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籽舟
摘要:自法國達蓋爾在1839年發明攝影術開始,攝影就在為人類的存在、發展而服務,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紀實攝影作為攝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觀地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將事實公正、真實地展現。紀實攝影作為社會的見證者,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就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
關鍵詞:紀實攝影;“城市化運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G2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6-0108-02
一、紀實攝影和“城市化運動”
(一)紀實攝影的產生和發展
攝影領域最先使用“紀實”一詞是20世紀初法國攝影家歐仁·阿特熱?!凹o實”這個詞源于拉丁文“docere”,有“教導、教育”之意,說明紀實照片的功能不止于傳達信息,而且還教導讀者通過透露的真相去認知社會。美國著名紀實攝影家阿瑟·羅斯坦認為:“紀實這個詞描述的是一種風格與一種方法。曾經有過許多別的建議——寫實的、事實的、史實的,但無一能傳達紀實對真相的深刻尊敬,以及對世界積極詮釋的強烈欲望”[1]。簡言之,“紀實攝影”就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素材來源于生活和真實,如實反映我們所看到的。
“紀實攝影”在20世紀80年代才傳入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81年6月號的《國際攝影》上。蕭緒珊教授可能是國內最先介紹紀實攝影的人。1988年在其訪問美國后,在《大眾攝影》連發三期《談西方紀實攝影》,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西方紀實攝影的歷史和現狀。她的文章給年輕一代的攝影師許多有益的啟示,紀實攝影開始暗流涌動。經過紀實攝影師和攝影理論學者最近20年的努力,紀實攝影在中國得到發展,中國的紀實攝影家也不斷創作出大批嚴肅的作品,并通過其作品凸顯紀實攝影影響社會的力量。
(二)“城市化運動”的產生
改革開放邁開了城市化運動的步伐,我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工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進程。1979~1997年間,城市化穩步發展,進入了穩定、快速發展階段。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社會各項事業都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鄉村工業和城市工業的空前擴張,對推動了城市化,城市化進程的異常迅速,對農民的生活觀念、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引起巨大變化的社會歷史進程,使得紀實攝影因此獲得了記錄社會變化的原動力。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紀實攝影家,出現了一系列很好地記錄了城市化發展歷程的紀實照片。
二、“城市化運動”群像分析
紀實攝影對社會群像的表現,主要是對農民、市民、城市邊緣人等的記錄。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能看到當時社會的復雜性,攝影家所要展現的是在中國從鄉村化農業國快速轉變為城市化工業國背景下卑微的人。
(一)“城市化運動”群像之農民:《包圍城市》[2]
整個90年代,張新民在從事一項巨大的影像工程:《包圍城市——中國農民向城市的遠征》,他試圖以全景式的構圖來呈現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動中最富有標志意義的事件:農民的離土與融入城市。張新民用影像展開了對城市化的全程追蹤,以其特有的敏銳與執著,向我們展示了城市化運動中“另一半人”的生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經濟政策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城市化進程急劇加速,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謀求個人發展。他們有的是主動離開貧瘠的土地去城市尋找希望,而有的則是無謀開發、政績工程的受害者,被迫離土失地。這些幾乎是赤手空拳來到城市闖蕩的農民的工作與生活狀況并不容樂觀,甚至令人絕望。他們的溫飽問題沒有得到嚴肅地解決,城市也遠遠沒有為接受他們而做好心理和制度上的準備,他們在城市里受到的待遇如其作為農民時受到的待遇一樣,仍充滿歧視,無公正可言。農民在生活、心理上仍然與城市處于對立狀態?!栋鼑鞘小匪硎龅母拍罴群唵斡謴碗s:簡單在于他將農民生活真實展現,讓城市中的人了解這些與之同屬一個世界,卻過著截然不同生活的人;復雜在于這種切實的關注,對問題的解決起了何種作用。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因素,社會底層始終擺脫不了無從表達的境遇。誰來表達,如何表達?這是一個現實問題。社會高層礙于階級差異不愿去表達底層,因而他們的處境無人知曉;讓社會底層自我發聲,現實卻不容許。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有沒有人表達,通過何種途徑表達。社會高層面對底層現狀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只會加劇其悲慘命運,而他們想要改變現狀,只有通過“被知曉”,《包圍城市》就是社會底層狀況被知曉的重要途徑。張新民最成功之處,在于他沒有將拍攝對象嚴格地鑲嵌到規定的意義脈絡中,他為讀者保留了多義解讀的可能。他既不是簡單地扮演傳達者,也沒有表現出迎合任何階層的意味,他扮演的是一個有心的、盡職的觀察者和記錄者。雖然從張新民的照片中能看到農民無孔不入地蔓延在城市各個角落,但他們的活動區域卻僅局限在一個有限的范圍里,沒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城市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都是他人的。
(二)“城市化運動”群像之市民:《老洋房里的上海人》
城市化進程在影響農民生活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到城市人。從1990年前期開始,陸元敏用十年的時間創作了《老洋房里的上海人》,他用獨特的影像方式來體現城市化大潮對市民的影響。陸元敏是個懷舊的人,很多過去的經歷、看過的畫面都停留在腦海中,在選取拍攝素材和視角時,這些記憶會潛移默化地通過相機進入他的照片里,以別樣的方式呈現。上海在城市化運動中以飛快的步伐前進,很多事物換了新顏。但在巨大的變動中,很多上海人仍按照自己的邏輯生活著,陸元敏也是其中一員。在這種處變不驚的心態下,陸元敏很沉穩地抓住了上海一個個犄角旮旯里的瑣碎細節,在日益無序的現實所表現出的戲劇性與虛幻感中記錄下時間的延承?!独涎蠓坷锏纳虾H恕返闹鹘鞘且蝗好鎸ぷ兊耐獠渴澜鐓s依然故我的上海市民。他們既不是官式意識形態要宣傳肯定的工農兵,也不是社會轉變中積極響應新經濟政策、融入經商大軍的新“當代英雄”,同時他們也不像苦難題材中的對象那樣,需要社會的同情和關懷。他們就是自己,獨立于公共話語之外的城市人。因此他們根本無法獲得正視,或者說被有意忽視。
(三)“城市化運動”群像之城市邊緣人:“她們”[3]
趙鐵林從1996年開始正式從事攝影創作,他將鏡頭對準了中國當代的底層社會——風塵女子、流浪兒童、平凡百姓……他的《另類人生——一個攝影師眼中的真實世界》也許是迄今為止在價值取向上最為偏離主流觀念的作品,但也是他攝影人生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本以書的形式出版的攝影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關于一些在海南賣春的女子們的生活。由于生活困頓,趙鐵林有機會同她們生活在一起。長期生活其中,趙鐵林能夠將視角深入到她們最私密的生活空間中,并且對這一生存于社會邊緣的群體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為了更深入接觸拍攝對象,趙鐵林從最初的收費拍照變成了“付費拍照”——他經常掏錢請姑娘們吃飯,幫她們解決各種問題。每次拍攝,他總要詳述自己的目的,如果拍系列照片,他還要讓對方在拍攝書上簽字。在姑娘們眼里,趙鐵林這樣的落魄記者不過是個體面點的乞討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她們更弱勢。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在城市化運動大潮中被排擠在社會邊緣。他們雖然身處城市,但靈魂和軀體已悄然邊緣化,這不僅使他們的身體受到折磨,他們的心靈也因此遭受極大創傷。
三、紀實攝影對記錄“城市化運動”的作用
(一)凝固歷史,提供可靠文獻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人類記錄歷史的方法有言傳、繪畫、文字描述。攝影術的發明無疑為人們記錄歷史增添了新方法,并且是一種最具說服力的方法。紀實攝影的逐漸成熟,使得后人可以更為深入地了解古今中外社會運動的詳細情況。比如紀實攝影凝固了“城市化運動”這一動態過程,從而為后世研究這一運動留下寶貴資料。不論是美國的FSA計劃還是中國的“城市化運動”,紀實攝影都為這些里程碑式的運動提供了客觀公正的影像記錄。它不僅為我們展示發生這些事件時某一地區或某一人群的實際情況,而且還向我們揭示在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不管是從客觀記錄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新聞學、歷史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講,紀實攝影都為后人提供極為寶貴、極具意義的文獻資料。
(二)目擊社會,推動現實變革
在紀實攝影的發展中,現實主義精神悄然融入其中,使其有了更為明確的理論導向,紀實攝影也逐漸發展成為目擊社會,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俺鞘谢\動”中,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農民被置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尷尬境地。張新民利用紀實攝影的現實主義手法,將底層人民的狀態統統展現在世人面前。與底層人民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陸元敏的上海人系列所展現出的城市人的淡定從容——當農民因為“城市化運動”而變得驚慌失措之時,原本就屬于城市的城市人顯得我行我素。拿其與農民被迫轉變角色的事實相比,陸元敏的上海人系列更凸顯出“城市化運動”的社會矛盾,揭露了其存在的弊端,為城市化指明了方向。
(三)投身現實,進行社會研究
米爾斯在其著作《社會學的想象力》中寫道:“嚴肅的藝術家自身也處于許多困擾之中,他們可以從由于社會學的想象力而變得生氣勃勃的社會學中得到大量的學術和文化的幫助”[4]。紀實攝影師也許不是藝術家,但他們的作品給社會學家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圖像數據。趙鐵林對邊緣人的記錄不是隱私窺探,更不是居高臨下的曝光批評,他用近距離的觀察深入社會邊緣群體,挑戰世人視覺底線的同時也引起了世人對社會問題的反思。紀實攝影家關注的問題或群體不一定是社會學家思考或關注過的,這些即便是單純的、感性的圖像也很可能會激發社會學家的“社會學想象力”并促使其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引起社會關注?!俺鞘谢\動”中的影像只是紀實攝影的分支,以小見大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紀實攝影對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它的客觀性、真實性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為飛逝的時間描繪了劃過的痕跡;它的人道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透過被訴諸了強烈人性特點的影像,體現出對社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美)阿瑟·羅斯坦.紀實攝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新民.包圍城市[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趙鐵林.另類人生:一個攝影師的新聞世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 (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5] 顧錚.記錄中國——照片中的城市化運動[J].社會觀察,2004(10).
[6] 黃靜.中國20世紀末以來的紀實攝影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