府部長增設至6名,分別主管總統府與內比都事務、人民事務、經濟發展事務、民族事務、國家項目審批與消除貧困事務、中央與地區政府協調事務,并將鐵道部長兼聯邦實現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吳昂民以及工業部長兼國家投資委員會主席吳梭登調入,負責民族事務以及經濟發展事務。兩人均是緬甸政府中的改革派代表,在社會頗有名望,是吳登盛的堅定盟友。
正如吳昂民所說,這是為了使總統府“更強大”,能更好地進行工作。由于內閣成員多為原軍政府時期的軍官,多數思想保守,并受軍隊的影響,吳登盛雖有改革的雄心與規劃,卻很難順利進行。把兩名著名的改革派人物納入總統府,吳登盛將能更有力地推動自己的改革方案。
此外,將掌管緬甸宣傳工作多年,最為人詬病的宣傳部長吳覺山轉調至近乎閑職的合作部,將緬甸保險公司總經理任命為財務與稅收部長,以及任命緬甸最大的計算機教育集團之一KMD集團董事長為通訊部副部長等將民間專業人士委以重任的行為,都表明了吳登盛試圖擺脫軍政府陰影的努力。
精神領袖光芒漸退
當吳登盛推進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改革方案時,緬甸民主派的精神領袖昂山素季在贏得補選成為人民院議員后,似乎開始走下神壇,光環漸逝。
5月,昂山素季受邀訪問泰國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這是其20多年來的首次出國訪問,因此備受矚目,吳登盛甚至為此延后了自己對泰國的訪問。然而其在會期間以及回國后所發表的言論,卻使許多人大失所望。其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提醒與會者“不要對緬甸抱有過度的樂觀,緬甸隨時可能走回頭路”,并在會上提及緬甸時都使用了英殖民時期所取的Burma一詞。昂山素季回國后,對后者進行了辯解,認為“國家的名字是可以隨意稱呼的,這才是民主的體現”。
不過,迅速累積了外交經驗的昂山素季,在本次美國之旅中表現得不僅像個民主領袖,也像個緬甸議會成員了。為了推動美國進一步解除對緬經濟制裁,昂山素季9月在紐約演講時稱:“異議者不可能永遠是異議者。做一名異議者是因為我們不想做異議者。我不相信職業異議者。”
而在實際工作上,昂山素季進入國會不久就被選為“實現法治與穩定委員會”主席。緬甸一家著名媒體的調查顯示,緬甸改革進程中,法治工作進展最慢。緬甸人對腐敗的習慣性容忍以及各種勢力對司法的作用,都使她的工作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顯著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其領導的民盟卻因黨內不公的問題,出現地區黨員游行抗議的行為。這些都導致其漸漸失去往日的輝煌。民盟在因2010年選舉爭議導致許多黨員出走后,亟需吸納精英人士作為中堅力量,才有可能在2015年贏得大選。將黨運完全寄托在一個逐漸退去光環的精神領袖身上是非常危險的。
即便國內競爭形勢不妙,昂山素季在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依然很受推崇,在緬甸國內也依然有大量的擁護者。昂山素季的號召力依然是最強大的,緬甸的改革與發展進程是不能忽略她的。
緬甸自2010年舉行大選,釋放昂山素季,成立民主政府以來,其政治、經濟、社會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未來兩年緬甸將迎來兩個地區性重大事件:2013年承辦東南亞運動會和2014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在吳登盛、吳瑞曼和昂山素季等人的努力下,緬甸的政治面貌和國際形象煥然一新,對外商的吸引力遠遠超過了同樣在發生變化的朝鮮。但若新緬甸政壇最具影響力的三人不能在改革中延續共識、在競爭中謀求協作,那么改革的成果得而復失、功虧一簣,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