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
摘要:依托高校資源優勢,采取軍地共育方式,將國防教育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之中,走以質取勝的現代化國防建設之路,是大多數國家進行國防教育的普遍模式。結合邊疆云南實際,在分析云南高校國防教育現狀基礎上,通過對云南高校國防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的思考,以促進高校國防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云南高校;國防教育;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69-03
國防教育是為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強化全民國防意識與技能,從思想、政治、智力、體質和技術等方面對國民進行有影響、有計劃、有步驟的活動。縱觀世界國防教育發展的歷程,大多數國家都把以學生軍訓為基本形式的國防教育視為學校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納入了以教學為中心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機構設置、隊伍建設、經費保障、管理體系、課程安排等方面都建立較為完整的體系。當前,云南高校國防教育在強化大學生國防意識,振奮民族精神,關注國防,支持國防,建設國防,維護我國南大門的安全穩定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云南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現狀
高校國防教育是全面國防教育的基礎。多年來,云南高校一直重視大學生國防教育,開展了以增強國防觀念,培養國防人才為目標的各種活動,基本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特別是把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課納入必修課。通過多年的教育,國防觀念基本形成,國家安全意識進一步增強,基本形成了一種居安思危、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國防建設人才。但是,在高校的國防教育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國防教育的管理
目前,云南各高校都建有相應的管理機構——武裝部,教學組織機構——軍事教研室。然而,由于不同高校對國防教育重要性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國防教育普遍存在著管理不統一、功能不健全、目標不明確、管理體制不順、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例如,國防教育有武裝部負責的、有體育部門負責的、有學生處負責的等等,在教學與管理部門之間,分工不明、主管不明、職責不明,管理部門承擔國防教育教學職能,教學部門承擔國防教育管理職能,造成高校應有的優勢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同時,各職能部門存在著上緊下松、時緊時松現象,上面布置,下面扯皮推諉、敷衍了事的現象。
(二)國防教育的教師隊伍
云南高校國防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上與全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在:一是數量不夠。一些高校沒有按照相關規定配齊軍事理論課教師,有的高校甚至沒有專任的軍事理論課教師,軍事理論課基本上是靠兼職和外聘教師。二是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都不合理。《中國國防報》記者2000年對西南區25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在140名高校武裝部人員中,大專學歷占到64.3%,本科占32.1%,碩士研究生只占3.5%,博士和博士后為零。從年齡結構看,最大的58歲,最小為27歲,平均年齡為41歲。從職稱結構看,初級職稱15人,占10.7%;中級職稱22人,占15.7%;副高級職稱4人,占2.9%;正高級職稱為零;無職稱者98人,占71.5%,多數為退伍轉業軍人。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云南高校國防教育教師的能力普遍偏低,整體素質不高。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和深造、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教學缺乏感染力、滲透力,使國防教育工作難以向縱深發展。
(三)國防教育的課程與內容
我國的國防教育課程已經在高校開設了近20年,但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建設仍有待完善。就云南而言,各高校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論課程建設滯后、系統性不夠、特色不明顯、缺乏針對性等問題,跟不上國防建設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尤其是突出云南特殊區位、邊境安全、民族宗教的國防教育內容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在教學安排上,國家規定的36學時的理論教學計劃不能得到有效保證;為了完成任務,軍事理論課教學往往采取授大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課時不夠,考核方式不嚴,效果欠佳,重視軍事訓練,輕視理論教學;在軍事訓練中,訓練內容單調,實效性不強,多為傳統的常規訓練,反映現代化國防教育的軍訓模式,實戰演練力度還不夠,質量不高。此外,高校國防教育還存在著持續性不夠的現象,部分高校軍訓結束返校后就不再安排軍事理論課了。一般新生軍訓結束,就意味著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就結束了,很少組織老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訓練。
(四)國防教育的經費
經費是制約高校國防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開展國防教育所需的經費,在本單位預算經費內列支;學校組織學生軍事訓練所需的經費,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云南高校國防教育經費主要依賴地方財政撥款,在地方高校辦學經費比較緊張的情況下,為節省開支,被迫在國防教育的經費上進行削減,導致國防教育設備基礎嚴重不足,其課程建設舉步維艱,影響了國防教育的有效實施。
二、云南高校國防教育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云南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另一方面,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還面臨著一些挑戰。
(一)云南獨特區位對國防教育的挑戰
從戰略上看,云南地處中國西南,具有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連接中國、東南亞和南亞三大市場的獨特區位優勢和良好的自然、社會環境,是中國陸上唯一能夠與東南亞、南亞直接相通的省份。從地圖上看,云南正好位于東亞大陸、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結合部,東達太平洋和西至印度洋的距離幾乎相等。云南直接與越南、老撾、緬甸相連,是中國毗鄰國家最多的省份之一。此外,云南距泰國、印度邊境分別只有234公里和300多公里,距孟加拉國也只有500余公里。距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不遠;邊境線長達4 060公里,在全國名列第三(少于新疆和內蒙)。獨特的區位,決定了云南在我國的國防安全、政治安全和區域安全中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國家要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戰略的今天,如何保持清醒頭腦,樹立大國的責任形象,維護中國—東盟區域內的安全與穩定,云南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現在有很多同志認識不到這一點,對高校國防教育仍局限于原有的低層次水平,認為國防教育只是一個簡單的教育過程;有的同志放松了政治敏銳性的認識,沒有從國家安全穩定的高度去看問題,還認為當今天下已經太平,國防教育已經不那么重要了等等,以至于國防教育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從這些現象上說,與戰爭年代相比,和平時期國防教育的任務更加具有挑戰性。
(二)云南跨境民族多樣性對國防教育的挑戰
縱觀世界安全與穩定局勢,凡是多民族集聚的地區,民族矛盾和宗教問題都比較突出,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引發地區穩定問題甚至戰爭。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在51個民族中, 少數民族有26個,其中15個少數民族為云南獨有,有15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他們血緣相近,語言相通,相互通婚,經濟交往密切,宗教、文化、習俗相同,國與國之間的概念模糊,國防觀念淡薄。這種民族和文化上的親緣關系,使雙方人民之間很容易溝通往來。但是,這種關系一旦受到民族分裂主義、宗教勢力以及地區政治局勢的干擾,就有可能成為影響地區穩定、邊境安寧、民族團結的障礙。多年來,云南就成為各種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滲透的主要通道和目標,特別是云南高校成為各種勢力滲透的對象。因此,面對跨境民族的多樣性,與內地國防教育相比,云南高校國防教育有著無法回避的歷史重任。
(三)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云南國防教育的挑戰
我國政府制定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一方面是出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考慮,即加速西部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國家安全戰略考慮,即將中國建成在戰略上東西部平衡的區域強國。這給云南高校國防教育的組織領導和管理者帶來諸多新問題:一是發展意識增強了,淡化了政治意識,把國防教育看成是講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軟”任務。二是對外交流合作增強了,忽略了國家安全穩定意識。各高校留學生不斷增多,文化交流不斷融合,但是,留學生的教育管理等工作滯后,削弱了國防教育的意識。三是經濟發展物質利益的驅使,使社會道德的約束力削弱。市場經濟利益的原則不斷滲透到生活中,使大學生以國家和集團利益為重的觀念淡薄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容易淡化人們的國防觀念。
三、云南高校國防教育的發展對策
高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加強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落實國防教育法的重要舉措。
(一)抓住三個關鍵,鞏固國防教育地位
1.抓住開設國防教育是國家法律賦予高校的義務這個法律關鍵。國防教育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和《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48號)精神,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制訂了《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學生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基本依據。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要理直氣壯,向學校說明開展國防教育是國家法律賦予高校的義務,使學校黨政領導干部認清形勢,提高抓好國防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抓住云南獨特的地位賦予高校國防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個區位關鍵。可以這樣說,云南是一個連接三亞(東亞、東南亞、南亞),溝通兩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最佳結合部,是中國毗鄰國家最多的省區之一,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國防教育的意義更加深遠,務必讓大學生樹立“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的國防觀念。
3.抓住利用全民國防教育日、“八一”建軍節和國慶節這個時機關鍵,組織國防教育活動。要抓住國防教育的重點內容,通過各種活動,把國際政治形勢、國防理論、國防歷史、軍事理論、國防技能、國防法規等融合到活動中;要把學生的國防教育同學生的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利用開展雙擁、軍民共建活動宣傳國防教育;要利用國際國內、云南周邊的形勢變化抓緊抓好高校國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
(二)樹立三種意識,增強學生國防觀念
1.通過國防教育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識。鄧小平指出,國家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就是要通過開展國防教育活動,使師生增強國家主權意識、國家利益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涉及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首要保障。科學技術是沒有國界,但是知識分子不能沒有自己的祖國。要居安思危,把國際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這既是國家利益要求,又是個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國的一致要求。
2.通過國防教育樹立國家安全穩定的防范意識。云南高校的大學生必須站在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的高度,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錯綜復雜的國際斗爭形勢中認清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滲透、西化、分化、顛覆和破壞的險惡用心和真實面目,克服麻痹思想,提高政治敏銳性,充分認識西方不良文化的惡劣影響,旗幟鮮明地抵制不良文化觀念的侵蝕。在對外交往中要做到,既要熱情友好,又要內外有別、不卑不亢;既要珍惜個人友誼,又要銘記國家利益;既要爭取各種幫助、資助,又不能失去國格和人格。
3.通過國防教育樹立國家安全的法律、法規意識。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制定出一大批有關國家安全和國家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及他規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國家安全法律的體系框架,為依法開展國家安全工作,防范、制止和懲治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大學生要努力學習、掌握維護國家安全的有關法律、法規,明確什么是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公民和組織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和權力,以及危害國家安全的法律責任等,進一步樹立法律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感、義務感和榮譽感。
(三)突出三個建設,完善國防教育體系
1.突出國防教育學科建設。從學緣關系上講,學科是課程的母體,課程建設如果離開學科的母體,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由于目前國防教育還不是一門學科,嚴重制約了國防教育的發展,但是,建立國防教育學科的內外條件已經具備,各級主管部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盡快使國防教育成為一門學科,從而促進國防教育的發展。
2.突出國防教育管理體制建設。鑒于云南高校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應該吸取開展國防教育的經驗和取得的成績,摸索出一個可行、有效的模式,由上級主管部門發文明確規定下來,特別是軍事教研室直屬校領導的重要的教學科研單位,而不是行政機構,不能對其采取合并或削減等不適當的建制調整。
3.突出國防教育的法制建設。多年來,關于國防教育的法律法規已經比較健全。但是,面向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專門性法規仍不完善,如1994年原國家教委、總參、總政重新修訂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軍事訓練教學大綱》是以通知形式下發的,雖有權威性,卻并非法規。因此,進一步加強有關法規建設,繼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這是我國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真正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當務之急。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尤其是對如何保障各種法規的實施,要有一套完整的約束機制和措施。
(四)做到三個到位,提高國防教育質量
1.師資到位。云南高校應當獨立設置國防教育學科體系,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嚴格按照教師配備比例,采取專兼職結合的辦法。從人員的數量、素質,到職務、職稱等都要實事求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配備和解決。一是要提高教師初次選配的起點,拓寬選配渠道;二是要鼓勵教師在職學習,不斷拓寬知識面;三是制訂教師崗前培訓計劃,提高教學質量。
2.時間到位。為保證高校國防教育教學質量,在教學安排上,各高校要嚴格按照國辦發[2001]48號文件的精神,確保國防教學過程按時、按質、按量完成。要確保軍事理論課授課36學時安排到位;在考核上要確保基本軍事理論和技能的掌握,嚴格考核;在活動方式上要確保國防教育經常性地開展,學校除把軍訓和《軍事理論課》作為規定的必修課以外,還應密切軍地合作關系,積極開展富有創新性的、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活動。如云南農業大學開展的“高校科技進軍營,老山精神進校園”活動等等。
3.經費到位。國防教育部門要努力促使學校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結合本校的實際,按照生均一定的比例將國防教育的經費固定下來,確保經費到位,不因學校的各種原因隨意變動,并有計劃、有目的的,科學、合理使用,確保國防教育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張俊.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國防觀的特點及其成因分析[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78-81.
[2]楊海東.高校國防教育現狀與對策[J].高教研究,2007,(2):16-17.
[3]戴志明.堅持開展大學生軍訓教育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J].云南農業教育研究,2005,(4):10-11.
[4]顏礫.論國防教育人才培養的課程目標定位[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6):151-153.
[5]黃樂.淺析高校國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9,(3):95-96.
[責任編輯李可]