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重
腦挫裂傷是腦挫傷和腦裂傷的統稱,是由于腦組織在顱腦內發生相對運動產生碰撞所引起的一種創傷,其常伴有軟腦膜下有散在的點狀出血點,出血較多者可融合成片狀出血灶。其臨床表現因損傷部位不同而懸殊較大,輕者可無原發性意識障礙,重者致使腦功能嚴重受損,出現昏迷甚至死亡[1]。對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腦挫裂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從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8±12)歲。病因:車禍43例,暴力打擊傷14例,墜落傷18例,跌倒摔傷5例。就診距受傷時間為1h~7d,平均時間為(21±12)h。受傷機制:對沖傷34例,加速損傷22例,減速損傷11例,旋轉損傷8例,機制不明者5例。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13~15分16例,9~12分42例,3~8分22例;血腫部位:額葉30例,顳葉22例,頂葉10例,枕葉8例,多發性顱內血腫10例;并根據患者的治療方式分為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和開顱手術,血腫微創清除術48例,標準外傷大骨瓣術式手術32例。
1.2 手術方法 首先應該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適當給予吸氧以及靜脈輸液等支持治療。對患者盡早行頭顱CT檢查,對于有手術指征者(患者昏迷,出現意識障礙,一側血腫量超過20mL且中線偏移超過lcm,腦室明顯受壓;瞳孔散大等改變,以及雙額或雙額顳血腫伴腦室受壓環池不清者)采用手術治療。開顱組在全身麻醉下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術清除血腫;微創組首先進行CT定位,局部麻醉下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粹穿刺針,電動鉆帶動下垂直進針,穿刺成功后經引流管緩慢抽吸積血,并采用腎上腺索+肝素+生理反復沖刷血腫部位,水見清亮液體后拔針,定時復查頭顱CT,觀察血腫消失后拔管。術后給予常規脫水、神經營養藥物以及激素等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2]根據GCS評分法評定療效,死亡:植物生存:長期昏迷,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呈去腦強直或去皮層狀態;重殘:意識清楚,但需他人照顧;中殘: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存在某些精神神經癥狀;良好:無明顯神經精神癥狀,能夠正常的學習生活。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臨床研究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CS療效結果 兩組患者的療效評價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評價結果比較[例(%)]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微創組顱內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應激性消化道潰瘍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6%;對照組顱內感染3例,肺部感染6例,應激性消化道潰瘍5例,腎功能損害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微創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顱組(P<0.05)。
腦挫裂傷后12~48h是并發顱內血腫的高發期,而且部分顱內血腫患者呈進行性發展,當血腫量多或者血腫進行性增大時,患者病情可急性加重,迅速出現腦疝等可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3]。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對于腦挫裂傷后的患者不管病情輕重,應盡早地動態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密切觀察患者神智、瞳孔等變化并及早復查頭顱CT以明確診斷,評估病情并制定治療方案。
標準外傷大骨瓣術清除術是搶救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的主要方法,但手術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且開顱手術操作復雜,對患者腦組織損傷嚴重,創傷大,出血量多,手術持續時間長,術后并發癥多[4]。而微創術則克服了這些缺點,對于年老體弱者尤其適合。本研究結果顯示,微創組其療效評價結果明顯優于開顱組(P<0.05),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創血腫清除術對于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確實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但是,對于嚴重腦挫裂傷、腦疝、多發性顱內出血、合并有粉粹性凹陷性骨折、顱內大血管撕裂出血等患者,微創效果欠佳[5],必須盡快行準外傷大骨瓣術清除血腫術,但是微創術仍然可以為準備開顱術爭取時間。
[1]李春雷.微創穿刺術治療急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8):1156-1157.
[2]侯培璽.老年患者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治體會(附76例臨床報告)[J].當代醫學,2010,16(26):98.
[3]陳宏剛,唐運濤,劉倫波.老年腦挫裂傷并腦內血腫的臨床分析[J].西南軍醫,2011,12(6):994-995.
[4]陳軍民.微創治療老年急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院,2007,7(1):25-26.
[5]韓旭,李東仁.顳葉腦挫裂傷外科手術治療策略[J].吉林醫學2012,33(5):92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