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 關冰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公司以其先進的發展戰略和管理理念,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部分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缺失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以跨國公司在中國社會責任的缺失為研究對象,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從跨國公司股東、中國政府,消費者和媒體及社會有關組織四個方面,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規制跨國公司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187-04
隨著科技進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實力強勁的跨國公司對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正逐步增強,巨大的經濟能力也給沉悶的中國市場帶來了發展的活力。跨國公司先進的發展戰略、卓越的管理理念,長期以來被許多國人和企業視為學習的楷模。然而,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跨國公司在促進一國經濟增長、提高一國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對世界資源體系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對東道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有研究表明,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在不同國家或者不同的經營活動中存在較大的差異。在中國,跨國公司為占領市場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違法亂紀的行為屢屢發生,如錦湖輪胎事件、家樂福和沃爾瑪等超市價格欺詐事件、美國康菲石油渤海灣漏油事件、重慶市沃爾瑪超市以低價普通冷鮮肉冒充高價“綠色豬肉”事件、嬰兒洗發精“含有致癌物”事件、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公關部員工因涉嫌貪污腐敗和行賄事件等。2011年11月8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滿分一百分的測評結果中,有26家企業得了零分或負分,其中外資企業占了19家。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缺失,不僅反映了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履行的不力,更能體現中國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如何規范在華跨國公司的行為,是中國當前應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社會責任感的含義
“企業社會責任”是隨著跨國公司對中國的直接投資而引入的,所指的內容和所涵蓋的范圍在國內外都存在較大爭議,理論界也沒有一致的定義和普遍認可的范疇。1924年,歐利文·謝爾頓在《管理的哲學》一書中首先提到了“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1953年,霍華德·R. 鮑恩出版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一書,認為“公司社會責任就是企業追求的政策、執行的決策、遵循的準則都要與社會的目標和價值相一致”。[1]這一概念首次將企業家所采取的政策、決策、準則與社會目標和價值聯系在一起,系統地論述了二者之間的關系。自此以后,先后經歷了“公司社會回應”、“社會問題”、“公司社會表現”、“企業公民”等階段。雖然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分歧依然存在,主要集中在其所涵蓋的范圍上。米爾德·弗里德曼認為,公司的唯一責任就是利益的最大化。而另外的一些學者則認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它所承付的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它所面對的還有許多不同的利益群體,這些利益群體對公司的發展同樣不可或缺。20世紀7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公司應當直面勞動者權益、環境保護和消費者權益等相關社會問題。20世紀80年代,公司的社會責任進一步擴展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從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公司的社會責任不再局限于法律和經濟義務。弗蘭克認為公司應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負責任的從事經營活動,以實現對社會公平、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基本責任。
由于跨國公司經營地域的廣泛性和經營方式的多樣化,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復雜多樣。從地理范圍上來講,這一責任主要由跨國公司所在國的社會責任和子公司所在國的社會責任所組成。對中國而言,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則是指其子公司在中國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對股東的經濟責任、對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對環境的責任。而這些非股東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在外企工作的員工、中國的供應商,中國境內的消費者,以及政府組織、工會、消費者協會等。本文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二、文獻綜述
利益相關者理論中的利益相關者是指某一組織行為會給其帶來嚴重影響,或者可能要為組織行為承擔危險后果的個體或者群體,決策對他們有一種形成責任的“利害關系”。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和公司治理架構中必須考慮他們的利益,并給予他們相應的發言權,否則他們就會做出對企業不利的行為,從而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跨國公司到東道國投資,就必須考慮東道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對他們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許多學者認為,利益相關群體在跨國公司承擔社會責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跨國公司開始遵守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以及各種行為準則,這主要是來自于民權社會運動、約束管制、發展中國家以及其他一些要求形成新國際經濟秩序國家的影響和壓力。
Rondinelli等人[2] 認為,促使跨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是復雜的,其中投資者、管制者和公眾利益群體對企業進一步公開和透明的要求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另外就是公眾和股東對企業處理復雜社會經濟問題的強烈期望。跨國公司與利益相關者的外部關系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但是就重要程度而言,企業內部自愿性的管理實踐更勝一籌。
Kolk等人檢驗了由社會利益集團、企業贊助群體、國際組織和企業等四種不同群體所制定的132個行為準則。跨國公司遵守規則的可能性不僅依賴于準則的具體內容,而且更易受到不同利益群體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4]。
Ans Kolk 等(2005)以咖啡行業為例,分析了跨國公司響應及它與不同利益相關者間相互關系的動態發展,以及這些年來隨之產生的許多企業行為準則。在提升企業準則過程中,多重利益相關者群體間的相互關系起著重要作用[5]。
國內學者對利益相關理論的研究大多從博弈論的角度進行。高廣闊在跨國公司與發展中國家博弈的研究中認為,是政府的政策特征決定了其對跨國公司行為的誘導作用[5]。韓晶也是從政府的角度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博弈模型,提出政府應當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和激勵機制[6]。上述學者對跨國公司的研究都肯定了其國際化經營中必須重視企業社會責任,運用機制引導跨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重要性。但多數研究認為政府是實施機制的主體,較少考慮其他的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吳光蕓研究認為,跨國公司利益相關者之間是一種合作互惠的動態博弈的關系,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強化依賴于跨國公司利益相關者[7]。
三、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跨國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使然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以及資源在全球范圍的流動,作為“經濟人”的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原始動機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股東獲取最大化利潤,雖然跨國公司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另外,由于中國各種規范跨國公司行為的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對于跨國公司來說,其違反法律所帶來的利潤遠遠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因此,跨國公司在中國實行差別化戰略,污染中國環境,壓低員工的最低工資標準,由此而帶來的中國法律的懲罰和媒體的關注度極低,對其社會聲譽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正是看重這一點,跨國公司冒風險而為之。
(二)政府政策存在偏差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由于各個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多以經濟增長率為評價指標,從而使得各個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競爭,彼此“招商引資”的政策各不相同,一個比一個優惠,這不僅損害了國家的利益,而且助長了跨國公司囂張的氣焰,使得部分跨國公司投機的心理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以違背國家的政策、法規的方式去濫用或消極行使手中權力,對當地跨國公司的違法亂紀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加滋長了其不履行社會責任的“勇氣”。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地方政府為外資企業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在刺激地方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也鞏固了外資企業的行政性壟斷地位。這不僅降低了市場運營效率,阻礙民營企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為跨國公司不履行社會責任創造了便利的環境。
另外,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的行為,使得市場形成分割的結構。而發達的市場更傾向于強化地方保護,由此所帶來的后果是跨國公司對社會責任的踐踏更加嚴重[8]。在財政包干和各種地方稅設置的大背景下,財政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與企業在多方面形成利益共同體。手握巨大壟斷性資源的政府行政部門,在缺乏全面監督的環境中,各類強勢組織權力尋租的機會大大增加。在華的跨國公司在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潛規則”面前鋌而走險,商業賄賂案件頻頻發生。跨國公司在各種潛規則面前更是肆無忌憚,其社會責任缺失的行為則在所難免。
(三)消費者的收入較低及消費心理不成熟的驅動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大多數居民的消費依然是以廉價為導向的,而對產品生產環節的污染以及產品后期的處理不重視,再加上70%以上的國民為農村人口,所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收入水平也不高,賺取生活必須的費用成為眼下之急,而跨國公司的投資,可以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就業機會,受制于跨國公司的消費者更淡不上對產品質量的過高要求和合理權利的尋求。此外,消費心理不夠成熟,存在盲目偏好洋品牌的傾向。在崇尚洋品牌的消費心理作用下,在面對兩種相同產品或者服務時,即使洋品牌價格高出同類的國產品牌,不少消費者仍然選擇國外品牌,并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這種心理體現廣大消費者對跨國公司品牌的信任,寄托了廣大消費者對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美好期待,但這種信任和期待卻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某些跨國公司對消費者應承擔責任的淡漠。
(四)媒體及社會團體職責缺失
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如發達國家那樣的媒體輿論監督環境,不能對跨國公司不履行其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事件給予及時的曝光,再加上許多媒體不說真話,反而與高權謀私者、企業利益體聯系起來,共同欺騙大眾,媒體責任的缺失也是縱容跨國公司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國際上多數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都是由非政府組織制定和監督執行,但目前國內還沒有比較成熟的專門致力于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社會組織。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和延緩了在華外企社會責任建設的進程。本應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起重要作用的行業協會以及企業自愿結成的聯合團體等組織,并沒有發揮出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保護、自我教育的職能。所以,行業協會發展不健全也助長了跨國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從消費者協會的角度來看,它是監督商品或者服務、維護消費者權利的一個重要組織,但是由于中國的消費者協會起步晚、發展慢、力量上還不夠強大,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及時伸張正義,導致在社會上的影響非常有限,一些大型跨國公司根本無視消費者協會的態度。
四、應對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弱化的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懲罰力度
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之所以實行差別化策略,許多洋品牌之所以在中國能夠逃脫責任,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國的法律法規漏洞給了跨國公司以可乘之機。因此,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堵塞相關的漏洞已成為當務之急。在豐田汽車“召回門”事件中,豐田方面之所以完全滿足了浙江省工商局所提出的五條要求,與浙江省早已將汽車列入“三包”商品目錄有很大的關系。同時,嚴格執法,加大懲罰力度也是迫使跨國企業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重要措施。長期以來,吸引外資是各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有的地方對外企幾乎是“來者不拒”,害怕嚴格執法會趕跑外企,根本談不上對其經營行為進行監控。事實上,中國也有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如果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對外商來講也是有利的,他們也希望有著規范的市場環境。例如,在美國本土拒不建工會的世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由于不愿意坐失巨大的中國市場,而不得不與全國總工會配合,邁出了在駐中國企業中建立工會的步伐。另外,中國對于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和外國相比過低,震懾力很小。例如,國外對本國企業嚴厲實施的懲罰性執法,只要敢違法,動輒十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懲罰性罰款,足以讓其傾家蕩產,永無翻身之日。所以,嚴格執法,加大懲罰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是促使跨國公司承擔起相應社會責任的外部條件。
(二)完善產品標準,提高檢測手段
跨國公司在“本土化”過程中,通常會按照所在國的國家標準組織生產和經營。部分跨國企業弱化他們在中國市場企業社會責任的理由是“適應中國市場特點作出的調整”。 目前中國市場確實還不夠規范,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健全,大量的國家標準都是制定于20世紀80年代,許多標準已經不能反應現實狀況,存在許多漏洞,這也導致了職能部門在執法時無法可依,這種狀況急需改變。但是,這種狀況并不等于跨國公司可以放棄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及基本的道德操守參與中國市場競爭。如果政府部門真正能做國家和消費者利益的“守護神”,仍然可以在維護法律精神的同時有所作為。例如,今年康菲石油公司的渤海灣漏油事件中,國家海洋局的態度就很值得稱道。康菲石油公司作為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一開始仍然顯示出其固有的“傲慢”態度,不但對漏油的處理狀況未做明確表態,而且不采取明顯措施應對漏油事故。但在國家海洋局決定對其展開公益訴訟后,主動向中國人民道歉,并承諾將渤海的環保工作落到實處。
同時,還應不斷提高檢測手段。目前中國相關部門的檢測手段和檢測能力在很多情形下,都不及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所以在很多時候面對問題顯得很“無奈”。因此,中國應加大在檢測方面的投入,在不斷提高對產品的檢測手段的同時,還應合理利用國外的檢測結果和信息,維護國家和消費者的利益。
(三)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取消外資企業的優惠待遇
一些跨國公司在享受優惠投資條件時,往往會利用其特殊的身份為自己謀取更多大的利益。有的甚至以撤資相要挾,迫使個別地方政府違規批準其進入且享受特權,獲得高額利潤。所以,要想讓跨國公司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維護國家和消費者的利益,各級政府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改變不合理的政策,取消外企的優惠待遇,使國外企業和國內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要把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為消費者服務、維護消費者權益上來了。決不能因為跨國公司為地方提供了一些就業機會,上交了一定的稅收就坐視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而不管。特別是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又無法與跨國公司對抗時,政府部門更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旗幟鮮明地維護廣大消費者的權利。
(四)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支持行業協會和消費者協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也至關重要。在社會輿論有效監督的大環境下,褒獎好企業,譴責壞企業,對逃避社會責任的企業形成社會輿論壓力和道德約束,這樣企業就會為了自身的長遠利益,更好地把自己的行為跟社會的利益結合在一起。畢竟,企業的美譽度與自身的生存息息相關,社會公眾對那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認同度會更高一些,同時也會抵制那些美譽度不好的企業的產品。所以,加強社會輿論的監督可以促使企業把追求利潤的行為,跟社會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使企業自覺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的職能,這需要各級消費者協會增強工作的主動性,真正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心上。通過積極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贏得他們的信任,成為消費者利益的代言人。也只有這樣,才能確立消費者協會在消費者心目中應有的地位。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障委員會在了解到豐田準備“按照市場所在國的法律來履行對消費者的義務和責任”時,迅速與浙江省工商局在國內高調質疑豐田“中美有別”的召回態度,同時嚴正提出五條要求。最終促使了豐田態度的轉變,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五)完善跨國公司評社會評價體系
在發達國家,公司的評價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公司的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對上市公司的評價則只包括經濟方面,忽略了社會及環境方面的因素。建立跨國公司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是規范跨國公司行為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國應抓緊成立專門致力于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社會組織,并通過明確的計劃,可操作的管理程序來保證這一組織的良好運轉。同時,研究并構建社會責評價體系,并由權威機構定期發布企業杜會責任評價結果,以對企業形成軟約束。另外,中國的各類行業協會也應抓緊通過制定和實施本行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守則》和自律規章,規范本行業的競爭秩序,預防和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進行監督,并進行年度評估,對社會責任缺失的企業施加外部壓力。
參考文獻:
[1]盛斌,胡博.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從理論到實踐[J].南開學報,2008,(4).
[2]Rondinelli D,Berry M.Industrys role in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J].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7.
[3]Williams H,Medhurst J,Drew K.Corporate 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M].Fischer K,Schot J.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for In-
dustry.Washington: Island Press,1993.
[4]AnsKolk,Rob van Tulder,CarlijnWelters.International codes of conduc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egulate themselves? [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9.
[5]Ans Kolk.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ffee Sector: The Dynamics of MNC Responses and Code Development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6]高廣闊.基于綠色管理的跨國公司與發展中國家討價還價模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7).
[7]韓晶.企業社會責任的博弈模型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7,(10).
[8]吳光蕓.利益相關者合作視野下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強化[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