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妙芬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國高等院校迅速地發展起來。但是由于高校的跨越式發展、管理的不善、投資的不合理以及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造成很多高校財務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財務風險最終影響教育質量,新時期高校要及時做好財務風險的預測和防御措施,保證教學質量和提高教育事業的經濟效益,保證高校的可持續性發展。文章就新時期情況下高校財務風險以及如何實行防范措施進行簡單的分析討論。
關鍵詞:新時期 高校財務 風險 防范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152-02
高校的財務風險是指高校在財務方面,由于各種無法控制或者是難以預料的原因,導致高校在進行教學教育活動中所獲得的財務收益與原來預測的收益發生偏離,造成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遭受損失的危險。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高校間合并趨勢的加大,高校的發展規模迅速擴大。高等院校的擴招,大學城的建立,政府投入的不足,經營管理的不善,高校的不合理投資等狀況出現,高校的財務活動日趨多元化和復雜化,財務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所出現的財務風險也越來越大。高校分析自身的財務風險成因及其做好防范措施已成為財務工作的關鍵。
一、新時期高校財務面臨的環境
1.網絡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高校發展和建設的重大力量,網絡化已在高校管理中得到進一步的利用和發展。很多高校已經在教學、人事、財務、固定資產、學生收費等方面實行網絡化管理,在網上發布和查詢信息,實行動態核算及遠程實時在線監控等。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我國加入世貿后的教育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我國高校要在競爭中創新財務管理,為競爭做好充分的準備。而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人才教育更是知識經濟的關鍵,知識經濟也為高校的教育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2.逐步進入還本付息高峰期。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教育部提出“要大擴招三年,使高校招生人數翻一番”。1999年高校在校生人數413萬人,2001年達到719萬人,增幅達74.1%。招生規模已經從1998年的108萬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萬人,增幅達140.7%。如此大規模的擴招,高校為了滿足越來越多新增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很多高校都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建校園、增加學生宿舍、增添教學儀器設備,改善辦學條件;增加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政府對地方高校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快速發展的需要。為了解決資金嚴重不足這一矛盾,高校不得不利用銀行貸款籌集更多的資金,但很多高校在貸款時沒有充分考慮償債的能力,把攤子鋪得太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05年以前,我國公辦高校的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2000億,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貸款。有調查認為,中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2000億~2500億元。極度擴張之后的高校,貸款后遺癥隨之出現,高校經費有限,貸款期限較短,現已逐步進入還本付息高峰期,有些學校甚至連利息都還不起,舉債的風險逐年凸顯出來,巨額的債務負擔使高校舉步艱難。某些學校每年支付高額的利息后,扣除正常的教學和行政開支,教職工的工資福利發放已很艱難,更何況還要償還本金呢?
二、新時期高校財務風險的成因
1.高校財務風險意識淡薄。許多高校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只重視教學管理,不重視財務管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和效果,不重視長遠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需要。且高校一直以來都是在國家預算的約束下,是真真正正的國有事業單位,不需要考慮財務風險問題。如經費不足,就向上級財政部門打報告申請經費,導致高校的領導層和財務管理人員風險責任意識不強。在項目立項建設方面,缺乏專業的分析評估和科學論證,沒有及時組織專家進行研討,預測項目的可行性和效益性,盲目跟風,沒有考慮投資成本是否受預算約束,投資的規模是否在學校可承受的能力范圍之內,缺乏長遠的規劃,缺乏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缺乏對擴招是否帶來效益的預測。財務是關鍵支柱,很多高校的管理者缺乏對財務的專業分析、評估和管理,沒有及時研討、預測出財務的風險,沒有有效地開展對財務風險的防范和監測,防范風險的意識薄弱。
2.高校擴招引發過度負債,還貸壓力大。隨著國家擴招政策的實行,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增大,院校的合并,基建的投入,宿舍的擴建,設備的購置,師資的提高,軟硬件都在不斷地改善提高,面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政府對高校的投資有限,很多高校為了加速發展,開始向銀行貸款,且數額較大,而這些貸款的投入很可能無法帶來預期的收益或回報,而且高校本身對貸款的資金使用不合理,過于偏重某些方面,致使財務管理出現風險。目前很多高校的過度舉債或不良舉債,嚴重影響教學科研和人才穩定,過度的項目投資擠占了大量的現金,高額的利息支出已超出了他們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現金收支失衡。部分高校除了正常的開支外,所剩款項只能償還利息,還本是很難的事情。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學校基本上是“借新債還舊債”,對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3.高校財務管理水平低,管理不善。出現財務風險的高校大多數都存在著管理不善,財務管理水平低等問題。經營過程中,出現不符合正常實際情況的方式和行為,在財務管理方面不夠重視,只做簡單的決策和處理。對于財務的管理問題,沒有采納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的意見或建議。網絡化管理在高校已普遍使用,高校財務以互聯網、局域網以及電子商務為背景,實行在線理財活動,與傳統的財務管理手段不同,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網絡的現代化給高校快速發展的業務帶來很多的方便,但業務和技術的發展與有效的監督機制未能同步,容易造成成千上萬的款項,通過簡便的“電子貨幣”交易手段便完成了所有權的轉移,不經意間有可能遭受巨額損失或造成資金支付困難,操作的風險無時不在。在賬務處理方面,高校基本上都采用了電算化操作,如內部控制不嚴,權限劃分不清,容易造成系統操作不當,丟失財務數據,泄漏財務信息,或被外界“黑客”入侵,惡意篡改信息等,造成財務信息安全風險。當前許多高校普遍存在投資校辦產業和對外投資的情況,而這些投資很有可能帶來財務風險。后勤經營性的投資在實行后勤社會化的初期,還是辦得有聲有色的,但由于體制上的問題,改革不徹底,校企不分,學校為了維護師生的利益和維持學校的穩定,后勤經營性的投資大多以“服務型”的形式出現,所以給學校帶來的創收是微乎其微的。對投資金融的資產,由于證券市場是一個風險收益的市場,收入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如在2007年,股票指數由6000多點跌到現在的2350多點,起伏較大,收益不穩定,隨時存在著虧損的風險,因此,高校的資金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在學生學費收繳方面,由于許多高校對學費催繳措施不力,沒有及時將學生欠費情況返饋給各學院,分析學生欠費的原因,是故意不交學費還是生活困難遲交學費等。同時高校還存在大量的貧困生,由于助學措施跟不上,造成學生欠費現象日益嚴重,欠費數額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嚴重削弱了高校經費的自給能力,已成為影響預算收入任務完成的主要障礙,給學校的財務收入帶來負面的影響。
三、新時期高校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
1.引入社會資本,完善法人治理機制。高等教育的改革,給各地高校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師資力量都得到質的飛躍,同時,改革也確立了高校的法人地位。政府應鼓勵高校引入社會資本,通過資本重組,建立董事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完善法人治理機制,把“行政管理觀念”轉變為“企業經營觀念”,擺脫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真正實現自主辦學,自主招生,根據社會的需要,開設專業,培養適銷對路的“產品”,控制辦學規模,增強高校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2.提高高校風險意識,建立財務風險預警制度。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高校應時刻樹立風險意識,尤其是高校領導管理層必須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決策工作的始終,對每一項重大決策都要認真地進行專業的分析、評價和科學論證。要尊重有關專家的意見,切忌主觀臆斷,選擇最佳的方案。建立經濟責任制,堅持“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改變“只管自己本屆建設得好,不管別人下屆沒米下鍋”的思想,堅持長遠發展目標;堅持辦學就象辦企業一樣,要有“成本核算”的意識,使各級領導承擔起財務安全與風險控制的責任。建立高效的風險預警制度,成立專業的財務風險預測小組,對高校財務的變化進行分析、研究和預測風險度,確定風險評價指標,設計風險評價模型,評估風險水平高低。及時利用財務數據和采用數據化管理方式,分析高校的償債能力、經營能力、發展潛力和風險指數等,確定資產負債率的高低,定期編制現金流量表,建立長效的財務預警機制,分析發生財務風險的原因和財務運作的隱藏問題,研究出合理的防范方式和措施,以便化解各類財務風險,降低風險損失程度。
3.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管和銀行投資監控。政府是高校借貸風險的最終承擔者,政府有關部門有責任對高校財務加強管理和監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以保證高校資金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進而防范高校的財務風險。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鼓勵捐資助學制度,通過助學貸款解決困難學生的欠費問題。而對于高校實行助學制度的學生實行適當的管理監督,信譽好的實行優惠制度,信譽差的實行嚴厲的懲罰制度,提高學費收繳率,增強資金的自給能力。銀行應根據不同高校的信用額度及還款能力合理發放貸款。銀行是高校貸款的直接債權人,如果高校貸款不能及時還本付息,最終將成為銀行的壞賬,因此銀行應完善貸款資金管理,當高校出現財務危機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利息優惠,貸款展期等方式使高校擺脫資金困境。
4.設立償債基金,保證還貸資金來源。高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現階段,國家對高校的經費撥款難有提高,學費收費標準短期內也不會上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多元化辦學來拓寬籌資渠道,增加收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特別是在節支方面,要有勤儉辦學的意識,杜絕無計劃使用資金,浪費資金的現象。嚴格按預算經費開支,保證資金在預算計劃范圍內運轉。設立學校基金會、校董會,廣泛募集社會資金和捐資助學款。建立償債基金,學校要制定嚴格的還款計劃,在編制年度預算收支時,按一定的比例在預算收入的增量中,逐年遞增提取償債基金,保證貸款本息能按期按時逐步歸還,保證還貸資金來源。
5.高校創新管理模式,加強財務監管。高校的管理要職業化,財務管理要專業化。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和真實的財務狀況,整合現有資源,強化經營理念,改革、創新財務管理模式,提高籌資能力和經費使用效益,建立科學的高等教育會計制度,規范財務會計工作,加強內部控制,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業務技能和職業道德。運用專業的財務管理方法和采用專業預測人員,完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制度的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堅持實行“三公開”制度,即立項公開、論證公開、結果公開,自覺接受教職工、銀行、社會等有關部門對高校財務的監督管理,降低高校的財務風險。
要加快后勤社會化改革,逐步將如綠化、治安等推向社會,對后勤實行目標管理,提高產業經營能力,盡量壓縮不必要的開支,把有限的經費用在教學和科研,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高校要加強收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收費管理制度,保證學費及時足額上繳,盡量減少學生欠費現象。對無故欠費的學生要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動員他們積極繳費;對家庭生活困難確實無能力繳費的學生,幫助他們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及時繳交學費。學校要將學費的收繳工作與學院的業績考核工作掛鉤,對收費工作做得好的學院,要實行獎勵,對欠費嚴重的學院,要實行懲罰,避免影響學費預算收入的完成,保證自有資金的自給能力。
四、結束語
高等院校必須嚴謹地分析研究財務的風險成因,盡量避免高校財務風險的形成,并隨時做好財務的風險防范措施。高校應加強財務管理工作,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始終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為發展目標和方向,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為高等院校的教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做高等教學工作堅強的后盾。
參考文獻:
1.李恩,劉寶權,李海容.高校財務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
2.孫云良.新時期高校財務風險及其防范[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8(33)
3.牛紅紅.淺析高校財務風險防范及管理對策[J].經濟師,2011(9)
4.孫志國.辦學規模擴大背景下的高校財務風險分析[J].會計之友,2011(1)
5.中國青年報.中國高校貸款規模逾4000億破產隱患凸顯[EB/OL].http://www.sina.com.cn/ 2007.03.09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計財處 廣東佛山 528000)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