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江蘇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9)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是經濟增長的 “加速器”,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物流業不但為中小城市的發展提供保障支持作用,更可以作為一項主導產業優先發展,引導其他物流敏感產業落戶中小城市,起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城市是工業、商業、信貸的集中地,體現了居住、生產、消費和資金的集中。這就客觀要求在相對的空間里,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資、生產物資、辦公用品的流入和大量產品、廢舊品的流出,物流在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一個城市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現代化的物流。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的結合。
物流發展環境,包括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環境、行業發展環境、行業技術發展環境、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運用、觀念的轉變和人才的培養等多方面的因素。物流發展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分析和評價各地區的物流發展環境,有利于各地區正確認識自身物流業發展的利與弊,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物流發展環境并促進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上述物流發展環境的定義、結合江蘇省13個省轄城市的自身特點,遵循指標體系設置的基本原則,并借鑒國內外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設置了23個城市物流發展環境評價指標:X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2——批發和零售業總額,X3——出口總額,X4——進口總額,X5——實際外商直接投資,X6——民用汽車擁有量,X7——社會保障與就業,X8——公路貨運量,X9——公路里程,X10——郵電業務總量,X11——等級公路,X1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X13——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從業人數,X14——汽車擁有量,X15——法人單位數,X16——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17——工業企業個數,X18——工業總產值,X19——新增固定資產,X20——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X21——年末戶籍人口,X22——土地面積,X23——公共圖書館藏書量。
主成分分析是將研究對象的多個相關變量化為少數幾個不相關變量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江蘇省城市物流發展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層次的綜合體系,所涉及的變量眾多,并且指標彼此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所得到的統計數據反映的信息有一定的重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可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利用幾個不相關的主成分作為原來眾多變量的線性組合,在保留了原始變量大部分信息的基礎上,減少了計算量,進行綜合評價時更簡潔。
本文選擇了江蘇13個省轄城市作為樣本進行城市物流發展環境的綜合評價。樣本原始數據來源于江蘇省2010年統計年鑒,統計數據經過整理而得。按照主成分分析原理,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其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方差累計貢獻率如表1所示。

表1 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
由表1知,前3個特征值根大于1且累計貢獻率達到88.043%,大于85%,故可以用F1、F2、F3代表原來的23個指標來評價江蘇省13個省轄城市的物流發展環境。

表2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表2為因子得分系數矩陣,由表中數據可得3個主成分的線性組合表達式以F1為例。
F1=0.627X1+0.667X2+0.959X3+0.942X4+0.963X5+0.009X6+0.112X7+0.218X8+0.955X9+0.799X10+0.958X11+0.528X12+0.004X13+0.960X14+0.955X15+0.596X16+0.973X17+0.966X18+0.902X19+0.315X20+0.201X21-0.100X22+0.740X23
F2、F3的表達式與F1相同。從F1~F3的表達式中可以看出,在F1的線性組合中,X18、X17的系數很大,因此,將其視為經濟發展指標,在F2線性組合中,X9和X11系數很大,因此,將其視為交通運輸狀況指標,在F3線性組合中,X6和X7系數很大,因此,將其視為社會保障服務。
將標準化后的數據帶入F1~F3表達式,即可得出各城市在3個主成分方面的得分,見表3。若設Y為城市物流發展環境綜合指標得分,Fi i=1,2,()3 的系數為各因子的信息貢獻率 (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3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的比值),則各城市的綜合測評得分公式為:

將表3中數據帶入上式即可求出江蘇2009年各城市物流發展環境各主成分指標及綜合指標的得分和排序 (見表4)。表4中的得分情況及其正負僅表示該城市與平均水平的相對位置,而不是指該城市的各項指標水平為負。

表3 江蘇主要城市物流發展環境主成分得分情況

表4 江蘇主要城市物流發展環境排序情況
如表4所示,江蘇省13個省轄城市物流發展環境綜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蘇州 (第一)、無錫 (第二)、南京 (第三)、南通 (第四)、鹽城 (第五)、徐州 (第六)、常州 (第七)、揚州 (第八)、泰州 (第九)、鎮江 (第十)、連云港 (第十一)、淮安(第十二)、宿遷 (第十三)。
如表4所示,江蘇13個省轄城市物流發展環境3個主成分的橫向比較有很明顯的差異,比如,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南京,在其強勁的經濟發展帶動下,良好的交通運輸狀況和社會服務保障,使得這三個城市物流發展環境綜合得分最高,分別位列13個省轄城市排名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蘇中地區的南通市,在城市物流發展環境3個方面 (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狀況、社會服務保障)的發展較為均衡,超越蘇南的常州與鎮江,整體排名在蘇州、無錫、南京之后;蘇中地區的鹽城因其經濟發展(第六)和交通運輸狀況 (第二)而躍居蘇北五市物流發展環境第一名;徐州市的經濟發展排名較鹽城落后,但其交通運輸狀況排名位列13個省轄城市第一,使得徐州市物流發展環境在13個省轄城市中處于中等水平,位列第六;蘇北地區的連云港、淮安和宿遷因其經濟發展排名整體靠后,使得城市物流發展環境整體排名靠后。
按照蘇南 (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蘇中 (南通、揚州、泰州)、蘇北 (徐州、連云港、鹽城、淮安、宿遷)的區域劃分,對其物流發展環境3個主成分部分及綜合得分進行整理得表5。由表5中數據顯示,可以看出,江蘇省物流發展環境區域差異明顯。得出結論如下: (1)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為物流發展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和保障。 (2)蘇北地區由于占地面積大,在交通道路狀況的條件上占有強有力的優勢,蘇北地區可以通過發展物流拉動地區經濟。(3)蘇中地區物流發展環境介于蘇南、蘇北之間,可以通過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及物流信息化、現代化的加強來推動物流發展,為物流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表5 江蘇三大區域物流發展環境各主成分排名
通過本文研究,可以發現江蘇省13個省轄城市物流發展環境的優勢及薄弱環節,為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性意見,也為各個城市物流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1] 江蘇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 (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林海明,張文霖.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詳細的異同和SPSS軟件[J].統計研究,2005(3):67.
[3] 孫淑生,安可麗.湖北省區域物流發展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8):70-71.
[4] 翁心剛.物流管理基礎[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