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通信系 姚先友
目前,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作為世界上先進的課程設計方法之一,在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設計當中進行了廣泛的借鑒。這種方式下的課程設計很好的貼近了企業的發展對技能人才需求,最大程度上的縮短了企業與高職技能人才的接軌距離。近年來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顯示出突出的地位。雖然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是否需要全程教學改革來采用這種方式還值得進一步研究,但在實施中,結合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務,將專業核心課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設計,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情境式任務,采用以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培養模式”是目前適合我國高職教育較好的培養方法。
在這種培養模式中,“基于工作過程”是課程設計的立足點,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情境是能力標準移植,以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中心則是教學實施方式。
對專業核心課程的構建,可采用“相關技術實踐專家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學校專家歸并行動領域→行業專家論證行動領域→學校專家開發學習領域→校企專家論證課程體系”的“五步工作機制”,實現校企專家共同參與設計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通過工作任務歸并實現典型工作任務到行動領域轉換,通過工作過程分析實現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轉換,通過工作任務還原法實現從學習領域到學習情境轉換的“三階段分析法”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獲得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教學實施方案“三項主要成果”,即“533”課程設計方法,如圖1所示所示。
“533”課程設計方法最大的特點在于解決了社會需求與高職教育培養脫節的問題。通過5步3階段的方式將企業所需與學校培養內容進行無縫結合。并形成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案的成果式培訓依據。
所謂有據可依就是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必須建立在大量的行業調研的基礎之上,需要緊密結合實際的工作過程。市場調研是學習情境課程開發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目的在于解決專業準確定位問題。其內容包括相應行業的人才結構現狀、專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相應的職業資格和學生就業去向等。尤其是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是典型工作任務序化到教學中“學習情境”的課程教學內容依據。
行業調研必須進行細致、全面、深入的調查和詳實的數據統計。并對結果進行細致分析。例如,我們在進行通信專業學習情境式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對全國57家具有代表性通信行業進行了一年的深入調研。如在《TD-SCDMA設備運行維護》這門課程中分析總結出行業崗位對知識能力點分布要求。從而為下一步的情境式教學任務奠定教學內容基礎。如圖2所示:不同層次崗位對TDSCDMA設備調試的知識點掌握情況統計(部分圖表)。
有案可循則是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需要大量的工程實施案例作為支撐,這些工程案例一方面是企業的具體實施工作任務,同時也是專業能力應用的具體實施點,建立在大量案例上的典型工作任務能夠最大化的涵蓋核心能力知識點,為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生涯奠定零距離的基礎。
傳統的課程模式以學術和學科為中心,知識傳授中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重傳授、輕參與”,“重課堂、輕現場”,“重驗證、輕實踐”,“重原理、輕案例”,這種方式極大的束縛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無法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學生為中心,則是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學習狀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一種“動中學、學中做、做中評”的教學形式中完成能力的培養。

圖1 “533”課程設計方法

圖2 不同層次崗位對TD-SCDMA設備調試的知識點掌握情況統計
“動中學”要求教師定位要準確,講師應該是主“導”而非主“講”。教師要在教學前精心設置教學活動,開發教學道具、開發視頻動畫、開發虛擬仿真、錄制工程實施圖像、準備工程案例等等教學必要資源。通過教師必要理論講解后,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活動、多渠道的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探索性的掌握知識。
“學中做”則是要掌握理論和實踐的比例關系。分任務、分情境的組織學生通過實際動手完成理論和技能的培養“做中評”則是把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改變成形成性評價。教師可通過每一個任務或者每一個學習情境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案、團隊的討論、團隊協作、創新方法提出等方面的表現,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由教師最后得出最終形成性的結果。這樣可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習效果。
就以上方面的內容來講三者是相互相成的,滿足一個咨詢、計劃、實施、評價、總結和反饋的一個規律。就實施情況來看,在高職院校專業核心課程中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建立科學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體系,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關鍵,通過這種模式的不斷深化改革實施,必將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向前發展,對國內產品的提升及產業工人的技術提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基于工作過程下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探討是一個相對靈活的教學改革模式,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可能采用不同的渠道去進行探索。但從總體上來講,如何設計教學課程,將學校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與企業工作崗位對畢業學生的要求進行近距離結合則是必須堅持的方向。
[1]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技術教育研究室.技術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4]杜惠潔.德國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5).
[5]趙志群.從學科教學論到技術教學論—職業教育科研重一個被忽視的重要領域[J].教通訊,1999(1).
[6]趙志群,趙丹丹,弭曉英.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回顧[J].教育發展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